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乙型肝炎的治療4(2 / 3)

嚴重並發症者極少。(2)影像學診斷:B超、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肝纖維化的某些征象,如肝輪廓、大小、及肝實質信號強弱的改變,肝血管內徑及血流方向、速度的改變,脾大小的改變等。但是,目前這些影像學檢查尚不能對纖維化做出確診,更難於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故隻能作為一種輔助診斷。(3)血清指標:血清指標是目前研究得最為廣泛的肝纖維化診斷方法,其中血清Ⅲ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PⅢP)、Ⅳ型膠原、玻璃酸(HA)、層連蛋白(1N)等應用較為廣泛。對於某一病人來說,往往很難根據一次化驗指標高低來確定肝纖維化的程度。但是血清化驗的優點是取材方便、容易複查,如果能定期檢查(如每半年或1年)則可以根據這些指標是升高或降低的總趨勢來了解肝纖維化的發展變化情況,也可大致了解抗纖維化治療的臨床效果。◎什麼是肝活檢?答:肝活檢就是肝的活體組織檢查,簡單講就是用各種方法從病人的肝上取下一點肝組織來進行病理學檢查。雖然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化驗,有先進的B超、CT、核磁共振等,但所有這些檢查都是間接的。如同我們買西瓜,再有經驗的人挑來挑去也不如一刀切開看一看,是好是壞一目了然,其實這種切開來看一看就是活檢。肝究竟有沒有病變,病變是什麼性質的,嚴重程度如何,要給出最確切的答案,隻有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肝組織和肝細胞的情況,才能作出結論。因此病理檢查是疾病診斷的最後的裁判官。隻有肝活檢才能給出最確切的診斷。◎乙肝患者不符合抗病毒治療指征,是否需要抗肝纖維化治療?何時開始治療?答:發現很多所謂“小三陽”攜帶病毒者實際上還是病人。盡管他們表麵上如健康人,但實際上他們的肝穿刺標本中有炎症病理改變及纖維化改變。有炎症就有纖維化,炎症不控製,纖維化程度就會加重。這些患者平時不注意體檢,又被告知不需治療,久而久之肝纖維化程度逐漸加重。直到出現腹水等症狀,這時常常已是肝硬化中晚期了,錯過了抗肝纖維化治療的最佳時機。建議乙肝患者如果肝轉氨酶活性持續超過正常值上限的,最好能做肝穿刺病理檢查以明確肝是否有炎症和纖維化,便於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如果患者實在不願做肝穿刺檢查,建議不要拒絕保肝抗肝纖維化治療。臨床經常碰到一些最近體檢時才發現肝硬化的患者,他們平素從不覺身體有病,此前從不做體檢,更不知何時得了肝炎。因此,每年主動接受規範的體格檢查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發現肝病,盡早正確治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同時,是否需要抗肝纖維化治療?答:很有必要。肝纖維化時還有一個病理特點是肝竇毛細血管化。此種病理變化,影響了肝竇對肝細胞的血液供應,從而使肝細胞與肝竇之間的物質交換發生障礙。通過抗肝纖維化,可以抑製甚至逆轉肝竇毛細血管化,改善肝血液微循環,改善肝細胞的血液供應,也能使吸收在血液中的抗病毒藥物和保肝降酶藥物成分更多更好地與肝細胞接觸,發揮藥效。而抗病毒有效的結果,則是減輕肝內的炎症,減少肝細胞的損傷,從而減少對肝星狀細胞的“旁分泌”激活。◎常服“保肝護肝藥”能阻止肝硬化的發生嗎?答:這裏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實際上,保肝藥的應用隻是慢性肝病的輔助治療,而降酶藥的應用隻是針對部分慢性肝病轉氨酶過度增高的應急措施,而並非是“治本”的常規方法,長期應用有時隻會掩蓋真相,貽誤病情。因而,僅僅常服“保肝護肝藥”是不能阻止慢性肝病發展為肝硬化的!有效的控製慢性肝病發展為肝硬化的策略是針對病因的抗病毒治療與針對肝硬化的基礎病變-抗肝纖維化的治療相結合。免疫調節治療1. α-幹擾素與聚乙二醇幹擾素的抗病毒作用及不良反應從乙型肝炎發病的本質來說它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機體免疫紊亂的疾病,所以免疫調節對乙肝的發病機製、治療、預後等貫穿始終,能夠引起的抗病毒藥物隻有幹擾素。因此,幹擾素確切地說,它的機製就是既有抗病毒又有免疫調節的雙重作用。