【方解】慢性支氣管炎屬於中醫學“咳嗽”“痰飲”“哮喘”等範疇。該病多由脾陽不振、濕聚生痰、痰飲上漬內停於肺,每遇風寒而誘發。治宜溫陽化痰,祛寒止咳通絡。本方中老鸛草辛溫定喘,益肺健脾,常用於治療咳嗽氣促;白芥子溫通利氣,能祛寒痰壅滯,以治咳喘,利胸膈;細辛辛溫入肺絡,外能散風寒,內能溫經絡,鎮痛止咳;甘遂入肺、腎經,能瀉水逐飲;白芷辛溫入肺、胃經,既能辛溫祛風,又能香燥化濕,且善醒竅止痛;延胡索利氣止痛,辛香通絡;麝香芳香走竄,活血通絡。諸藥共奏溫陽化痰,祛寒通絡之功。現代實驗證明本方確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抗過敏能力。

【注意事項】一般貼後局部皮膚可出現輕微溫熱感,如有燒灼感或出現水皰,應提前去掉藥餅,防止水皰潰爛。

【典型病例】應某,女,50歲。以反複咳嗽咳痰4年再發1個月就診。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經用夏季散外敷穴位3個療程獲效,在用藥第2個療程後,咳嗽咳痰已不再發。(處方來源:浙江省建工醫院朱勤)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機體由於外在或內在的過敏原或非過敏原等因素,通過神經體液而導致氣道可逆性的痙攣。臨床上表現為屢次反複的陣發性胸悶,伴哮鳴音並以呼氣為主的呼吸困難或兼有咳嗽。

方一

【方名與主治】菟絲子膏,主治支氣管哮喘。

【組成與用法】菟絲子120克,杜仲100克,白芥子、僵蠶、延胡索各30克,甘遂、細辛各10克,以芝麻油加紅丹熬膏,每隻熬膏為2厘米×2厘米左右。將上膏藥貼於肺俞、膏肓俞、大椎3個穴位。若發病季節比較明顯,在發作前1個月開始貼敷,若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可貼2個月為1個療程。若皮膚對藥敏感有反應可間歇3天,每張貼3天。

【方解】支氣管哮喘屬中醫學“哮證”範疇。現代醫學對其病因與發病機製雖未完全闡明,但認為遺傳性過敏體質與本病關係很大。中醫學認為,其病理以痰為主,加之外來誘發因素而致。《證治彙補·哮病》雲:“哮為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而痰之生成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之基本理論,又腎主納氣,故長期反複發病必傷及脾腎之陽,而形成肺、脾、腎氣虛與痰伏於肺的本虛標實的病理基礎。在取穴上,肺俞、膏肓俞主治咳嗽、哮喘,二穴皆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此經又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裏,故以此二穴為主穴;大椎穴又名百勞穴,專治咳嗽,為輔穴。方中菟絲子以補腎陽,杜仲補腎虛,二藥為主以治肺、脾、腎三髒虛弱之根本;僵蠶能息風解痙化痰;細辛發散風寒,化痰通竅;白芥子溫肺祛痰;甘遂治理氣急喘促;延胡索有解痙作用。諸藥合用,具有補腎陽,祛病邪之功效。膏藥貼敷穴位,可使藥物循經絡到達相應髒器,使藥物對肺、脾、腎三髒起到補虛祛邪作用;同時使所屬經絡氣機得到調節,氣血運行暢通,又可通過藥物的局部壓迫刺激起到如針刺之效果。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食一切辛辣油膩物。

【典型病例】張某,男,21歲。患支氣管哮喘11年,每於春、秋、冬三季發作,發作時需用激素、擴支氣管藥及抗生素治療方能停止。予以菟絲子膏貼敷肺俞、膏肓俞、大椎穴,貼敷1個月後複診,述發作1次,時間短未用藥而緩解,囑其再貼半個月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無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汝南縣中醫院周韓軍)

方二

【方名與主治】補腎定喘湯,主治老年支氣管哮喘。

【組成與用法】熟地黃、牡丹皮、澤瀉、懷山藥、五味子、山茱萸各10克,茯苓20克,枸杞子、補骨脂、巴戟天各15克,核桃仁12枚。上方藥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於早、晚飯後1個半小時後服200毫升。1個月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偏腎陽虛者加熟附子、肉桂各10克;偏腎陰虛者加麥冬、石斛各30克;咳嗽痰多者加川貝粉(衝服)4克,射幹、桔梗、杏仁各10克;納差加白術10克,焦三仙各15克。

