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乙型肝炎的治療4(1 / 3)

第2章 乙型肝炎的治療4

③能有效地清除病毒細胞顆粒修複肝細胞,提高肝良性細胞再生能力並且增強再生細胞的免疫力,抑製肝炎病毒DNA的複製、消除肝纖維化,降低肝門靜脈壓力,回縮脾。激發免疫,清除毒素,轉陰不反複。經北京多家醫院臨床觀察對周身不適症狀有效率高達91.23%,轉陰率為81.7%,總有效率為93.76%。門冬氨酸鉀鎂:又稱脈安定,含有天冬氨酸、鉀離子、鎂離子等。最早是用於治療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後來發現它有退黃疸的作用。天冬氨酸在人體內是草酰乙酸的前體,在三羧酸循環以及鳥氨酸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使氨與二氧化碳生成尿素,這是肝細胞為維持其正常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生化代謝。鉀離子是細胞生命所必需的,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分解的催化劑。鎂離子是生成糖原以及高能磷酸脂不可缺少的物質,是糖代謝中許多酶的活性催化物,還可以增強天冬氨酸鉀鹽的治療效應。舒肝寧注射液:舒肝寧注射液是依據《傷寒論》方茵陳蒿湯加減而成的純中藥製劑,在組方時充分兼顧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多種類型肝損害的發病機製及臨床特征,通過現代科學工藝技術提取藥物有效成分研製出的新一代治療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各種肝病的中藥注射製劑,主要由黃芪、板藍根、茵陳和靈芝等提取成分組成。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保肝、退黃之功效。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腺苷蛋氨酸是存在於人體所有組織和體液中的一種生理活性分子。它作為甲基供體(轉甲基作用)和生理性硫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牛磺酸,穀胱甘肽和輔酶A等)的前體(轉硫基作用)參與體內重要的生化反應。在肝內,通過使質膜磷脂甲基化而調節肝細胞膜的流動性,而且通過轉硫基反應可以促進解毒過程中硫化產物的合成。隻要肝內腺苷蛋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在正常範圍內,這些反應就有助於防止肝內膽汁鬱積。而肝硬化時肝內腺苷蛋氨酸的合成明顯下降,這是因為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催化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向腺苷蛋氨酸轉化)的活性顯著下降所致。這種代謝障礙使蛋氨酸向腺苷蛋氨酸轉化減少,因而削弱了防止膽汁鬱積的正常生理過程。結果使肝硬化病人飲食中的蛋氨酸血漿清除率降低,並造成其代謝產物,特別是半胱氨酸,穀胱甘肽和牛磺酸利用度的下降。而且這種代謝障礙還可以造成高蛋氨酸血症,使發生肝性腦病的危險性增加。有研究證明體內蛋氨酸累積可導致其降解產物(如硫醇,甲硫醇)在血中的濃度升高,而這些降解產物在肝性腦病的發病機製中起重要作用。由於腺苷蛋氨酸可以克服腺苷蛋氨酸合成酶不足的障礙,故應用腺苷蛋氨酸可以使巰基化合物合成增加,但不增加血循環中蛋氨酸的濃度。給肝硬化病人補充腺苷蛋氨酸可以使一種在肝病時生物利用度降低的必需化合物恢複其內源性水平。在各種試驗模型中確已發現腺苷蛋氨酸的抗膽汁鬱積作用與其下列作用有關:①促進腺苷蛋氨酸-依賴性質膜磷脂的合成(降低膽固醇/磷脂的比例)而恢複細胞質膜的流動性。②克服轉硫基反應障礙,促進了內源性解毒過程中硫基的合成。因此,腺苷蛋氨酸(思美泰)適用於肝硬化前和肝硬化所致的肝內膽汁鬱積以及妊娠期肝內膽汁鬱積。綜上所述,保肝抗炎藥物種類較多,多為廣大臨床醫生長期使用以後經驗積累所得,多年使用對緩解病情行之有效。即使是抗病毒治療最有效的人群,其最初階段部分病人轉氨酶升高,也需要保肝抗炎藥物等輔助治療。既往數據表明,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病程長,轉歸優於國外同類病人,這固然受多方麵因素調控,其中保肝抗炎藥物的幹預和保護是重要的因素。雖然抗病毒治療正在改變與病毒活躍相關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命運,但是不能取代保肝抗炎治療,兩者不可偏廢。