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雜病2
先天性肌強直
先天性肌強直係指受累骨骼肌肉在收縮後不易放鬆,連續收縮後減輕或消失,寒冷能使症狀加重為特征的一組肌肉疾病。
【方名與主治】祛風暖肌活血煎,主治先天性肌強直,亦稱湯姆森病。
【組成與用法】生地黃30克,白芍15克,甘草18克,瓜蔞12克,桂枝、木瓜各6克,大棗3枚,生薑2片。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7天為1個療程。
【方解】先天性肌強直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中醫學沒有這方麵的記載。本症以肌收縮異常及肌肥大為主要特征。肌肉一次興奮後,發生過長時間的收縮(強直),而後弛緩。發病通常自嬰兒期或幼兒期開始,但往往到青春期才有顯著的肌肥大症狀。根據“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理論,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擬祛風暖肌活血煎治之。方中生地黃、木瓜有通血脈,舒筋活絡之效,現代醫學證明,生地黃含有維生素A類物質,多種糖類及多種必需氨基酸,可促進組織複新、恢複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並有激素樣免疫抑製作用;木瓜舒筋活絡又除濕,緩解筋脈拘攣;白芍有降低肌張力和抑製運動的作用,芍藥苷對中樞神經係統有抑製作用;甘草味甘,有緩急作用,具有緩解緊張、痙攣和收縮功能;瓜蔞有清肺化痰,寬胸散結之能;桂枝能溫通經脈;大棗補脾胃、養營安神;生薑能增強血液循環,補脾健胃。諸藥合用,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緩急解痙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注意保暖,以防風寒侵襲。
【典型病例】徐某,男,22歲。運動困難已7年,肌肉強直拘攣,叩擊腹部或四肢即見肌強直(結成硬塊),觸事易怒,自汗,苔黃,脈弦。辨證屬中醫“痙證”範疇。治以養血柔筋,祛風通絡。予祛風暖肌活血煎5劑,服後肌肉強直拘攣時間縮短,汗出,苔白,脈稍弦。上方加葛根15克,續服5劑。除仍有汗出外,活動後肌肉強直拘攣狀態已消失2天。觀察1周未發,痊愈。(處方來源:江西醫學院二附院徐金湯等)
肌內注射後腫塊
肌內注射後容易發生局部腫塊硬結,而對硬結的處理目前亦無特殊辦法。
【方名與主治】散結膏,主治肌內注射後腫塊。
【組成與用法】菊葉三七(又名見腫消)、金錢草、鬆香各100克,辣蓼草(又名散血草)50克,雄黃20克,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上述藥散以白酒調敷患處,包紮固定,2日1換。
【方解】肌內注射後致局部腫塊硬結,久而不散。散結膏中采用菊葉三七味甘微苦溫,功能散瘀、止血、解毒消腫。外用消腫定痛之效甚佳;金錢草有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鬆香外用治癰癤、疥癬、濕瘡、瘙癢等症;辣蓼草有化濕解毒的作用;雄黃有解毒功能,常用於瘡癰腫毒、蟲蛇咬傷等症。諸藥合用,共奏祛瘀活血、消腫散結、止痛止癢的功效。
【注意事項】本藥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期間應停止局部肌內注射。
【典型病例】劉某,女,37歲。患肺結核5年餘,長期肌內注射治療,致兩臀部肌肉硬結腫痛。2年來生活起居十分不便,熱敷等處理無效。經用散結膏敷治,連用8次痊愈。(處方來源:杭州黃紀元)
下肢不寧綜合征
下肢不寧綜合征,又稱不安腿綜合征、艾克鮑姆(Ekbom's)綜合征。是一組突出表現為腿的針刺樣或蟲爬、蟻走樣感覺和不安寧、活動後症狀減輕的神經係統病症。男女均可發病,患者白天常無症狀,多在黃昏至睡前發作,常因此而失眠、焦慮、緊張。迄今病因不明,現代醫學除對症治療外尚無特效療法。中醫學多將其歸入痹證範疇。
方一
【方名與主治】寧靜安腿神方,主治下肢不寧綜合征。症狀有肢體麻木,酸困脹痛,不自主抽搐,肢體萎軟無力,功能障礙等。
【組成與用法】黃芪60克,當歸尾10克,地龍、茯苓各15克,桃仁、川牛膝、紅花、赤芍各12克,蜈蚣1條,川芎9克,桂枝、生甘草各6克。上藥混合加水600毫升,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200毫升,待用。將上述藥汁分2次溫服,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配合針刺效果更佳。
