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乙型肝炎的治療5(1 / 3)

第2章 乙型肝炎的治療5

由於豬苓多糖為一混合多糖體,有效成分尚未確定,影響質控。而不同製劑所含有效成分不同,嚴重影響療效的穩定。5. 雙嘧達莫合用卡介苗雙嘧達莫(又稱潘生丁)可以在人體誘生幹擾互助,發揮抗病毒及免疫調節作用。治療方法為潘生丁25mg口服,每日3次,同時於前臂三角肌皮內注射卡介苗0.1ml,每月1次,療程為6個月。注射前須作結核菌素試驗,用1∶2000結核菌素5單位。如皮試結果為陰性或硬結19mm者,可以注射卡介苗,口服潘生丁可引起頭暈、麵部潮紅及灼熱感,但本療法價格低廉,對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療效。6. 免疫核糖核酸是一種免疫增強藥,用於慢性乙型肝炎的輔助治療,可使部分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恢複正常,臨床適應證與轉移因子相似。治療慢性肝炎方法:每周注射1次,每次1支(3mg);療程一般為4~6個月。6個月以上者改為2周注射1次,最長為1年。一般無明顯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有畏寒、發熱、皮疹等。提示:免疫核糖核酸仍缺乏嚴格、科學的臨床研究資料,尚難肯定其療效。7. 轉移因子轉移因子是從健康人白細胞中提取製得的一種多核苷酸和多肽小分子物質,為細胞免疫促進藥。具有能獲得特異和非特異的細胞免疫功能,並能促進釋放幹擾素。劑量為2~4ml,皮下或淋巴結周圍注射,每周1~2次,療程2~3個月。不良反應有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皮疹和皮膚瘙癢等。8. DNA疫苗資料顯示,乙型肝炎DNA疫苗曾引起廣泛關注,有研究人員曾先後於小鼠、轉基因鼠及北京鴨進行試驗,證明DNA疫苗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反應及抗體應答;然而,在隨後的I期臨床試驗中對於DNA疫苗的報道較少。9. 治療性疫苗傳統的疫苗設計一般是將病原體殺死、減毒或取其中一部分亞單位,注入健康的人體內,以激活人體內正常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預防的效果。但對於已經感染的病人,傳統的疫苗一般不起任何作用。治療性疫苗可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或克服免疫耐受狀態。現有治療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藥對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療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是這些抗病毒藥可以抑製乙肝病毒複製,但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對機體的免疫耐受狀態的逆轉沒有肯定的作用。從發展趨勢來看,乙肝病毒治療性疫苗將成為21世紀對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特別是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治療研究領域的熱點,它與現有抗乙肝病毒藥物的聯合應用,成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目前,科技部通報的兩個治療性乙肝疫苗研究項目,兩者的設計思路並不相同,一個是利用一種合成肽將侵入體內的乙肝病毒“當場擊斃”,另一個則是一種抗原-抗體複合型疫苗,目的是激活人體的免疫應答,對病毒“實施拘押”,兩者都是讓病毒無法繼續為害。此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已經批準的抗病毒藥物都無法勝任“清道夫”的角色——將乙肝病毒從患者體內徹底清除。病毒在肝內持續複製,肝細胞的傷害就會持續發生。因此,科學家將希望重新寄托於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力圖通過激發患者體內的免疫應答來消除乙肝病毒,治療性乙肝疫苗就是基於這種基本設想來研發的,目前正在臨床試驗階段。目前認為,免疫治療尚不是十分完善,不少免疫調節藥對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有待進一步驗證及提高。主要是由於人體免疫機製十分複雜,包括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是一張非常複雜的免疫網絡,具體的調節機製尚未闡明,因此免疫調節藥作用的確切機製還不清楚。目前檢查免疫功能的方法尚不完備和可靠,不能確切反映人體的免疫狀態,使免疫調節藥的治療缺乏針對性和有效的免疫學標誌。