兩類藥物會在治療不同適應證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在現有基礎上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患者,男性,28歲。因乏力、納差、尿黃5天入院。患者入院後查肝功能示:ALT 1059U/L,總膽紅素:89μmol/L。查乙型肝炎標記物:HBsAg(+),HBeAg(+),抗-HBcIgM(+)。查HBV-DNA2.7×107拷貝/毫升。患者既往無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查乙型肝炎標記物一直陰性,無乙型肝炎的家族史,因此本次發病診斷為“急性乙型肝炎”。入院後使用美能、還原型穀胱甘肽、舒肝寧等保肝、降酶、退黃治療,3周後患者ALT水平降至正常範圍,膽紅素正常,乙型肝炎標記物仍然為HBsAg(+),HBeAg(+),抗-HBcIgM(+),但是HBV-DNA下降為3.5×104拷貝/毫升,患者症狀、體征消失,好轉出院。出院以後口服維生素C、肝泰樂等護肝藥物,隨訪半年,患者一直無不適主訴,肝功能一直保持在正常範圍之內,乙型肝炎標記物為:抗-HBs(+)、抗-HBe(+)、抗-HBc(+),HBV-DNA為低於檢測極限。該患者入院後擬診為“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種相對自限性的疾病。其治療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盡量減少和避免病情發展或者遷延不愈。強調隔離、充分休息、合理飲食、適當增加營養。用藥以退黃、降酶、保肝、提高機體免疫力為主要原則。90%以上的急性乙型肝炎可以自愈,在治療過程中表現為血清HBV-DNA定量逐漸下降直至無法檢出的水平,HBsAg逐漸消失,抗-HBs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至e抗體消失;HBc抗體可以長期存在。這些轉變自發病開始,一般在6個月內完成。急性乙型肝炎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療,但是有些急性乙型肝炎會慢性化,其發病率一般在5%~10%,這些人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包括:移植、化療和使用免疫抑製藥的患者等。在感染乙型肝炎以後無法徹底清除病毒,需要短時間使用抗病毒藥物,盡快控製體內的病毒複製。對於明確診斷為急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動態觀察血清學變化,在6個月左右HBV-DNA定量仍然陽性者(>103拷貝/毫升)和(或)HBsAg陽性者,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最好選擇幹擾素治療。2. 熱點問題解答◎慢性乙肝病人是否什麼保肝抗炎藥物都能服用?答:某些肝炎患者因求治心切,往往相信虛假宣傳,服用各種自製的所謂保肝抗炎藥物;有的長期服用所謂“偏方”、“驗方”、“秘方”等,有的使用藥物不符合適應證,硬性亂用;有的重複大量使用所謂保肝藥物;有的誤認為中藥沒有不良反應,不加選擇地隨便使用。肝在這些淩亂、複雜的藥物形成化學反應的影響下,中毒情況越來越嚴重,肝損害日見加重,出現了藥物性的肝損傷。事實上,保肝抗炎藥物導致的“藥物性肝損”也是屢見不鮮的,甚至會造成嚴重的肝功能衰竭。專家提醒,乙型肝炎患者不應該盲目聽信一些所謂的偏方、秘方和不實廣告宣傳,自行停用藥物和換用藥物,因為這樣會耽誤了治療的時機,嚴重者還可能加重病情。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選用抗炎和保肝藥物,但是不宜同時應用多種保肝抗炎藥物,以免加重肝負擔以及因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應。◎乙肝患者什麼時候選用保肝抗炎藥物?答: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確將保肝抗炎治療作為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寫進了《指南》之中,應該說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首先是抗病毒治療,其次可以考慮保肝抗炎抗纖維化的治療,這是和抗病毒治療本身並不衝突的,但是保肝抗炎治療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療,所以一定要在抗病毒治療基礎上進行保肝抗炎治療。