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
1.本方主治病機明確,即濕痰壅遏。
2.主治證候明確,即眩與暈。
3.原文就逍遙散與本方的主治作了鑒別。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白術三錢甘草五分。
1.天麻
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塊莖。秋冬或初春采取,秋冬采收者,質地飽滿,有光澤,呈半透明狀,稱為冬麻,習稱“明天麻”,質優。而初春天麻發芽時采收者,質地偏枯,稱為春麻,質次。過去所用天麻為野生品,由於本品超好的療效,野生藥材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需要進行人工栽培。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種上天麻的種子或塊莖均不成功,這個古人早已發現,並認為本品不是隨便栽種就可以的,是上天賜給人類的一種藥物,故名天麻。近人研究發現,天麻須與密環菌共生,這才發現了天麻的栽培方法。現在臨床上所用的天麻絕大部分是栽培品,由於天麻的價格較高,由紅薯仿製的天麻屢見不鮮。天麻治療眩暈的療效極佳,“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天麻具有平肝息風之功,李時珍稱“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
2.本方由二陳湯加白術、天麻而成。二陳湯燥濕化痰,可見本方主治必有痰。天麻為治療“內風之聖藥”,也是治療頭痛、眩暈的要藥。白術健脾燥濕,以治生痰之源。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平肝息風之功,主治風痰上擾之眩暈。
【劑量】
1.本方是清代方,劑量換算如下:半夏4.5g,天麻、茯苓、橘紅各3g,白術9g,甘草1.5g。
2.現代常用參考劑量為半夏9~15g,天麻6~12g,茯苓10~20g,陳皮5~15g,白術15~30g,甘草3~6g。
【用法】
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本方水煎服,煎藥時加入生薑1片,大棗2枚,取汁300~400ml,分2次溫服。現代用法與原用法基本一致。
【配伍】
半夏配伍天麻
半夏辛溫性燥,能夠燥濕化痰,為治療諸痰證的主藥。天麻平肝息風之力強,主要用於肝風內動之眩暈。前者治痰,後者治風,二藥配伍,能夠治風化痰,實為治療風痰眩暈之首選藥對。
【應用】
原方主治明確,即濕痰壅遏之頭旋眼花,也可以說是風痰上擾之眩暈,症見眩暈頭痛,胸悶,嘔吐,惡心,耳鳴,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現代多用本方治療梅尼埃病、神經性眩暈、冠心病、高血壓病、頸型眩暈、肌緊張性頭痛、阿爾茨海默病、更年期綜合征等屬風痰上擾證者。
要想正確使用本方,須把握以下四個字:風、痰、吐、眩。
一是風和眩。主要表現為眩暈,或輕或重,輕者僅覺視物旋轉,眼前發黑,不能走動;重者天旋地轉,如坐舟船,靜躺時亦感覺旋轉不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此為天麻主治。本品能夠平肝息風,為“內風之聖藥”,是治療眩暈頭痛的要藥。肢體的顫動也是肝風內動的一種表現,如梅尼埃病發作時出現的眩暈、手抖等。患者眩暈,不能站立,如風吹樹倒狀,遂有“無風不作眩”之說。
二是吐和痰。此為方中二陳湯的主治,特別是方中的半夏,燥濕化痰之力強,故為治痰之聖藥,也是治療嘔吐的要藥。此類患者平素痰多,或形體較豐,眩暈發作時伴有劇烈的嘔吐,初起可吐出胃內容物,後期即便無物可吐,也吐出胃內黏液,狀如痰涎。故有“無痰不作眩”之說。
方中由於半夏、天麻等藥的配用,使得本方可主治風、痰,風、痰得除,嘔吐、眩暈自解。本方治療眩暈療效較好,可稱本方為治療風痰眩暈的專方。本方應用最多的臨床報道是梅尼埃病等導致的眩暈。
姚某,女,48歲。1998年4月21日初診。間斷性頭暈伴視物旋轉感、惡心、耳鳴3年,再發並加重2天,經X線頸椎攝片未見異常,經顱多普勒檢查大腦中動脈、椎基底動脈血流指數正常。西醫診斷:梅尼埃病。診見頭暈伴視物旋轉感,惡心嘔吐,耳鳴,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滑。中醫診斷:眩暈(痰濕中阻型)。處方:半夏、天麻各10g,白術、茯苓、陳皮、竹茹各12g,甘草、砂仁各6g,生薑3片。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溫服,連服8劑,眩暈治愈,隨訪半年未複發。(《陝西中醫》,2008;7:866)
【加減】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
由於澤瀉湯由澤瀉、白術二藥組成,所以實際上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澤瀉,澤瀉能夠利水滲濕,澤瀉湯主治“眩冒”,故二方合用可加強對風痰上擾的治療作用。
【名家論述】
《醫學心悟》清·程鍾齡
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動者,《經》雲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是也,逍遙散主之。有濕痰壅遏者,書雲“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有氣虛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六君子湯主之。亦有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者,六味湯。亦有命門火衰,真陽上泛者,八味湯。此治眩暈之大法也。
烏 梅 丸
【來源】
本方來源於《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類似的原文,相關內容如下:
1.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2.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3.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九篇第七條)
講解
1.本方是厥陰病的主方,可主治“消渴、氣上撞心”等。
2.本方又能治療蛔厥證,即膽道蛔蟲,還可以治療久利。
【組成】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幹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1.蜀椒又名川椒,學名花椒。
2.方中烏梅味酸,能夠安蛔止痛;細辛、幹薑、附子、桂枝、蜀椒均為辛溫之品而能散寒止痛,主治寒證;黃連、黃柏均為苦寒之品而能清熱,主治裏熱證;人參、當歸、蜂蜜均能補氣養血以治虛。可見本方主治病證屬寒熱錯雜而兼裏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