自己開公司的王總曾經因為乙肝病毒複製活躍、肝功轉氨酶升高5倍,服用拉米夫定治療2年多,出現e抗原轉陰、e抗體產生,並且血液裏測不到乙肝病毒,肝功能一直保持正常,但是1年前總感覺到疲乏、易感冒,到醫院就診,醫生建議注射α1胸腺肽,王總堅持注射6個月後,身體狀況明顯好轉,最近連續出差也沒有感到勞累,一直未出現頻繁感冒的現象。醫生建議王總應用了免疫調節治療,增強和恢複了機體特異性免疫能力,特別是細胞免疫;提高非特異性免疫,調動機體的免疫抗感染能力。10. 熱點問題解答◎使用聚乙二醇幹擾素有什麼禁忌嗎?答:有的。禁用於已知對α-幹擾素、聚乙二醇或對任何成分過敏的患者;有精神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肺腎功能不良、銀屑病(牛皮癬)、眼底病變患者要慎用幹擾素。◎免疫調節治療在治療乙型肝炎中的地位如何?答:免疫耐受是造成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呈持續病毒感染狀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療上最難解決的問題。現有治療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藥對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療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是這些抗病毒藥可以抑製乙肝病毒複製,但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對機體的免疫耐受狀態的逆轉沒有肯定的作用。從發展趨勢來看,從免疫調節入手,特別是乙肝病毒治療性疫苗將成為21世紀對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特別是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治療研究領域的熱點,它與現有抗乙肝病毒藥物的聯合應用,將成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治療性乙肝疫苗是否適用於臨床?答:治療性乙肝疫苗目前引起廣泛注意,是因為它跟以往的抗病毒藥物不同,能夠“喚醒”乙肝病毒攜帶者體內的免疫細胞,從而為殺滅乙肝病毒創造條件,而且它適用於所有的乙肝病毒攜帶者。通常,疫苗是起預防作用的,治療性疫苗很少見,現在隻知道治療性乙肝疫苗對外稱能喚醒攜帶者體內免疫細胞,但以何種途徑、什麼方式喚醒,是利用一種合成肽將侵入體內的乙肝病毒“當場擊斃”還是利用一種抗原抗體複合型疫苗激活人體的免疫應答,目前都沒有十分明確的答案,因此人們要想真正體驗到這種治療效果,還需要耐心等待和經過時間驗證。目前來說,符合抗病毒指征的病人堅持服用抗病毒藥物依然是最佳選擇。◎胸腺五肽、胸腺肽α1與胸腺肽注射劑的區別?答:胸腺肽、胸腺五肽、胸腺肽α1都是胸腺激素類的免疫調節藥,具有調節T淋巴細胞發育、分化和成熟的作用,同時能修複受損的T淋巴細胞,在人體免疫係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胸腺肽是動物胸腺提取物,含有各種胸腺激素,而胸腺五肽是胸腺生成素的活性中心,由5個氨基酸構成。它的免疫學活性優於胸腺肽。胸腺肽α1是人體胸腺激素中重要的活性組分,由人工合成,有效成分確切,能特異性調節免疫失衡狀態,增強免疫力,無須皮試。◎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轉變為陰性的問題?答:這似乎是患者和醫生都夢寐以求的結果。但是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成人感染乙肝病毒時,大多是急性乙肝過程,是自愈的過程,這種情況下,血清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轉變為陰性是很自然的。許多口口相傳所謂乙肝治愈“陽轉陰”的奇跡也常常是這種本來就會自然轉換的例子。而且,即便排除急性乙肝感染後,表麵抗原轉陰在慢性乙肝患者和攜帶者中同樣可以是自然發生的,隻是這個概率極低。曾有報道稱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血清表麵抗原年自然陰轉率為0.58%。而所謂“乙肝表麵抗原陽轉陰”包治包好,就目前的治療水平,哪怕是國際最先進水平,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碰到自稱能夠包治,包括那些自稱有很大機會“表麵抗原陽轉陰”的方法都是有意或無意的欺騙。即便是最令人興奮的文獻(有臨床數據作為真實客觀依據)都不敢說某種治療方案年轉陰率是超過5%的(甚至更低)。◎乙肝e抗原陽性轉變為陰性的問題?答:“血清乙肝e抗原陽性轉變為陰性”同樣要分清楚對象。在急性感染時,它轉換的情況類似於血清乙肝表麵抗原的情況。