一般來說,抗病毒治療如果有效,這個病人的炎症就會消失,但是剛開始抗病毒治療之後炎症並不會馬上消失,病情會持續一段時間,並且可能會出現病情進展。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實行保肝抗炎治療,一定要注意不要單純強調保肝抗炎。我們國家的保肝抗炎藥物特別多,實際上保肝抗炎藥物對病情進展的控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們現在的態度是首選抗病毒藥物是關鍵的,保肝抗炎藥物治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如果病人轉氨酶水平正常,平時擔心有病情活動等,可以考慮選用一些保肝抗炎藥物,但是我們不能強調轉氨酶正常的患者總是吃藥,因為這時使用所謂“保肝藥物”是沒有價值和沒有意義的。現在很多藥物都有潛在的肝毒性問題,藥物性肝炎的情況現在也越來越多,因此應當堅持盡量少用藥物的原則。所有的藥物都是從肝代謝的,多用藥物反而加重了肝的負擔,沒有必要平時就用保肝抗炎的藥物,如果病人轉氨酶水平確實升高了,可以考慮用一些保肝抗炎的藥物。◎治療乙肝是保肝抗炎重要還是抗病毒治療重要?答:隨著新藥的不斷開發並應用於臨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原來慢性乙型肝炎治療就是傳統的保肝抗炎治療,有少部分采用幹擾素藥物的抗病毒治療,或者免疫調節劑治療。最近這些年,隨著大量核苷(酸)類似物的開發,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並且也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原因就是抗病毒治療是一個關鍵。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病原學治療是關鍵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所有病程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療應該是最重要的。隨著核苷(酸)類似物的開發,我們越來越強調抗病毒的治療。麵對慢性乙型肝炎,有不少醫生和病人仍停留在保肝抗炎的層麵,對抗病毒治療知之甚少。其實,保肝抗炎治療隻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並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療。對於ALT明顯升高者或者肝組織學明顯炎症壞死者,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可適當選用抗炎和保肝藥物。不宜同時應用多種保肝抗炎藥物,以免加重肝負擔以及因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應。◎目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是主流,是否保肝抗炎治療就不用了?答:我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青壯年男性為主,病毒活躍與病情活動密切相關的人數巨大,已經采用抗病毒治療者不到1/4,治療遠未到位。諸多臨床數據說明,抗病毒治療顯著提高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利遠大於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已經進入了抗病毒治療的時代,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是醫學發展的動力和目標。因此,需要大力推廣抗病毒治療的新理念、新方法,調整治療方案,提高臨床水平。對此不僅要向患者進行宣教,而且要樹立醫生治病求本,抗病毒治療是關鍵的理念,要掌握應用抗病毒藥物的適應證和方法,讓最新醫學成果為更多的病人服務。治療方案的形成是由循證醫學的證據、醫生的知識結構與經驗、病人的意願綜合而決定的,因此需要冷靜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是病毒引發的免疫損傷,與人體的自身免疫狀況密切相關,有些人經過一次發病以後,即使沒有經過抗病毒治療,病情也可能長期穩定。因此,臨床上既要遵循治病求本,又要符合個性化的治療原則。還應該明確指出,目前抗病毒治療藥物並不完善,幹擾素屬非特異性治療,不良反應較多,療效有限;核苷(酸)類似物隻是抑製病毒複製,不能清除病毒,因此停藥後的高反複率、用藥後病毒的變異耐藥問題、需要無限期用藥等情況均不能讓人滿意,這就從根本上影響了抗病毒藥物的推廣和使用。