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黃體和胎盤內分泌功能不足:黃體功能不足往往影響子宮內膜蛻膜化、胎盤的形成,進一步影響胎盤的功能。而妊娠的維持在8周前主要依賴黃體功能,8周以後主要依賴胎盤分泌的孕激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盤生乳素及雌激素等。如上述激素水平下降,妊娠將難以繼續而致流產。

(5)免疫因素:妊娠猶如同種異體移植,胚胎與母體間存在複雜而特殊的免疫學關係,這種關係使胚胎不被排斥。若母胎雙方免疫不適應,則可引起母體對胚胎的排斥而導致流產。

[38.先兆流產與難免流產有什麼區別?

]

先兆流產與難免流產都是流產過程的一個階段,但兩者之間卻有本質的區別,其中最本質的區別是,前者有發生流產的危險,但也有繼續妊娠的可能,而後者則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流產。因此難免流產又稱為不可避免流產。先兆流產一般先出現少量陰道流血,繼之常出現陣發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婦科檢查宮頸口未開,胎膜未破,妊娠產物未排出,子宮大小與停經周數相符,B超可見胎心搏動。經休息及治療後,若流血停止及下腹痛消失,妊娠可以繼續;若陰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劇,可發展為難免流產。此時陰道流血量增多,陣發性下腹痛加重或出現陰道流液(胎膜破裂)。婦科檢查宮頸口已擴張,有時可見胚胎組織或胎囊堵塞於宮頸口內,子宮大小與停經周數相符或略小。有時可沒有陰道流血或下腹痛等症狀,但B超發現胚胎已死亡。

由於先兆流產與難免流產的處理方法不一樣,所以,一旦發生流產的先兆,應及時就診,以便及早確診並得到恰當的治療。

[39.什麼叫習慣性流產?為什麼會發生習慣性流產?

]

一些患者可能會反複發生流產,如果連續發生自然流產3次或3次以上,則稱習慣性流產,又稱複發性自然流產。其發病率為0.4%~1.0%。習慣性流產每次流產發生時妊娠月份基本相同,其臨床經過與一般流產也沒有什麼區別。

早期習慣性流產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遺傳因素:包括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和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在反複性早期流產夫婦中的發生率為3%~8%,它不但引起流產、死產,新生兒死亡,還可引起畸形和智力低下兒的出生。因此,原因不明的反複流產,尤其是在早孕3個月內反複流產的夫婦,應進行染色體檢查。具有一次自然流產史或家族中有過自然流產史的夫婦,也應進行染色體分析,因男女一方或雙方都可能患有遺傳性疾病。

(2)內分泌因素:此病因大約占 20%,包括多囊卵巢綜合征、黃體功能不全、高催乳素血症、糖尿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甲狀腺疾病、雄激素分泌異常等,均與流產有關。

(3)生殖道異常:反複性早期流產的婦女有12%~15%因子宮畸形引起;3%~5%有宮頸功能不全;另外,宮腔粘連、子宮動脈異常、子宮肌瘤也可引起反複性早期流產。

(4)感染因素:大約占5%。感染的病原體包括支原體、衣原體、細菌、病毒、原蟲等,而且大多數病人係混合感染。因此,對自然流產的發病原因,應首先排除炎症。病原體感染後引起自然流產的機製為:①引起菌血症;②直接感染胎兒胎盤;③孕早期感染引起孕婦內分泌異常;④感染導致發燒引起胚胎死亡;⑤病原體誘導對胚胎有害的免疫物質釋放;⑥病原體的代謝產物對胚胎有毒性,引起子宮內膜炎導致蛻膜炎,即而發展為胚胎退化性病變,停止發育,引發流產等。這些病原體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如風疹病毒經呼吸道傳染後,通過血液感染給胎兒;支原體感染可通過性接觸傳染,也可通過衣物、用具及未經嚴格消毒的婦產科檢查器械等間接傳播;沙眼衣原體也主要通過性交途徑傳播,母嬰間主要通過產道及宮內感染傳播。

(5)免疫因素:生殖道感染或經期同房,導致抗精子抗體陽性,其他如透明帶免疫、滋養細胞抗原、缺乏封閉抗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ABO、Rh血型不和等,均可致自然流產。

(6)不良孕產史:引產次數越多,宮頸功能不全的發生率越高。人工流產、宮內節育器、口服避孕藥等原因均可增加反複性早期流產發生率。

(7)環境汙染:目前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有害物質,如鉛、汞、鎳等在有形無形中存在,以及各種蔬菜、水果上的農藥、化肥汙染,環境中的放射物質,豪華住宅裝修材料,都會引起不孕、流產、死胎。

(8)精液異常:少精症、多精症以及精子畸形均可引起早期流產。

(9)母體全身疾病:女方內生殖器畸形,如子宮縱隔、單角子宮、雙子宮等;孕婦全身性疾病,如營養不良、貧血、腎炎、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急性傳染病,如肺炎、霍亂、傷寒、高熱、中毒、缺氧等;酗酒、吸毒和性傳播疾病等,都是造成孕卵種植障礙、胚胎死亡的原因。

晚期流產最常見的原因為宮頸內口鬆弛、子宮畸形、子宮肌瘤等。宮頸內口鬆弛者妊娠後,常於妊娠中期,胎兒長大,羊水增多,宮腔內壓力增加,胎囊向宮頸內口突出,宮頸管逐漸短縮、擴張。患者多無自覺症狀,一旦胎膜破裂,胎兒迅即排出。

[40.有習慣性流產的患者應如何治療?