【方解】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並助諸藥之力,為君藥;歸尾活血,有祛瘀而不傷血之功,為臣藥;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活血祛瘀;地龍、川牛膝通經活絡,均為佐使之品。諸藥相伍,共奏健脾補氣,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鎮靜安寧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休息、保暖、抬高患肢。
【典型病例】孫某,女,41歲。診斷為下肢不寧綜合征,予以寧靜安腿神方,每日1劑,水煎溫服,並配合針刺患肢太衝、三陰交、足三裏。隔日1次,強刺激至抽搐停止,留針20分鍾,經1個星期治療病告痊愈。隨訪至今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葉縣中醫院張海生,河南省中醫學院一附院白滿江整理)
方二
【方名與主治】雞鳴散,主治下肢不寧綜合征。
【組成與用法】木瓜、雞血藤、牡蠣各30克,吳茱萸、桔梗各6克,檳榔、陳皮、紫蘇葉各10克,生薑3片。上藥加水煎成湯。每日1劑,下午1次服完。
【辨證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脾虛加白術、茯苓;血虛加當歸、白芍;血瘀加川牛膝、澤蘭;腎虛加續斷、桑寄生;有濕熱之象者減少吳茱萸用量,加入知母、黃柏。
【方解】下肢不寧綜合征,病因尚未明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中老年人多見。主要表現為夜間或休息時下肢膝至踝關節的酸、麻、脹、痛、發緊和蟲爬、蟻行感等,常難以忍受,且難以準確形容。有人認為可能與休息時機體血流量減少,代謝產物在小腿肌肉內堆積有關,應用血管擴張藥物及活動、加溫、按摩等方法可使症狀減輕或改善,但複發率較高。從中醫角度來看,本病主要表現為下肢肌肉筋脈的感覺異常,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其致病原因,在實多為風、寒、痰、濕、瘀諸邪客於經脈,致脈道不利,氣血運行不暢。虛者多為肝、腎虧損,氣血不足,鼓動無力,血澀而不利,肌肉筋脈失於濡養和溫煦。臨床辨證屬陰者多,屬陽者少,故多交陰而作,於夜間發病。雖病因不同,但局部經氣不利,血行不暢,局部肌肉筋脈失養,則為其共同的發病機製。因屬於輕症,故多隨平旦陽氣升而症狀逐漸緩解。 本方中木瓜為主藥,取其性溫入肝而舒筋活絡,以緩解筋脈之拘急,溫香入脾和胃,以通調肌腠之瘀滯;輔以檳榔,味苦質重而下行,可引諸藥直達下肢,辛散溫通,行氣導滯,以助木瓜通絡之力;陳皮健脾祛濕,且能行氣;妙在少佐吳茱萸,辛散可疏達肝氣,以通氣鬱、痰鬱、濕阻;味苦下行,合檳榔之力,以溫經絡之凝滯;更妙在一味桔梗,宣上焦肺氣,通調百脈,與檳榔相伍,升清降濁,宣暢一身之氣;紫蘇葉色赤氣香,走上焦助桔梗以宣肺氣,入中焦合陳皮以調脾胃之功能,達肌表可通絡脈之瘀阻。因以上諸藥主在氣分,故加入雞血藤以增強補血活血,舒筋活絡之力;牡蠣收斂養陰,可防諸藥之燥性,鎮靜安神,以斂因病擾而渙散之心神。諸藥合力,開之、散之、瀉之、收之,可使瘀滯祛,經氣通,升降有序,血脈流暢,故病之可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休息、保暖、抬高患肢。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8例,有效率達95%。(處方來源:山東陽穀縣中醫院鍾慎清)
小腿肌肉痙攣症
小腿肌肉痙攣症(小腿抽筋)實際上是神經肌肉異常興奮引起腿部肌肉或肌群痙攣,大多是由缺鈣、受涼、局部神經血管受壓而引起。
【方名與主治】芍藥甘草湯,主治小腿肌肉痙攣症。
【組成與用法】白芍40克,甘草20克,二味合並加水煎成湯劑。隔日1劑,頻頻服下。
【方解】小腿肌肉痙攣,中醫稱為“攣急症”。《傷寒論》中29條記載腳攣急。《類聚方廣義》中用芍藥甘草湯治腹中攣急的小兒夜啼。日本醫學家把芍藥、甘草二藥用來治療橫紋肌或平滑肌的攣急,無論是中樞性或周圍性的攣急均有鎮痛作用。方中芍藥味苦、酸、性涼,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作用,臨床用其治療胸脅腹痛效果很好。民間早有人用大劑量芍藥、甘草治療關節、肌肉攣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