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豬 苓 湯
【來源】
本方來源於《傷寒論》,相關原方如下:
1.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2.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
講解
1.單從(223)條分析,很難區分豬苓湯與五苓散,因五苓散主治“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但二方有著很大的不同,五苓散主治水飲內停兼表寒證;而豬苓湯主治水熱互結證。
2.本方主治證見脈浮,發熱,渴欲飲水,下利,咳嗽,嘔吐,心煩,失眠等。而多以小便不利、下利、失眠等為使用本方的著眼點。
【組成】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
1.滑石為礦物類藥物,可以是塊狀物,也可以是粉末狀。過去可能是以塊狀物入藥,故不需包煎。而現在為充分煎出有效成分,已加工成粉末,故需包煎。
2.方中四藥利水瀉熱,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特別是治療濕熱之邪搏結於泌尿係者,加阿膠的作用就在於止血。故本方主要治療濕熱之邪搏結於泌尿道而傷陰動血的尿血證。
【劑量】
1.本方是漢代方劑,劑量換算如下: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15g。
2.現代臨床應用本方的參考劑量為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9~1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1.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包煎),加水四升,煎取二升,去渣滓,藥汁烊化阿膠。每服七合,日三服。
2.現代用法是將四藥常規煎煮,阿膠烊化,分2次溫服。
【配伍】
利水滲濕藥與清熱養陰藥的配伍:這種配合方法實際上是本方全方的配伍特點,二組藥物配伍,則利水而不傷陰,養陰而不戀邪,可使水濕得利,邪熱得清,而諸症自除。
【應用】
本方原為水熱互結於下焦而設,症見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失眠,或咳嗽,或嘔吐,或下利,舌體大多胖大,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數等。
現代多用本方治療急慢性腎炎、尿路結石、腎盂腎炎、腎積水、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係統疾病,咯血、子宮出血等出血證,以及急慢性腸炎、肝硬化腹水、失眠、遺精等辨證為水熱互結而陰傷者。
從臨床報道來看,本方最多用於泌尿係統疾病而見小便不利、尿頻、尿痛或滴瀝不暢者,這由方中諸藥的作用也可以推出。二苓、澤瀉、滑石四藥均能利尿通淋,可用於淋證的治療,而阿膠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故本方不僅用於泌尿係感染,對於尿血者,又具有止血作用。如《古方便覽》載一男子,患血淋二、三年,一日血大出,痛不可忍,頃刻二、三升,目眩不知人事,即予豬苓湯,漸收效,後不再發。
嶽美中治一慢性腎盂腎炎,因體質較弱,抗病能力減退,長期反複發作,經久治療不愈。發作時有高熱,頭痛,腰酸腰痛,食欲缺乏,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與疼痛感。尿檢查發現膿細胞,上皮細胞,紅、白細胞等。尿培養有大腸杆菌。辨證:濕熱侵及下焦,屬淋證範疇。治宜清利下焦濕熱,選用豬苓湯:豬苓12g,茯苓12g,滑石12g,澤瀉18g,阿膠(烊化兌服)9g。服6劑後,諸症即消失。(《嶽美中醫案集》)
本方對泌尿係結石有明顯的療效,因四逆散具有解痙止痛作用,合用可提高結石的排出率。日本23個大學醫學部泌尿科教研室組成的研究協作組於1979年10月-1980年9月用本方治療尿路結石患者1369例,其中服藥3個月以上或雖服藥3個月以內但已排石的患者共1062例,其自然排石者797例,排石率為75%。(《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2;3:142)
對於慢性的腹瀉伴有失眠煩躁者,本方也是對證之方,這與本方《傷寒論》的原文相一致,即“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本方與五苓散不同,二方同用二苓、澤瀉,均能利尿。但五苓散配白術補氣利尿、配桂枝助陽化氣,所以能調節水液代謝,是水液代謝的調節劑,而非單純的利水劑;本方配伍滑石加強利尿作用,配伍阿膠防止諸藥過度利尿而傷陰,同時具有止血作用,可見本方是利尿止血劑,而非水液代謝的調節劑。
【加減】
本方最常用於泌尿係統疾病,特別是泌尿係統的感染,若見尿血者,可酌加白茅根、血餘炭等;若見尿頻、尿急者,可配伍四逆散以解痙止痛;若見尿路結石者,可加入金錢草、雞內金、鬱金等;若尿路積水明顯者,可配伍五苓散以利水消腫。
【名家論述】
1.《醫方考》明·吳昆
傷寒少陰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傷寒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導其陽邪由溺而泄,則津液運化,而渴自愈也。又曰:豬苓質枯,輕清之象也,能滲上焦之濕;茯苓味甘,中宮之性也,能滲中焦之濕;澤瀉味鹹,潤下之性也,能滲下焦之濕;滑石性寒,清肅之令也,能滲濕中之熱。四物皆滲利,則又有下多亡陰之懼,故用阿膠佐之,以存津液於決瀆爾。
2.《傷寒來蘇集》清·柯琴
脈證全同五苓,彼以太陽寒水,利於發汗,汗出則膀胱氣化而小便行,故利水之中仍兼發汗之味;此陽明燥土,最忌發汗,汗之則胃亡津液,而小便更不利,所以利水之中仍用滋之品。二方同為利水,太陽用五苓者,因寒水在心下,故有水逆之證,桂枝以散寒,白術以培土也;陽明用豬苓者,因熱邪在胃中,故有自汗證,滑石以滋土,阿膠以生津也。散以散寒,湯以潤燥,用意微矣。
3.《血證論》清·唐宗海
此方專主滋陰利水,凡腎經陰虛,水泛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膠潤燥,滑石清熱,合諸藥皆滋降之品,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於腎,製肺者治其標,治腎者治其本。
真 武 湯
【來源】
本方來源於《傷寒論》,原文如下:
1.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陣陣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2.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講解
本方主治症多而複雜,如發熱、心下悸、頭眩、身顫動、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咳嗽、下利、嘔吐等,症狀雖多,但總由陽虛水停所致。
【組成】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術二兩生薑三兩,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附子在現代的應用中,大多炮製後方可應用,藥房中大多無生品,以其毒性較大的緣故。但在張仲景的方劑中,用於回陽救逆時生用,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用於其他方麵的治療,則大多炮用,如麻黃細辛附子湯、腎氣丸等。無論是生用,還是炮用,都要去皮,確能使其毒性降低。
在四逆湯的講解中,對目前附子存在的問題已經談了許多,在此補充一點,筆者認為應用較大劑量附子時,要以確保安全為前提,常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先煎久煎,二是必須配伍。如何配伍?