很多病人在做了性價比、風險比以後,仍然願意接受傳統的保肝抗炎治療。此外,長期大額的醫療費用限製了在平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開展抗病毒治療。隨著新藥的開發,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的,使抗病毒治療達到理想的效果。抗病毒治療還受到病情、時機、傳播方式、合並症、免疫狀況等多方麵影響。例如學齡前兒童,孕前、孕中、哺乳期婦女,免疫耐受或者過強者,60歲以上的病人等均不宜使用幹擾素。我國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C型為主,C型較A型對幹擾素治療不敏感,其有效率在20%~30%,這就促使很多醫生和患者不願去嚐試幹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機製是由病毒與機體的免疫狀態相互作用決定的,當前抗病毒治療應當考慮最佳適應人群和最佳的時機,因肝功能異常住院治療的病人中,大約25%以上病人的病原並不活躍,有些病毒雖然活躍,但肝功能損害並不嚴重或者並不處於抗病毒治療最佳時機,如果患者病情需要抗病毒治療,也應該做到知情同意,因為一旦開始治療便需要長期用藥,部分病人用藥後療效不滿意或者不優於保肝抗炎治療。慢性肝炎病程長,允許觀察,這就形成了目前選擇治療方案時有些人放棄抗病毒治療而選取保肝抗炎治療。保肝抗炎藥物以中藥占絕大多數,多年使用對緩解病情行之有效。即使是抗病毒治療最有效的人群,其最初階段部分病人轉氨酶升高,也需要保肝抗炎等輔助治療。既往數據表明,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病程長,轉歸優於國外同類病人,這固然受多方麵因素調控,其中保肝抗炎的幹預和保護是重要的因素。抗病毒治療正在改變與病毒活躍相關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命運,但是不能取代保肝抗炎治療,兩者不可偏廢。兩類藥物會在治療不同適應證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療效。◎如何合理應用保肝抗炎藥物?答:目前,保肝藥物種類繁多,作用各異,價格相差也很大。雖然本類藥物一般而言不良反應輕微,安全性較好,但如果選擇和用藥方法不當,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甚至產生某些不良反應。因此,合理使用保肝抗炎藥物對臨床醫生來說非常重要。①急性病毒性肝炎:多為自限性經過,保肝藥物應用宜遵循簡單、安全的原則,忌大量、多種濫用。一般給予維生素、肝泰樂,可再選用一種中藥如茵梔黃等。②慢性病毒肝炎:病程遷延,病毒難於清除,肝損傷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保肝治療是主要手段。此時選用保肝抗炎藥物更為適當,適當輔以營養補充類藥物和中草藥,比如甘草酸類、維生素類、水飛薊素類等,一般選一種藥物即可。③自身免疫性肝病:往往需要應用激素和免疫抑製藥,保肝藥物選用有類激素作用的抗炎類藥物為佳,如強力寧、雙環醇片或複方甘草甜素片等。本類疾病多有膽汁淤積表現,須加用利膽藥物如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等。④藥物性肝炎:發病機製包括藥物直接損傷肝細胞和過敏反應等,往往伴有肝內膽汁淤積,重症須應用糖皮質激素,較輕者以選用抗炎類藥物(如複方甘草酸單銨)和利膽藥物為主;同時可以加用解毒類藥物如還原型穀胱甘肽(泰特)等,減輕藥物毒性反應,促進藥物排出。⑤脂肪肝:多因肝細胞內脂肪堆積或酒精攝入過多造成、不良飲食生活方式所致。治療以低脂肪飲食、戒酒等為主,肝功能異常明顯者用必需磷脂類如多烯磷脂酰膽堿等,還可在加上雙環醇片(百賽諾)。也可以試用熊去氧膽酸。⑥先天性疾病:主要是肝豆狀核變性,過多銅沉積於肝組織,應用青黴胺和硫普羅寧。對於各種先天性黃疸患者,目前各種藥物效果均不理想。⑦其他疾病並發肝損害:如全身重症感染或肝膿腫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保肝抗炎治療參考急性病毒性肝炎。以上基本包括了臨床上應用保肝抗炎藥物的各種情況,當然一些更具體的問題,比如是靜脈用藥還是口服用藥?同類藥物選擇哪種?這些都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經濟條件而定。總之,臨床應用保肝抗炎藥物應當遵循簡單、安全、有效、經濟的原則。肝纖維化的治療1. 