在這裏,我們討論的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他們發生HBeAg/HBeAb血清學轉換,通常表示病毒由複製活躍(高傳染性)轉變為複製靜止(低或無傳染性),由病變活動、病情反複逐漸趨於穩定和靜息,此時血清HBV-DNA一般呈陰性,該類患者稱為HBsAg攜帶者。在HBeAg陽性患者的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出現HBeAg血清轉換亦是判斷抗病毒藥物療效和療程的重要指標。這些是值得高興的“陽轉陰”。但是,有部分病人的“陽轉陰”則並不值得高興。這些人的乙肝病毒由於出現前C區變異,變異後不能合成完整的前核蛋白,導致血中檢測不到HBeAg,但不影響核殼蛋白(核心抗原)的合成,因此病毒仍可大量複製,稱為HBeAg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該類病人一般病情較重,容易進展為肝硬化、肝癌,且抗病毒療程更長,療效更差。◎血清乙肝病毒陽性轉變為陰性的問題?答:“血清乙肝病毒陽性轉變為陰性”,嚴格來講,其實是不可以這樣說的,因為就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檢測水平,病毒檢測不到也隻是說明病毒的量低於檢測下限,而無法確切知道是完全沒有病毒還是有非常低的病毒量。因此,除了依然要強調急性感染的自愈情況外,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檢測方法的限製,HBV-DNA轉“陰”(檢測不到)也不能絕對說明感染已經不存在或是治愈了,查不到病毒有可能是由於現有儀器水平不能測到更精確的程度。就慢性乙肝的自然病程而言,病毒量轉變為陰性可以是慢性乙肝感染的第三階段為低水平或無複製階段。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中,血清乙肝病毒陽性轉變為“陰性”是首先需要達到的目標,這並不難達到,更不是可遇不可求的目標。其他“陽轉陰”,比如HBcAb的“陽轉陰”,意義又是不同。HBcAb的免疫球蛋白有IgM和IgG兩種類型,其中HBcAb-IgM是病毒複製的指標,見於急性乙型肝炎或者慢性感染急性發作期。HbcAb-IgG即便在感染康複後也可持續8~10年或更長,它在一般情況下多表示人體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反應,與病毒複製及傳染性無明顯關係。換言之,HBcAb-IgM或IgG的“陽轉陰”都不需要過於關注。我們回過來看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治療目標:最大程度地長期抑製或消除HBV,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失代償、肝硬化、原發性肝癌及其並發症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可以看到,在目前治療條件下,乙肝病毒的抑製和消除是首先關注的,同時也是可以達到的,但是並沒有強調其他的“陽轉陰”。過於關注所謂的“乙肝陽轉陰”,再加上外界有意無意的誤導,患者也就會誤入歧途。因此,作為患者,到有資質的專科門診診治和隨訪,要遠比一味追逐“陽轉陰”重要得多。11. 具有免疫促進和免疫調節作用的中藥淫羊藿:淫羊藿(別名:仙靈脾、羊藿葉、三枝九葉草、剛前、幹雞筋、鐵菱角)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葉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或朝鮮淫羊藿的幹燥地上部分。其有效成分有淫羊藿黃酮和淫羊藿多糖。淫羊藿對巨噬細胞有調節作用。牛膝:牛膝的別名:百倍、懷牛膝、雞膠骨。性味歸經:平;苦、甘、酸;歸肝、腎經。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用於腰膝酸痛,筋骨無力,經閉瘢瘕,肝陽眩暈。禁忌:中氣下陷,脾虛泄瀉,下元不固,夢遺滑精,月經過多及孕婦禁服。從中藥牛膝中分離得到的牛膝多糖是一種小分子量的多糖化合物,藥效學研究表明,牛膝多糖具有顯著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它能夠升高血清溶血素和脾內抗體形成細胞數,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水平;能夠激活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功能,激活巨噬細胞促腫瘤壞死因子和阿地白介素(白細胞介素-2)的生成;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增強NK細胞(全稱自然殺傷靶細胞)和CTL細胞的活性(全稱細胞毒性T細胞)。牛膝多糖幾乎沒有毒性。蜂膠:蜂膠是由蜜蜂采集樹脂中的特殊成分與唾液混合後在蜜蜂的喉嚨腺發酵而成的脂狀物質。