◎α-幹擾素(1)α-幹擾素的免疫調節作用很強,能增強對病毒感染細胞的免疫殺傷活性。α-幹擾素還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細胞毒活性。臨床治療劑量為500萬單位,每周3次,療程4~6個月。持久療效為25%~40%。幹擾素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最常見的是發熱及流感樣綜合征,患者體重減輕、脫發、情緒激動,骨髓抑製致血細胞、血小板減少,輕度貧血,偶可發生神經係統損傷,影響內分泌係統功能,亦有產生幹擾素抗體者。(2)幹擾素的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①流感樣綜合征:患者發熱、寒戰、全身不適,肌痛、頭痛等,有時還可出現鼻塞、流涕、頭暈、尿急等,而以發熱最為常見。不論應用幹擾素的途徑和劑量大小,患者均可有發熱,一般在第1次注射後2~6小時發生,體溫可升至38~40℃,6~12小時達到高峰,但24小時內均能自然消退。若發熱不高,可不必做特殊處理,38℃者多喝開水,臥床休息,但若發熱較高甚或高熱者,則應給予物理降溫;亦可給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腸給藥,體溫便會很快下降。②造血係統改變:抑製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細胞及血小板;白細胞減少通常發生於使用後數小時至數日。使用第1周,白細胞減少至40%~60%,而後趨於穩定。停藥或間歇5天以上使用,白細胞可迅速恢複。主要是幹擾素能可逆性地阻斷白細胞從骨髓釋放的緣故。長期應用可導致血色素性貧血,引起免疫介導的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但極少見。通常可口服養血飲、複方阿膠漿等來糾正,亦可服利血生、鯊肝醇等藥以升高白細胞及血小板。③消化係統反應:如食欲缺乏、味覺異常、惡心、嘔吐、泄瀉、腹脹等。藥量越大,症狀越頻繁,但一般不需治療,較重者可對症處理。嚴重者應考慮減量或停藥。④皮膚反應:使用超過4個月者的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輕、中度脫發,偶有停藥後更嚴重者。斑丘疹多發生於軀幹和四肢,但多為暫時性的;還可發生潛在特異性反應,表現為彌漫性紅斑及蕁麻疹等。輕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處理;嚴重者應考慮停藥或減量,並給抗過敏治療。⑤腎髒損害:最常見者為輕度蛋白尿,很少有大於每日0.1克的,亦不伴有血漿蛋白的減少。其他腎髒損害雖有報道但極少見。通常無須特殊處理,囑患者多喝開水即可。⑥對內分泌係統的影響:11-羥皮質類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現糖尿,偶見高血鉀、低血鈣等症,還能提高血漿三酰甘油含量,但對膽固醇無影響。⑦抗幹擾素抗體的產生:部分患者治療初期甚至未應用幹擾素時即出現抗幹擾素抗體,影響治療效果。估計與個體差異有關,而與應用劑量、給藥途徑、時間長短及患者年齡無明顯關係。⑧其他表現:可出現嗜睡、精神錯亂、周圍神經感覺異常等神經、精神症狀,以及對心血管、骨髓係統的影響和對生長的抑製等。◎聚乙二醇幹擾素 聚乙二醇幹擾素是相對於常規幹擾素在藥動學和用藥頻次上有很大改進的一種幹擾素,是通過最新科技在幹擾素分子上安裝了一個無活性的PEG分子,這樣不僅使幹擾素的分子量得到了增加,延緩了幹擾素的吸收,而且PEG分子還可以保護幹擾素與分解酶的直接接觸,降低其清除速度,這就像給超人穿了一件防護衣,不僅藥物濃度得以維持在一個平穩水平,而且由於清除減慢,用藥的周期也得以大幅延長,血藥濃度維持在一個比較理想的水平,避免了普通幹擾素用藥後的濃度的大幅波動,從而使治療的療效也得到大幅提高。而且由於用藥間期可以從每周3次延長到每周1次,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也可以得到明顯改善。由於在幹擾素之外有了聚乙二醇的保護作用,減少了幹擾素與免疫細胞的直接接觸,其免疫原性也得到了降低,不良反應因此也就更少。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聚乙二醇幹擾素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方麵顯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2. 