什麼是肝纖維化在肝硬化的表現一節中我們已經提及,如果我們體表的皮膚被弄破了,會有傷口,長好後就留下瘢痕。這種瘢痕是由纖維組織形成,結瘢的過程就叫做纖維化。如果傷口小,形成的瘢痕就少,纖維化程度輕;反之傷口大、切口不齊,缺損部位需要由纖維組織來填充,形成的瘢痕大,纖維化程度就較重。肝纖維化情況類似於這種結瘢的過程,不過結瘢的場所是肝。肝內因炎症而損傷的肝細胞壞死後被機體清除,缺損的部位如被增生的肝細胞修複,則肝纖維化程度輕甚至沒有纖維化;如果纖維組織不斷增生,侵入肝組織內,破壞正常肝組織的結構,形成許多由纖維組織包繞的結節,肝質地變硬,這就是肝硬化。可見肝纖維化是一種病理過程的概念,肝纖維化和肝硬化之間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關係。病理專家們把肝纖維化的病理改變劃分為4個等級,稱為“期”,用S表示。S1表示肝纖維化程度最輕,S4表示肝纖維化程度最重,已達到早期肝硬化的程度。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肝纖維化是指肝內彌漫性纖維結締組織沉積,是一種對炎症壞死等組織損傷的修複反應。是指肝內不同部位有不等量膠原纖維增生(膠原纖維是細胞外基質中的主要成分)。它是肝組織修複過程中有許多因子參與和調節的間質增生性反應的結果,代表損傷後的不完全修複過程。目前研究認為在肝中有許多的細胞參與了膠原纖維的合成,其中有種肝星狀細胞(由於細胞的形狀呈星形而得名)是膠原纖維的主要產生細胞。如果產生的膠原纖維太多,機體自身的調節機製能將過多的纖維降解。如果膠原纖維產生太多,而降解纖維的機製又有障礙,就會使纖維在肝組織裏過多沉積,影響了肝的結構和功能。2. 肝纖維化與肝硬化的關係在病理學上,慢性炎症壞死首先導致肝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和沉積,繼而導致肝小葉結構的破壞和假小葉形成,最終發展為肝硬化。實際上,由肝纖維化向肝硬化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在臨床上無法將兩者截然分開。肝纖維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階段,並不明顯影響肝的結構和功能。但是到了肝硬化階段,尤其是後期階段,一般認為已進入肝病的晚期,不可能逆轉。肝硬化可根據病變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結局。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形成門靜脈高壓,導致脾大、腹水生成和胃底食管靜脈曲張,有上消化道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潛在危險;二是正常肝細胞之間的血液微循環通道因纖維組織成分的沉積而造成循環障礙,影響肝細胞的血液供應,使因炎症受損的肝細胞不易修複甚至加重損傷,直至功能正常的肝細胞愈來愈少,最後導致肝功能衰竭。兩大危害都是致命的。3. 肝纖維化是否可以逆轉肝纖維化在以往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經過多年來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證明肝纖維化甚至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轉。與大多數疾病的診療一樣,早診斷、早治療是治療肝纖維化的重要條件,有助於減輕、逆轉甚至治愈肝纖維化。對於肝硬化患者,抗肝纖維化治療可以減慢疾病發展的速度,延長生命。4. 肝纖維化的治療時機肝纖維化程度分為4期(S1~S4),肝纖維化治療貴在“早”字,S1、S2階段效果最好,可以使其逆轉,使病變的肝組織結構恢複正常;S3階段療效大打折扣,肝纖維化常不易被逆轉;因S4階段是肝纖維化程度最重的階段,實際上已屬肝硬化,想要逆轉可能性很小。一些慢性肝病患者常錯誤地認為肝纖維化看不見摸不著,離肝硬化還遠,到時再治不遲,殊不知這會貽誤“戰機”。那麼應何時開始抗肝纖維化治療呢?◎根據B超報告 如果見到肝包膜不(欠)光滑、粗糙、肝內網格狀、血管走向不清等描述,可以認定已經纖維化了,並且程度可能已較嚴重,此時進行抗肝纖維化治療已不算早了。◎根據玻璃酸、Ⅲ型前膠原肽、Ⅳ型膠原和層粘連蛋白等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 如高於正常參考值說明肝纖維化了,但血清學指標並不完全與肝纖維化病理改變相對應,它們數值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代表纖維化程度的高低。◎根據病史 急性肝炎遷延不愈超過1年,就進入慢性化階段。