蜜蜂將蜂膠塗布於整個蜂巢,使陰暗潮濕的蜂巢呈現無菌狀態,花粉、蜂蜜、蜂王漿不會腐敗,故研究人員稱蜂膠是一種“天然抗生素”。同時科學家們還發現蜂膠內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著重要功能的生物性物質,包括30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多種萜烯類、20多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活性酶類、34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以及多糖類,因此對人體有著很多有益的功效,可增強天然免疫力、活性細胞、去除毒素、抗炎、抗過敏、護肝、降糖、降脂、抗衰老、抑製腫瘤等。故蜂膠又有“健康保護神”,“蜂膠能治百病”等美譽。蜂膠是一種稀有的、珍貴的蜂產品,一般情況下,每群蜂每天隻能生產0.2克左右蜂膠。蜂膠的基本組成成分是樹香脂複合物、多酚類物質、多糖類物質等。蜂膠中主要的具有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是黃酮類化合物,目前已經分離確認的就有30多種,還有阿魏酸等10多種芳香酸、香豆酸苯乙酯等30多種芳香酯、當歸酸等30多種脂肪酸及其酯類化合物、賴氨酸等20多種氨基酸、沒藥醇等10多種萜烯類化合物、鋅等30多種礦物質、維生素P等多種維生素、胰蛋白酶等多種活性酶。但人工合成的蜂膠,並沒有蜂膠的多種生物活性以及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蜂膠的主要功效成分是黃酮類化合物,黃酮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體內不能合成,隻能從飲食中攝取。對調節生理功能,提高生命運動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國家衛生部已經正式批準蜂膠黃酮為保健食品功效成分。研究證實,黃酮能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和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增加抗體產量,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與自愈力。降低血管的脆性與滲透性、改善血液循環狀態、淨化血液、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降膽固醇、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動脈硬化和抗血栓形成。對飲食中的致癌物質表現出很強的抗變異原性,抑製致癌物的代謝活性,調節細胞周期,促進腫瘤壞死因子的生成。能通過血腦屏障,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調節內分泌功能,對胸腺、胰腺、性腺、甲狀腺、腎上腺以及內分泌係統產生有益的影響。促進組織再生、修複內髒器官組織的病變損傷、利肝、利膽、利腎,並且可以中和不同途徑進入體內的有害物質。消炎、止癢、止痛、止血、防凍、防裂、防曬、營養保護肌膚。抗病原微生物、抗感染、抗潰瘍、抗痙攣、抗輻射、抗缺氧、抗疲勞等多種生理活性。蜂膠中另一類重要成分是有機酸,如阿魏酸。阿魏酸是科學界公認的美容因子,能改善皮膚質量,使其細膩、光澤、富有彈性,同時還有抗菌、抗炎、鎮痛、保肝、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凝血、抗血栓形成、升白細胞、調節內分泌等功能。蜂膠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據測定有鈣、鎂、鉀、鈉、磷等常量元素和鐵、鋅、銅、錳等微量元素。礦物質是人體細胞和器官組織的構成成分,是酶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活化劑,具有調節和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作用。蜂膠中還含有胰蛋白酶(維持胰髒正常功能)等多種活性酶和萜烯類物質(抗癌),以及多種具有活性的酚類、醇類、醛類、多糖類(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腫瘤)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天然物質。蜂膠免疫佐劑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強的作用,它能夠增強補體性和吞噬的能力,促進抗體的產生,提高機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力。靈芝:是祖國中醫藥寶庫中的珍品,素有“仙草”之譽。