一是配伍薑。生薑最佳,幹薑亦可。使用時大多選用生薑,且生薑的量要大於附子量,筆者所用附子的最大劑量為60g,機器煎藥,先煎了多長時間,並不知道。配伍生薑的量在90g以上,服藥後的感受:①有辛辣感,但入胃之後約5分鍾即消失;②味過鹹,似膽巴未漂洗幹淨。
二是配伍甘草。生、炙均可,但量一般不大,10g即可。
2.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等多種作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在本方中主要起溫腎助陽、化氣利水的作用。主水雖在腎,製水則在脾。“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以土製水,故方中白術、茯苓健脾利濕以製水。生薑既能宣散水濕,又能製藥附子的毒性。芍藥在方中的作用有三:《本經》記載本品能“利小便”,這是在本方中的一個作用;二是本品能夠緩急止腹痛;三是可製約附子、白術、茯苓的溫燥之性,並防諸藥過利傷陰。五藥合用,共奏溫陽化氣,健脾利水之功。
【劑量】
1.附子一枚約重15g。
2.本方是漢代方,劑量換算如下:茯苓45g,芍藥45g,白術30g,生薑45g,炮附子15g。
3.現代應用的參考劑量為茯苓15~30g,白芍10~20g,白術10~20g,生薑10~20g或幹薑5~10g,炮附子5~15g。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1.仲景方的藥量大多為一日量。從“煮取三升”,而“溫服七合,日三服”來看,似乎一天之內服用“二升”,而非“三升”。故筆者認為“三升”是“二升”之誤。
2.現代用法一般先煎附子30分鍾,再加入餘藥,煎取300~400ml,分2次溫服。
【配伍】
1.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
加甘草,即為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主治腎陽不足,水濕內停之陰水;而苓桂術甘湯主治脾陽不足,水濕內停之痰飲證。二方合用,主治脾腎陽虛之水濕內停,如水腫、眩暈等。
2.肉桂 加肉桂,以增強本方助陽化氣的作用,用於腎陽不足,水濕內停兼見陰寒內盛者,如患者不僅出現水腫、眩暈等水濕內停證,兼見慢性腹瀉、遇食生冷加重者,可加肉桂。
【應用】
本方是治療陽虛水腫的代表方劑,涉及的髒器是腎與脾,症見水腫,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苔白,脈沉等,或伴有頭暈,心悸,肢體顫抖等。
現代臨床多用本方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下垂、腹瀉、梅尼埃病、高血壓病、低血壓病、特發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腸易激綜合征、失眠、過敏性鼻炎、婦女宮頸炎、附件炎等證屬陽虛水泛者。
從本方的組成來看,附子當為本方的主要藥物,故屬於少陰病的方劑,主治少陰病。少陰病的特點是“脈微細,但欲寐”,是機體功能低下的一種狀態。對於此條文的解釋,請參見四逆湯。
本方主治證有二個要點,即陽虛和水停。
先談陽虛。此處主要是指腎陽虛,也涉及到脾陽。腎陽虛一般表現為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舌淡而胖,脈沉遲,尺部尤甚。或伴有小便不利或反多,水腫,痰飲,男子陽痿早泄等。
再談水停。水濕內停,泛濫全身而見水腫,其特點是以下肢水腫多見,按之凹陷,不能隨手即起,此即陰水,大多係由於心、腎衰竭所致。因為舌體的組織較鬆軟,反應靈敏,水濕內停時首先反映於舌,真武湯證患者的舌體多胖大,或有齒痕,成都中醫藥大學陳潮祖教授也以此作為本方應用的指征,並談及體會:此方以舌體淡胖有齒痕為用方指征,舌淡者,寒象也;胖有齒痕者,舌體變大也;舌體之所以變大者,水濕內停也。陽虛不能化氣,水濕內停為患,放膽而投,不虞有失。(《方藥傳真》)
從臨床報道的情況來看,本方最多應用於水腫,證屬陰水。本方與苓桂術甘湯均可治療陰水,區別:從病機來講,本方側重於腎陽,而苓桂術甘湯側重於脾陽;從病症來看,本方大多兼有小便的改變,如小便不利或夜尿頻而多,苓桂術甘湯則兼有大便溏薄、直立性低血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