此時患者肝纖維化程度可能很輕,也可能纖維化病理改變還不明顯。如是前者,肝纖維化逆轉的可能性很大;如是後者,則可以預防肝纖維化。5. 肝纖維化治療的基本原則◎病因治療除去引發肝纖維化的病因是防止肝纖維化最有效的措施。病情持續、反複活動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根本的治療方法就是抗病毒。臨床上,有抗病毒作用的藥物主要為兩大類,即幹擾素類和核苷類似物。幹擾素多是α-幹擾素,而口服核苷類似物則已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和替比夫定等藥物。臨床研究已經顯示α-幹擾素治療乙型肝炎能改善肝纖維化的程度,肝纖維化的指標明顯下降。口服核苷類藥物能有效抑製HBV-DNA的複製,並有部分患者的血清轉換,同時肝纖維化的程度也可以減輕。◎緩解肝纖維化的幾類治療措施肝細胞保護類:該類藥物主要具有抗氧化抑製肝細胞進一步損傷的作用,包括穀胱甘肽(GSH)、維生素E、S-腺苷蛋氨酸(SAM)、水飛薊素(silymarin table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維生素C、白細胞介素10(IL-10)、馬洛替酯(Malo-tilate)、硫酸鋅、熊去氧膽酸(UDCA)、鈣通道阻滯藥如尼群地平(nitrendipine)、維拉帕米(verapamil)等。抑製肝星狀細胞活化增殖類:血管緊張素係統的抑製藥:血管緊張素Ⅱ(AT-Ⅱ)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的主要介質,循環中血管緊張素原主要來源於而肝。有研究顯示,選擇性AT-R阻滯藥坎地沙坦(candesartan)能減輕豬血清誘導的HF,減少肝組織中平滑肌肌動蛋白(SMA)陽性的HSC數目。抑製HSC活化增殖類,還包括幹擾素(IFN)、肝素、維甲酸(ATRA)等。抑製細胞外基質合成,促進細胞外基質降解:實驗研究表明,脯氨酸-4-羥化酶抑製藥等可競爭性抑製脯氨酸-4-羥化酶活性而促進膠原的降解,抑製膠原合成。中醫中藥: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在中醫屬血瘀證的範疇,因此對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治則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益氣補虛、養血柔肝或滋補肝腎。國內研究發現抗肝纖維化比較有效的單味中藥有丹參、黃芪、柴胡、桃仁、當歸等;而各家根據中醫理論、臨床經驗或動物實驗研究結果擬定的抗肝纖維化中藥方劑,如複方861合劑、319方及鱉甲軟肝片等均取得較好的效果。6. 早期肝硬化需注意什麼◎不要過於勞累 適當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可參加一般輕工作。◎飲食調理 飲食以高熱量、高蛋白質為主,多吃含有豐富維生素(新鮮蔬菜與水果)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過硬而粗糙的食物,禁忌飲酒,勿用損害肝的藥物。◎藥物治療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 采用保護肝的中西藥物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以改善肝功能。如果患者體內乙肝病毒複製指標陽性(如HBV-DNA陽性,HBeAg陽性)可應用核苷類抗病毒藥物。但是,用藥不能太多,否則會加重肝負擔,對肝病恢複不利。◎對早期肝硬化要力爭早發現、早治療 當肝病變尚處於纖維化階段,通過積極治療,病情可以逆轉,有可能完全恢複。若疾病已進展到肝硬化,則通過治療隻能爭取緩解。若疾病已發展到晚期肝硬化,患者常出現一些並發症如肝性腦病(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腎綜合征、感染等,則預後不良。7. 熱點問題解答◎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有肝纖維化?答:僅從臨床症狀和體征,或常規的肝功能檢查無法了解是否已有肝纖維化。目前診斷肝纖維化的方法可分為三大類:(1)病理學診斷:到目前為止,肝組織活檢病理學檢查仍是診斷肝纖維化最可靠的方法。通過肝穿刺病理學檢查,不僅可以知道肝是否已發展至纖維化,而且可以弄清楚肝纖維化發展到何種程度,這對指導臨床治療和估計預後很有幫助。目前在臨床上,肝穿刺的設備和技術已很完善,病人的痛苦也很小,在有經驗的肝病專科醫生手中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