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何謂排卵期出血?排卵期出血會影響妊娠嗎?
]
很多女性偶爾在兩次月經中間會有少量出血,往往會誤以為是月經提前,其實是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由於卵泡的破裂,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有一些女性由於排卵前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量不穩定,變化起伏,導致血管通透性的改變而紅細胞滲出血管;或某部分子宮內膜由於得不到雌激素的有效支持而脫落,從而造成陰道少量流血,當黃體形成後,雌孕激素分泌量增多,內膜會自然修複,這就是排卵期出血現象。
排卵期出血的量都很少,持續1~3天,並不一定每個周期都出現。通過測定基礎體溫,觀察出血與體溫的關係,有助於明確是否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有可能會影響妊娠。首先是因為陰道內血液的存在會影響精子的活動;其次,陰道出血時一般夫婦都會避免性生活,從而錯過排卵、受孕的時機;再者,排卵期出血患者產生抗精子抗體的概率增加。
[63.排卵期出血需要治療嗎?
]
排卵期出血量少而時間短,一般不需要治療,持續幾小時或2~3天後,出血可自動停止。若出血量較多或持續時間較長,可服用止血藥來控製出血;或在排卵前4~5天服用小劑量雌激素,一般可止血。排卵期出血還可伴有下腹疼痛不適的感覺,這可能是由於排卵時盆腔內有漿膜性、血性滲出或少量血液積聚所致,一般不需要處理。如疼痛較劇烈又久久不能緩解者,必須請醫生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對於排卵期出血,還可以用簡單的中成藥如宮血寧、血竭膠囊等治療,或采用簡便食療方,如黑木耳加冰糖、藕加紅糖水煎服或水賊草燒灰衝服等。
[64.黃體功能不足會致不孕嗎?
]
女子的卵巢是人體內的性腺,它們行使著產生性細胞與內分泌的雙重功能。
而黃體則是婦女卵巢內周期性出現的一種內分泌腺體。黃體功能不全與不孕有著密切的關係。
黃體的功能,主要是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他們不但在排卵前影響濾泡的發育,並且在排卵後能使子宮內膜由增生現象變為分泌現象,一旦受孕,再進一步形成蛻膜,為受精卵的到來與種植準備好鬆軟而肥沃的“土壤”,以利胚胎的生長發育。同時黃體還能抑製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使妊娠得以維持,並能促使乳腺組織的進一步發育,為胎兒娩出後的哺育創造條件。反之,如果黃體功能不全,子宮內膜較薄,分泌物較少,血液供應不足就不易於受精卵的種植,即使種植後也會因胚胎得不到必要的營養而早期夭折,造成不育與流產。
黃體功能不足的病人,由於排卵後黃體功能維持的時間相對縮短,因此往往表現為月經周期提前,月經過頻。由於孕激素分泌不足,使體內雌/孕激素比值相對地增高,所以病人常常有經前乳房脹痛、乳頭疼痛、性情煩躁、麵目浮腫等經前期緊張症。
[65.哪些檢查方法可以用來了解黃體功能?
]
(1)基礎體溫的測定:在正常排卵周期中,基礎體溫往往在排卵後升高0.3~0.5℃,一般持續在12~14天左右,直到黃體退化時下降,隨之月經來潮。一般認為若基礎體溫的高溫期持續時間小於12天,平均溫差低於0.3℃以及基礎體溫曲線呈“階梯形”緩慢上升或高溫相不穩定等,均可能提示有黃體功能不全存在。
(2)子宮內膜組織檢查:是診斷黃體功能不全的主要依據之一。一般選在月經第25~26天作內膜活檢,可以發現子宮內膜分泌反應差。
(3)血清激素測定:根據基礎體溫的變化,選定血清激素測定的時間,孕酮的測定一般選在基礎體溫上升後7、9、11天,以了解不同階段黃體的功能。
[66.如何治療黃體功能不足?
]
黃體功能不足導致不孕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常用方法有下麵幾種。
(1)黃體酮增補療法:這個方法最常用,一般自排卵後2~3天即開始用藥。具體用法:用黃體酮陰道栓25毫克塞入陰道,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黃體酮油劑每日肌注20毫克;或合成孕激素(一般少用)。至於停藥時間,有些學者認為應在排卵後第14天停藥,以防假孕。也有人主張用藥至月經來潮時開始停藥。如果延期不見來潮可做早孕試驗,當證實為妊娠時應繼續給藥至孕12周。至於用合成孕激素治療,不論是注射法或口服法,都不能代替黃體酮。
(2)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用於排卵前可以誘發排卵,用於排卵以後則可刺激黃體發育,支持黃體功能,增加孕酮合成,延長黃體壽命。用法是於排卵後3~4天起,隔日肌內注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2 000~3 000單位,共3~4次;或排卵後 3天起,每日肌內注射1 000單位,連續7~8日;或每周分2次,每次肌內注射5 000單位,連續用藥2周。
(3)氯米芬:應用氯米芬誘發排卵曾發現有部分患者黃體功能欠佳。但有報道認為對自然排卵患者,尤其在用孕酮增補療法無效時可於卵泡早期,即從月經周期第3天起每日服氯米芬50毫克,連服5日,可提高妊娠率。
(4)溴隱亭:黃體功能不良的不孕患者,伴有血清催乳素升高者可用溴隱亭治療。每日1~2次,每次2.5毫克。
(5)中醫用滋腎陰,溫腎陽,固衝任,暖胞宮為治則;中藥選用生地、熟地、當歸、製首烏、菟絲子、女貞子、枸杞子、肉蓯蓉、仙茅、仙靈脾、艾葉、香附、紫石英、葫蘆巴、鹿角霜等。
[67.月經紊亂有哪些表現?
]
月經紊亂或不調是育齡婦女中的常見病。醫生在麵對這樣的患者時需要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月經紊亂的發生時間、誘因、伴隨症狀等。患者到醫院前如果已服過一些藥物,那麼必須將藥名、劑量、療程及起止時間告訴醫生。因為有些激素類藥服用不當,會引起月經紊亂。醫生更重視的應是未治療前的自然月經狀況,自然狀況才能反映疾病的特征。一般月經紊亂的表現可分為六類。
(1)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月經周期短於21天為“月經過頻”,經期長於7天為“經期延長”。至於月經量,一般隻指根據所用衛生巾或衛生紙的量估計。每個婦女根據自己的用量可作出判斷。如果經血順腿流,有大血塊,一次月經後外周血色素水平低於正常(120克每升)者則應認為“月經量多”。
(2)不規則出血:月經完全失去周期性,間隔時間及經期可長達數月,或短至數天,經量多時可每隔數10分鍾就更換衛生巾一次,少時僅有粉色分泌物,這類月經應視為“不規則出血”。
(3)經間出血:正常月經周期的間隔期又有幾天出血,又稱排卵期出血,一般量較少。
(4)月經稀發、量少:月經周期在36天至6個月為“月經稀發”。經期短於3天,且所用衛生巾很少甚至不需用墊為“月經量少”。
(5)閉經:指月經停閉6個月以上不來潮。
(6)痛經:月經期下腹痛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
上麵所列舉的各種月經紊亂隻是一種症狀,許多婦科器質性疾病,如腫瘤、炎症、異常妊娠、息肉、創傷、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甚至內科疾病都可引起月經紊亂。精神緊張、體格過度疲勞、體重或環境改變、服用激素不當或放置避孕環後也可引起月經紊亂。
所以有月經紊亂的患者應去醫院看病。這不僅由於它可能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引起患者生活不便、貧血、不生育,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提示體內隱匿著某種重要的疾病,若不及時治療,也許會引起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