胸腺激素類免疫調節藥胸腺激素類製劑是自健康豬或小牛胸腺中提取的多肽物質,能促使T淋巴細胞分化、增殖、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還可激活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及促進與免疫相關的細胞因子如阿地白介素(又稱白細胞介素2)、α幹擾素和γ幹擾素等的產生。◎胸腺肽α1 胸腺肽α1是胸腺肽中的高端產品,該藥物是由胸腺素組分5(TF-5)中分離純化出的一種小分子生物活性多肽,由28種氨基酸排列而成,是目前公認的特異性調節免疫失衡狀態,增強免疫力最有效的免疫分子,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療效,多與其他抗病毒藥物聯合應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推薦劑量:每次1.6mg,每周2次,兩次相隔3~4天。連續給藥6個月(共52針),用藥期間不應間斷。其免疫學活性可概括為:增強機體特異T細胞免疫儲備能力:如果把特異性T細胞免疫作為人體抵禦外來入侵的“特種部隊”,那麼胸腺肽α1是用來組建數量充足的“特種部隊”,隻有保證特種部隊即T細胞有充足的數量,才能在病毒、腫瘤入侵時產生特異、高效的清除作用。胸腺肽α1的作用靶點之一正是在於T細胞的成熟過程。調動特異性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增強巨噬細胞功能,清除抗原病毒——增強“特種部隊”的殺敵戰鬥力,增強正規部隊的作戰能力,抵禦外敵入侵。最終目的為促進特異性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過程,使免疫係統有效抑製並清除外來病原體。恢複低下、受損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補充“特種部隊”不足的兵力,並增強其作戰能力。恢複機體特異性免疫能力,特別是細胞免疫;提高非特異性免疫,調動機體的免疫抗感染能力,預防和治療嚴重感染。◎胸腺肽 胸腺肽是胸腺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和多肽激素,是一種生物反應調節因子,能促進淋巴細胞成熟,調節和增強人體免疫機製。胸腺肽製劑在我國臨床應用已有20多年的曆史,主要成分為健康小牛等動物的胸腺組織提取物。但由於各種製劑的生產工藝,標準不同,產品質量及臨床療效也有較大的差異。◎胸腺五肽 胸腺五肽(TP-5)由精氨酸、賴氨酸、天冬氨酸、纈氨酸、酪氨酸五種氨基酸組成,是胸腺分泌物的一種胸腺生成素Ⅱ的有效部分。胸腺生成素Ⅱ是從胸腺激素中分離出來的單一多肽化合物,由49個氨基酸組成,而其中由5個氨基酸組成的肽鏈片段,卻有著與胸腺生成素Ⅱ相同的全部生理功能,所以就把這個五肽片段稱為胸腺五肽。目前我國的胸腺五肽製劑是以氨基酸為原料,通過高科技手段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結構明確,純度高。3. 左旋咪唑左旋咪唑是一種有效的免疫調節藥。近年來用於臨床上的左旋咪唑塗布藥,可外塗於皮膚表麵,塗抹72小時後,藥物吸收率在90%以上,具有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劑量為5毫升,外塗軀幹及四肢皮膚表麵,保持24小時不洗去,每周2~3次,療程為6個月。有研究證實,左旋咪唑聯合乙型肝炎疫苗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具有治療作用,且沒有明顯不良反應。4. 豬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豬苓多糖是從中藥豬苓中提取的多糖,是一種有效的免疫增強藥。可提高細胞免疫和增強巨噬細胞功能。應用豬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能夠取得一定的療效。劑量及用法為:豬苓多糖40mg,肌內注射,每日1次,連續注射20天,停藥10天,共1個月為1次,重複3次,3個月為1個療程;乙肝疫苗30μg(基因工程疫苗為15μg),皮下注射,每2周1次,3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無明顯不良反應。少數病人在注射局部有輕微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