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

止 嗽 散

【來源】

本方來源於《醫學心悟》,原文如下:

止嗽散,治諸般咳嗽。

講解

本方主治簡單而明確,“治諸般咳嗽”,看來本方可以治療多種咳嗽。筆者認為原方並非可用於任何原因的咳嗽,而應辨證加減,這才是中醫的特色。

【組成】

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 各二斤甘草炒,十二兩陳皮水洗,去白。

1.桔梗,原方炒用,現一般生用。

2.紫菀、百部、白前均蒸用,現三藥均有生用與蜜炙兩種用法。一般認為三藥用於外感咳嗽時多生用,用於內傷咳嗽,特別是燥咳時,多蜜炙,以增強其潤肺止咳的作用。

3.方中紫菀潤肺化痰止咳,百部潤肺止咳,白前溫肺化痰止咳,桔梗宣肺化痰,陳皮燥濕化痰,甘草祛痰止咳,故以上六藥均有祛痰止咳作用。荊芥屬辛溫解表之品,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甘草還能調和諸藥。故諸藥合用,溫潤平和,主治外感日久,餘邪未盡之咳嗽。

【劑量】

1.本方是清代方劑,劑量換算如下: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00g,甘草375g,陳皮500g。

2.原方劑型是散劑,每服3錢,即9g。

3.現代常用作湯劑,參考劑量如下: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15g,甘草5~10g,陳皮6~12g。

【用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食後,臨臥開水調下。初感風寒,生薑湯調下。

1.本方為散劑,以原方比例製成散劑,每服9g,睡前開水調服。若外感風寒初期而咳嗽者,用生薑湯調服,因生薑湯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

2.現臨床多用作湯劑,常規煎服。

【配伍】

桔梗配伍白前

桔梗苦辛性平,而以辛味為主,主宣發肺氣,能夠宣肺利咽祛痰,隻歸肺經,被稱為肺經的引經藥,可引藥上行。白前,辛苦微溫,隻歸肺經,降肺氣,祛痰涎而平咳喘,性微溫而不燥烈,無論寒、熱,外感、內傷,新久咳喘均可用之,尤以痰濕或寒痰阻肺,肺氣失降者為宜。二者配伍,一宣一降,調節肺之宣降,可使痰涎祛、咳嗽止。

【應用】

本方以“止嗽”名之,主治明確,即咳嗽。現代也多用本方治療以咳嗽為主訴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急慢性咽喉炎、過敏性咳嗽等。

本方治療上述疾病的特點是咳嗽或輕或重,咽喉作癢,咳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等。其病機特點是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後,餘邪未盡而鬱滯於肺,致肺氣鬱閉而失宣,氣機升降失常所致。簡而言之,即感冒後遺症之咳嗽。

此類咳嗽大多病情較輕,但較為頑固,很多患者經口服抗生素,甚至經輸液治療多日,仍在咽癢時咳嗽發作而不止,直至咳出少許白稀痰方止。每日不定時發作,次數或多或少,但總有咽癢而作,痰盡而止。

偶遇一縣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從事呼吸內科工作,從未服過中藥。感冒愈後而遺留咳嗽已2周餘。由於應酬較多,參與酒席場合時因咳嗽時作而影響形象甚為苦惱,口服抗生素、靜脈輸液均不效,無奈之下求中醫一試。但見咳嗽,每因咽癢而作,咳出少許白黏痰方止,微有胸悶,舌苔薄白,二便調。與止嗽散加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1劑,5劑後基本痊愈。

本方同九仙散、小柴胡湯均可治療感冒後遺症之咳嗽,但適應證是有區別的。本方主治證見咳嗽因咽癢而作,常咳出少許白色黏痰。九仙散用罌粟殼、烏梅、五味子等大量收澀之品,主治因長期咳嗽而致肺氣耗傷之氣陰兩傷者,此類患者咳嗽時大多無痰,口幹咽燥,舌質紅而無苔等一派陰虛之象。小柴胡湯主治的咳嗽常伴有胸悶、納呆、口苦等邪鬱少陽的表現。

唐容川治外感咳嗽,遷延不愈者,推崇小柴胡湯,為什麼?從《素問·咳論》中也許能找到答案:“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是以治療三焦咳者,尤當於肺胃上求治法。唐氏深悉此中真趣,稱“茲有一方,可以統治肺胃者,則莫如小柴胡湯……蓋因小柴胡湯能通水津,散鬱火,升清降濁,左宜右有,加減合法,則曲盡其妙”(《血證論》)。若結合臨床,久咳患者多兼有胸悶腹滿,納呆等症狀,胸悶即“胸脅苦滿”,納呆即“不欲飲食”,此兩點即是使用小柴胡湯的依據。仲景明訓,在使用小柴胡湯時,“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俱”。

以上三方均為治療感冒後遺之咳嗽,但須辨證使用。

【加減】

本方藥僅七味,針對不同證型的咳嗽常加減使用。

若風寒初起,頭痛鼻塞、發熱惡寒等表證較重時,加防風、生薑、蘇葉等以解表散寒;若見幹咳無痰或少痰、口幹無津之陰虛者,可加川貝母、知母等以增強其潤肺養陰之力;若見咳痰黃稠者,則須加黃芩、瓜蔞等清熱化痰之品;久咳不愈者,可酌加五味子、烏梅等收斂肺氣,以防久咳耗傷肺氣。

【名家論述】

1.《醫學心悟》清·程鍾齡

藥不貴險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係予苦心揣摩而得也。蓋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過熱則咳;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過寒亦咳。且肺為嬌髒,攻擊之劑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經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啟門逐之即去矣。醫者不審,妄用清涼酸澀之劑,未免閉門留寇,寇欲出而無門,必至穿逾而走,則咳而見紅。肺有二竅,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閉,喉竅宜閉而不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將啟,能無慮乎?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

2.《血證論》清·唐宗海

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遇熱則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熱。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遇寒則咳,用白前、陳皮以治寒。且肺為嬌髒,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流連而不解,故用荊芥以散表。肺有二竅,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貴閉;喉竅貴閉而不貴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啟而為咳,故用桔梗以開鼻竅。此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肺氣安寧。

3.《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施今墨》

外感咳嗽,咳痰不爽,為急性支氣管炎、流行性感冒者,可用本方去百部、荊芥,加桑葉、前胡。發熱加梔子豉湯,痰黃屬熱加旋覆花、桑白皮、黛蛤散等。

半夏白術天麻湯

【來源】

本方來源於《醫學心悟》,原文如下:

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動者,《經》雲“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是也,逍遙散主之。有濕痰壅遏者,書雲“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