【方解】《醫學正傳》曰:“喘以氣息言,哮以聲響言。”因哮必兼喘,故稱哮喘。該證有虛實之分,虛又有肺虛、腎虛之別。老年喘息總以腎虛為本。老年人腎氣先衰,真元虧損,以致腎氣攝納無權,而發為喘息。治宜溫補腎氣,療其根本,以達到溫煦下元,固攝真氣,使上奔之腎氣恢複正常,則喘息自平之目的。方中熟地黃為補血滋陰,養肝益陰之品;牡丹皮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澤瀉甘淡滲濕,性寒能瀉腎及膀胱之熱;懷山藥具有補脾胃,益肺腎的功能;五味子、山茱萸乃是補益肝腎,澀精斂汗之要藥;茯苓既能健脾利濕,又能和中化飲;枸杞子味甘性平,是一味補腎養精的藥品;補骨脂具有益腎助陽,補腎納氣平喘之能;巴戟天溫腎助陽而強筋骨;核桃仁補腎強腰膝,斂肺定喘。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助陽,斂肺定喘,益肝養血,健脾利濕,和中化飲之功效。根據中醫“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對治療老年哮喘病確有效驗。

【注意事項】服藥期忌食生冷油膩,避免受涼。

【療效】54例病人連服了3個月,1年後隨訪發現,治愈12例,顯效22例,有效20例。(處方來源:北京空軍總醫院胡海翔等)

支氣管擴張咯血

支氣管擴張是由於支氣管管壁被損壞和感染而形成的管腔擴張和變形,屬常見的慢性肺化膿性疾病,發病的基本因素為支氣管的感染與阻塞,兩者互為因果。早期無症狀或僅表現為慢性咳嗽,後期會咯出大量膿痰,部分病人反複咯血,有的是痰中帶血。

方一

【方名與主治】鎮衝止血方,主治支氣管擴張咯血。

【組成與用法】湯劑:赭石60克(先煎),生地黃、太子參各30克。百合、白及各15克,桑白皮(吳茱萸汁炒)12克,阿膠(烊化)、側柏炭各10克,藕節7枚。丸劑:赭石90克,生地黃、阿膠、紫河車各60克,太子參、桑白皮、沙參、麥冬、百合、海浮石、白及各30克,田七、訶子、川貝母各20克。研末蜜丸。

湯劑為治標,以鎮衝止血為主,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服2次。丸劑為治本,以滋補肝腎,養陰斂肺,散瘀鎮衝之品以善後,服蜜丸每次10克,早、晚各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病情嚴重者,可連服2~3個療程。

【辨證加減】痰多加川貝母;胸痛加牡蠣、丹參;發熱加金銀花、連翹;低熱加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咯血多加白參。

【方解】支氣管擴張咯血為一種慢性支氣管疾病,由支氣管壁損傷和管腔擴張而引起,該病屬中醫學“咳嗽”“咯血”之範疇,張錫鈍認為:“凡吐血之證,無論其為虛,為實,為寒,為熱,均皆胃氣上逆更兼衝氣上衝,以致血不歸經,吐血而出也”。本方中赭石具有平肝鎮逆,和胃止嘔之功;太子參固攝元氣;生地黃清熱涼血;百合能潤肺止咳;吳茱萸能入血海、降逆氣;以其汁炒桑白皮旨在肅肺降衝,定衝止咳。白及、阿膠、側柏炭、藕節均為收斂止血之品。善後處理以紫河車滋補肝腎,益精養血;田七散瘀止血;麥冬、川貝母養陰潤肺,止咳化痰;訶子斂肺下氣;海浮石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全方組合嚴密,應用臨床,相得益彰。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用辛辣、冷、腥、易發之物,戒煙酒。

【典型病例】李某,女,38歲。咳嗽,痰多2年,咯血1年。現每月咯血3~4次,每次持續2~3天。腰背胸脅疼痛。診見形瘦,舌邊尖紅,苔黃膩,脈細弱。經碘酒造影攝片診為兩側支氣管擴張。予鎮衝止血湯10劑,咳嗽減輕,咯血控製,改服丸劑3個月。1年後造影複查有明顯好轉,續服丸劑2個月以鞏固療效。隨訪10年,未見咯血複發。(處方來源: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吳崇城)

方二

【方名與主治】四二湯,主治支氣管擴張咯血。

【組成與用法】桑白皮、地骨皮、白芍、白及、百合、百部各15克,紫蘇子、五味子各10克。每日煎服四二湯1劑,每劑煎2次,於上、下午分服,咯血、咳嗽均止後,改為隔日服1劑,鞏固治療半個月。

【辨證加減】若外邪犯肺加桑葉、菊花各10克;痰火蘊肺加川貝母、黃芩各10克;肺鬱化火加合歡皮、牡丹皮各15克;腎精不足加山茱萸、枸杞子各15克;咯血反複發作加炙黃芪、太子參各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