古今藥理與臨床研究均證明,靈芝確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功效。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對靈芝的功效有詳細的極為肯定的記載。現代藥理學與臨床實踐進一步證實了靈芝的藥理作用,並證實靈芝多糖是靈芝扶正固本、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的主要成分。現在,靈芝作為藥物已正式被國家藥典收載,同時它又是國家批準的新資源食品,無不良反應,可以藥食兩用。科學研究表明,靈芝的藥理成分非常豐富,其中有效成分可分為十大類,包括靈芝多糖、靈芝多肽、三萜類、16種氨基酸(其中含有七種人體必需氨基酸)、蛋白質、甾類、甘露醇、香豆精苷、生物堿、有機酸(主含延胡索酸),以及微量元素鎘、磷、鐵、鈣、錳、鋅等。靈芝對人體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治病種涉及心腦血管、消化、神經、內分泌、呼吸、運動等各個係統,尤其對腫瘤、肝病變、失眠以及衰老的防治作用十分顯著。靈芝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就中醫辨證看,由於本品入五髒,補益全身五髒之氣,所以無論心、肺、肝、脾、腎髒虛弱,均可服之。靈芝所治病種涉及呼吸、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及運動等各個係統;涵蓋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靈芝有扶正固本、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的巨大作用。它不同於一般藥物對某種疾病而起治療作用,亦不同於一般營養保健食品隻對某一方麵營養素的不足進行補充和強化,而是在整體上雙向調節人體機能的平衡,調動機體內部的活力,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的功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使全部的內髒或器官功能正常化。我國研究者對靈芝多糖進行了較為係統和深入的研究,發現靈芝多糖不僅能增強正常小鼠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以及非特異性免疫反應,還能拮抗免疫抑製藥、抗腫瘤藥物、應激以及衰老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水平,使之恢複到正常的水平。靈芝多糖可以使得T淋巴細胞增多,加強網狀內皮係統的功能,明顯增強抗原結合的細胞數,可以升高正常者或者白細胞減少者的白細胞數。枸杞子:枸杞子是一味常用的補肝益腎中藥,其色鮮紅,其味香甜。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含有甜菜鹼、多糖、粗脂肪、粗蛋白、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鈣、磷、鐵、鋅、錳、亞油酸等營養成分,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還能抗衰老、抗突變、抗腫瘤、抗脂肪肝以及降低血糖等作用。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肝、腎經。功能與主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其作用:(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有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小鼠灌服枸杞子水提取物或肌內注射醇提取物和枸杞多糖,均有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血清溶菌酶的作用,提高血清中抗綿羊紅細胞抗體的效價,還能增加鼠脾中抗綿羊紅細胞的抗體形成細胞的數量。從生藥枸杞子中分離,純化到5個糖肽類化合物不同的枸杞糖肽,其免疫活性有的表現為細胞免疫功能強,有的表現為體液免疫功能強,有的還具有顯著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抑製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這些糖肽類化合物中不但整體分子具有免疫活性,而且分子中的多糖鏈也具有免疫活性,有的甚至比整體分子的作用還要強。