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量】
1.對烏梅進行稱重,100枚約為130g,故300枚約重390g。本品方中的劑量比例較大,這一點需要注意。
2.本方是仲景方,劑量換算如下:烏梅390g,細辛90g,幹薑150g,黃連250g,當歸60g,炮附子90g,蜀椒60g,桂枝90g,人參90g,黃柏90g。
3.現代臨床常用作湯劑,參考劑量如下:烏梅10~30g,細辛3~6g,幹薑5~10g,黃連5~10g,當歸10~15g,炮附子10~15g,蜀椒5~10g,桂枝10~15g,人參5~10g或黨參10~20g,黃柏10~15g。
【用法】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1.所用烏梅要用苦酒(即醋)浸泡,以增其酸味,並蒸熟後去核(可見核無作用),將米飯與烏梅肉搗成泥,加入蜂蜜,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約重1g)。初服十丸(即10g),每日三服。稍後加至二十丸(約20g)。服藥期間忌口,如生冷、滑物(不易消化之品)及臭食(即油炸、油煎等香味濃烈的油膩食物)。
2.現代臨床多用作湯劑為常規煎服。
【配伍】
方中烏梅味酸;細辛、幹薑、附子、蜀椒、桂枝均具有辛味;黃連、黃柏皆味苦;外加參、歸二味益氣養血之品。是故後人總結本方的組成特點,也是治療蛔蟲病的組方原則: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所以,酸、辛、苦、甘四味並用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應用】
本方原為蛔厥證而設,症見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則吐,甚則吐蛔,手足厥冷,或見腹瀉日久,久治不愈等。
現在臨床多用本方治療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等,消化係統疾病如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神經性嘔吐、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直腸息肉等,五官科疾病如慢性角膜炎、青光眼、複發性口腔潰瘍、化膿性中耳炎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梅尼埃病、幹燥綜合征、神經性頭痛、慢性盆腔炎等屬寒熱錯雜證者。
可見本方的應用已經大大超出原方主治的範圍,這是由本方的組方特點決定的,即寒熱並用。主治寒熱錯雜證,是中醫方劑中的高效方,屬於調和調劑、和解劑。主治範圍較廣。
首先,本方主治膽道蛔蟲或腸道寄生蟲病有較好的療效。餘國俊在《我的中醫之路》一書中提到:餘(江爾遜)治數例蛔厥,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卻與原方對蛔厥“靜而複時煩,須臾複止”之生動描繪相符合。如曾治某患兒,一歲半,麻疹愈後,陣陣心煩,初以為麻後餘熱,予養陰清心之劑罔效,煩躁益頻。每見家人進餐即索食,甫入口,則煩躁頓作,摔碗拋匙,須臾複止。一日患兒正嬉戲自若,其母偶與桃片糕1片,甫入口,煩躁大作,遍地滾爬呼叫,約1分鍾複安靜如常。餘目睹其狀,乃恍然大悟:此非蛔厥乎!厥陰篇描述蛔厥之特征為:“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遂予烏梅丸去桂、附、薑、辛,加驅蟲藥,服完1劑,翌日,大便下如汙泥,中有蟯蟲無數,或死或活,從此煩躁不複作矣。
仲景若沒有見過此類疾病,沒有治療過此類疾病,能在《傷寒論》中把蛔蟲病描述的這麼詳細嗎?
其次,本方治療久利證屬寒熱錯雜者,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方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可治療過敏性結腸炎等之類的病症。石琢瑩教授治療一慢性潰瘍型結腸炎,女,69歲,腹瀉近5年,時輕時重。現形弱體羸,麵色少華,少氣懶言,手足發涼,心煩口渴,尿赤,便稀,日行3~4次,舌淡苔薄微黃,脈沉。證屬寒熱錯雜,中氣不足。方用烏梅丸加減:烏梅12g,附子片、黃連、黃柏各9g,幹薑、川椒、桂枝各6g,細辛3g,黨參、白術各12g,赤石脂15g。服藥3劑,便次大減,日1次。為鞏固療效,原方去赤石脂,3倍劑量研末米醋為丸,內服以鞏固療效。年餘因他病來診言泄瀉未再發。(《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4:233)
再者,結合厥陰病提綱證“厥陰之為病,消渴”,本方治療糖尿病有較多的臨床報道。而且研究發現:①烏梅丸具有降血糖作用,其作用機製可能是促進胰島·
2細胞再生和功能恢複、刺激胰島·
2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等多方麵的綜合作用而實現的。②烏梅丸對於糖尿病大鼠具有良好的改善一般狀況的作用。③烏梅丸方各組分中,苦味的黃連、黃柏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辛味的附子、桂枝、細辛、川椒等具有較好的降血脂和改善一般情況的作用。(《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2006;9:41)
該方的療效已為曆代醫家所驗證,但辨證準確無誤而用藥乏效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不得不考慮另一個因素:所用藥材的質量問題。如烏梅,研究發現,烏梅的有效成分存在於烏梅肉之中。如有的烏梅,外麵隻有一點點烏梅肉,核占去了大部分的重量,這樣的烏梅質量可想而知。
【加減】
本方為10味藥的大方,方中藥物作用大多較強,所以臨床可不必加減,用原方即效。
【名家論述】
1.《傷寒纘論》清·張璐
烏梅丸主胃氣虛而寒熱錯雜之邪積於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時時上攻。故仍用寒熱錯雜之味治之。方中烏梅之酸以開胃,蜀椒之辛以泄滯,連、柏之苦以降氣。蓋蛔聞酸則定、見辛則伏、遇苦則下也。其他參、歸以補中氣之虛寒,薑、附以溫胸中之寒飲。若無飲,則不嘔逆,蛔亦不上矣。辛、桂以祛陷內之熱邪,若無熱邪,雖有寒飲,亦不致於嘔逆。若不嘔逆,則胃氣縱虛,亦不致於蛔厥矣。
2.《傷寒尋源》清·呂震
此方主治蛔厥,其妙處全在米飯和蜜,先誘蟲喜,及蛔得之,而烏梅及醋之酸,椒、薑、桂、附及細辛之辛,黃柏、黃連之苦,則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後氣血不免擾亂,故加人參、當歸奠安氣血。此方雖寒熱錯雜,但溫髒之力居多,又得烏梅之酸澀以固脫,故又主久利。
3.《謙齋醫學講稿》今·秦伯未
本方治肝髒正氣虛弱而寒熱錯雜之證。用人參、當歸補氣血,細辛、幹薑、附子、桂枝、蜀椒溫寒通血脈,黃連、黃柏清火,再以烏梅味酸入肝為君,使藥力集中於一經。能治久病腹痛、嘔吐、下利、蛔厥等證,但性質畢竟偏溫,以寒重者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