]

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婦女,應在懷孕前進行必要的檢查,包括卵巢功能檢查、單純皰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等病原體的檢測、夫婦雙方染色體檢查與血型鑒定及其丈夫的精液檢查,女方尚需進行生殖道的詳細檢查,包括有無子宮肌瘤、宮腔粘連,並作子宮輸卵管造影及子宮鏡檢查,必要時還應作腹腔鏡檢查,以確定子宮有無畸形與病變,另外還要檢查有無宮頸內口鬆弛等。查出原因,若能矯治者,應於懷孕前治療。原因不明的習慣性流產婦女,當有懷孕征兆時,可按黃體功能不足給以黃體酮治療,每日20毫克肌注。確診妊娠後繼續給藥直至妊娠10周或超過以往發生流產的月份,適當補充維生素E,臥床休息或盡量減少活動,禁忌性生活,必要時可配合心理治療,以解除精神緊張,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和穩定的情緒。

宮頸內口鬆弛者,於妊娠前作宮頸內口修補術。若已妊娠,最好於妊娠14~16周行宮頸內口環紮術,術後定期隨診,提前住院,待分娩前拆除縫線。若環紮術後有流產征象,應及時拆除縫線,以免造成宮頸撕裂。

[41.中醫藥如何保胎?

]

懷孕對於全家人來說都是一件喜事,但是若出現陰道出血和腹痛、腰酸等先兆流產症狀時,孕婦會感到緊張而焦慮不安,顧慮重重。一方麵想盡力保胎,同時又怕勉強保胎保住的隻是個缺胳膊少腿的畸形兒或是又呆又傻的弱智兒。

胚胎細胞內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早期流產,占50%~60%。存在染色體異常者,有95%可致胚胎發育不良或早期死亡,從而造成早期流產。這一類早期流產隻是人類自身的一種保護機製,即自然淘汰“不良品種”。所以要檢查引起流產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保胎。

保胎的方法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治療方法為中醫保胎。中醫稱習慣性流產為滑胎。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係腎虛所致。婦女受孕之後,胚胎的生長發育,必須靠腎精的充養,而胞胎亦有賴於腎氣的固攝。若腎精虧虛,胎失所養或腎氣不足,胎元不固,或氣血不足,胎失所養則可造成滑胎。因此,補腎益氣,調衝固胎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

在保胎期間,要注意休息,必須禁止性生活,而且還要做B超檢查,以了解胚胎生長發育情況,避免盲目保胎帶來不良後果。

[42.保胎是否都要用黃體酮?

]

黃體酮保胎隻適用於黃體功能不全者,應用黃體酮治療的妊娠率為46%~56%。但是許多已婚婦女懷孕後出現先兆流產,婦產科醫生常使用黃體酮,於是有些人就以為隻要是流產就可用黃體酮保胎。而自然流產原因眾多,黃體功能不全隻是內分泌因素中的一種原因,隻有明確因黃體分泌不足、孕酮缺乏而引起流產者,才需要注射黃體酮保胎。所以說黃體酮並不是萬能保胎藥。

但也有學者認為,如果既往有兩次早孕自然流產史,或有一次流產一次早產,或兩次以上的早產史,就可應用黃體酮治療。而且應用於保胎的黃體酮必須是天然的黃體酮,不能用人工合成的孕酮。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調查,總的結論是黃體酮治療並不增加胎兒的畸形率。但也有資料表明,用大劑量黃體酮保胎,在孕早期會引起胎盤合體細胞變性而促成流產。另有報道,應用大劑量黃體酮,在孕早期可增加胎兒畸形的危險,脊柱、肛門、四肢的畸形率增加8倍。人工合成的孕酮,具有雄性化作用,可使女性胎兒男性化,發生率為18%。

具體用法為:如有受孕可能,於排卵或基礎體溫上升後,每天給予黃體酮10~20毫克肌注,或在基礎體溫上升後第3天開始給予黃體酮治療。一旦證實懷孕,黃體酮要持續用到妊娠10~12周,間斷就有自然流產的危險。10~12周後母體可自然分泌孕酮,黃體酮就沒有必要再用了。

[43.什麼叫宮外孕?

]

正常情況下,胚胎應種植於子宮體腔內膜並在子宮腔內生長發育。當胚胎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時,則為宮外孕,它的確切名稱應叫異位妊娠。嚴格來講異位妊娠和宮外孕二者的含義還是稍有差別的,異位妊娠包括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包括腹腔內髒器)妊娠、闊韌帶妊娠及宮頸妊娠等;宮外孕則僅指子宮以外的妊娠,宮頸妊娠不包括在內。宮外孕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時診斷和積極搶救,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