(2)延緩衰老作用:枸杞子提取液0.5mg/kg小鼠灌胃,共20天可明顯抑製肝脂質過氧(LPo)生成,並使血中穀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提高;人體試驗顯示可明顯抑製血清LPo生成,使血中GSH-Px活力增高,但紅細胞SOD活力未見升高,提示枸杞子提取液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3)抗肝損傷:甜菜堿鹽酸鹽能使大鼠血清和肝內的磷脂明顯增加,對長期給予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磷脂下降以及膽固醇升高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水溶性提取物亦有類似作用,但稍弱。(4)降血糖:枸杞子提取物可顯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增加糖耐量,並且毒性較小。另外,本品還有抗腫瘤、促進造血功能等作用。紫雛菊:紫雛菊主要含有多糖以及糖蛋白,也有多種異丁酰胺類化合物。紫雛菊的多糖部分具有刺激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並且能顯著增強體液免疫功能;VSV感染試驗表明具有較弱的幹擾素作用,可以抑製病毒的生長。豬苓:從豬苓中得到的多聚糖豬苓多糖可以增強單核巨噬細胞係統的吞噬功能。可以增強B淋巴細胞對抗原刺激的反應使抗體形成細胞數的增加。高耀華觀察了豬苓多糖和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對乙肝病毒標誌物的影響。結果發現:豬苓多糖組HBeAg和HBV-DNA的陰轉率是32.5,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組是35,兩組沒有顯著差異,都具有明顯的抗乙肝病毒的作用。ASD係列:ASD係列是新型中草藥免疫佐劑,動物實驗表明,ASD係列能明顯增強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原性,其免疫佐劑效果明顯優於鋁佐劑,同時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如誘導CTL、NK細胞活性,誘生白細胞介素-1、阿地白介素(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γ-幹擾素等細胞因子,並且毒性低,穩定性好。茯苓:茯苓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據《本草綱目》載:茯苓“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有人說它“通神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漢代名醫張仲景創造了“茯苓四逆湯”、“五苓散”等40多個以茯苓為主的方子。科學地統計了我國中醫臨床上158個名方,233種藥材中,茯苓是運用最多的前5種藥物之一;統計中國、韓國、日本等國的中藥藥方,以使用的次數多少計算,茯苓排名第四,可以說中醫幾乎無藥不用茯苓。茯苓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β-茯苓聚糖,四環三萜酸類化合物,其中包括茯苓酸、齒孔酸、塊苓酸、鬆苓酸等。此外尚含麥角甾醇、膽堿、腺嘌呤、卵磷脂等。現代臨床證明,茯苓具有抗腫瘤、利尿、健脾、鎮靜、調節神經、抑菌等作用。從多孔菌種茯苓中提取的多聚糖茯苓多糖,可以明顯增加小鼠腹腔滲出細胞的細胞毒作用,使巨噬細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升高。蘆薈:蘆薈屬於百合科植物,其提取物乙酰甘露糖作為馬立克病疫苗的佐劑,能增強免疫應答。蘆薈具有以下藥理作用:(1)殺菌作用:蘆薈酊(aloetin).是抗菌性很強的物質,能殺滅真菌、黴菌、細菌、病毒等病菌,抑製和消滅病原體的發育繁殖,蘆薈抗菌殺菌的病菌類有:白喉杆菌、破傷風杆菌、肺炎菌、乳酸杆菌、痢疾杆菌、大腸杆菌、黑死病菌、霍亂菌以及引發的中耳炎、膀胱炎、化膿症、麻疹、狂犬病、小兒麻痹、流行性腦炎等疾病的常見病菌。(2)抗炎作用:蘆薈的緩基態酶與血管緊張來聯合可抵抗炎症。尤其是蘆薈的多糖類可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治愈皮膚炎、慢性腎炎、膀胱炎、支氣管炎等慢性病症。(3)濕潤美容作用:蘆薈多糖和維生素對人體的皮膚有良好的營養、滋潤、增白作用。尤其是青春少女最煩惱的粉刺,蘆薈對消除粉刺有很好的效果。蘆薈大黃素等屬蒽醌甙物質,這類物質能使頭發柔軟而有光澤、輕鬆舒爽,並且具有去頭屑的作用。因此,蘆薈美容霜、蘆薈護膚霜、蘆薈染發膏等蘆薈化妝品占了歐洲化妝品市場的80%。(4)健胃下泄作用:蘆薈中的蘆薈大黃素苷(aloin)、蘆薈大黃素(emodin)等有效成分起著增進食欲、大腸緩泄的作用。服用蘆薈,能強化胃功能,增強體質,體質衰弱而失去食欲的病危患者,服用蘆薈也能恢複食欲。健康的人,長期服用蘆薈和堅持蘆薈浴,不僅可以防治各種疾病,而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