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使增生期子宮內膜轉化為分泌期內膜,為受精卵著床做好準備。
(3)使宮頸口閉合,黏液減少、變稠,拉絲度降低。
(4)抑製輸卵管肌節律性收縮的振幅。
(5)使陰道上皮細胞脫落加快。
(6)在已有雌激素影響的基礎上,促進乳腺腺泡發育成熟。
(7)孕激素通過對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影響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孕激素能興奮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升高。正常婦女在排卵前基礎體溫低,排卵後基礎體溫可升高0.3℃~0.5℃,這種基礎體溫的改變,可作為排卵的重要指標。
(9)孕激素能促進水與鈉的排泄。
[11.雌、孕激素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嗎?
]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具有使子宮內膜增生、分泌、脫落、出血等產生月經的功能。此外還具有使女子乳房發育、骨盆增寬、皮膚變細膩、胸肩臀部皮下脂肪積聚等第二性征發育的作用,從而構成女性特有的特征。它們還能促使女性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為受精卵在子宮內的植入、發育和產後哺乳做好準備。雌激素與孕激素既有協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一方麵,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發育,為妊娠準備條件,二者作用相互協同;另一方麵,表現在子宮收縮、輸卵管蠕動、宮頸黏液變化、陰道上皮細胞角化和脫落以及鈉和水的瀦留與排泄等的作用中,二者又相互拮抗。
[12.雌、孕激素的分泌有什麼周期性變化?
]
正常婦女卵巢激素的分泌隨卵巢周期而變化。
(1)雌激素:在卵泡開始發育時,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隨著卵泡漸趨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漸增加,於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後分泌稍減少,約在排卵後7~8日黃體成熟時,形成又一高峰,但第2高峰較平坦,峰的均值低於第1高峰。黃體萎縮時,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在月經前達最低水平。
(2)孕激素:在卵泡期一直處於低水平,於排卵後孕激素分泌量開始增加,在排卵後7~8日黃體成熟時,分泌量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到月經來潮時回複到排卵前水平。
[13.卵巢功能測定的常用方法有哪幾種?
]
測定卵巢功能,常用以下幾種檢查方法。
(1)基礎體溫測定:簡稱BBT測定。
(2)子宮頸黏液檢查:包括子宮頸黏液塗片結晶類型的檢查,子宮頸黏液的黏稠度或延展性測定(又稱拉絲試驗)。
(3)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包括陰道上皮細胞成熟指數 (MI)、致密核細胞指數(KI)和嗜伊紅細胞指數(EI)三種代表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指數測定以及卵巢功能的細胞學診斷方法。
(4)卵巢激素的測定:包括尿或血中雌激素及孕激素的測定,血清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測定。
(5)診斷性刮宮(又稱宮腔診刮):進行子宮內膜活組織檢查,以判定卵巢功能。
[14.什麼叫基礎體溫?
]
基礎體溫(BBT),是指經較長時間(6~8小時)睡眠後,尚未進行任何活動時所測定的體溫。它是機體在最基本活動情況下所產生的溫度,故也稱為靜息體溫。它反映了機體在靜止狀態下的能量代謝水平。正常卵巢功能的婦女,月經周期每天基礎體溫的連線保持著特有的曲線規律。月經周期的前半期BBT較低,約36.5℃左右,排卵當日最低。這可能是由於前期體內雌激素逐漸增加,使血液中的乙酰膽堿含量增加,促使血管擴張,散熱增加的緣故;後半期卵巢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孕激素能直接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促使體溫調節平衡點升高,因而BBT上升0.3℃~O.5℃,維持在36.7℃~37℃左右,一直到月經來潮。
[15.怎樣正確測量基礎體溫?
]
因為起立、活動、進食、談話等均可影響體溫,所以測量時必須重視基礎條件。基礎體溫一般在5∶00~7∶00點變化最小,應盡量在這段時間測量。上夜班的患者有時不能在這一時間測量,也應該在睡足6~8小時(至少4~6小時)後起床前測量。另外,極度緊張、疲勞、遲睡、失眠、飲酒、感冒、腹瀉等,均可幹擾和影響基礎體溫的正確性,故應盡量避免。性生活也會影響基礎體溫,故應在BBT表上標出。
[16.如何正確記錄基礎體溫?
]
醫院應用的記錄基礎體溫測定表,縱軸表示體溫的度數,每一小格為0.1℃,橫軸表示日期,每一小格為1天。每天將所測體溫的讀數用小點畫在相應的格子上,並將小點相連即成曲線。為了測好基礎體溫,需注意以下各項:
(1)備一支口腔體溫表,並掌握精確的讀表方法。
(2)每晚臨睡前將體溫表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放在枕邊備用。
(3)每天清晨睡醒後,馬上測量口中體溫(體溫表放在舌下持續5分鍾),讀出度數。
(4)周期中如有短暫的下腹隱痛,白帶增多,陰道點滴出血或感冒、喉痛、發熱、腹瀉、失眠等症狀,應在表中加注說明。
(5)檢查、治療、服藥開始及停止日期,也應在備注項內注明。
(6)“。”表示體溫,“×”表示月經期, “⊙”表示夫妻性生活日期,“≯”表示症狀、檢查及治療開始,“≮”表示停止治療或停藥。見圖1。
圖1 基礎體溫表
[17.怎樣觀察基礎體溫才不會發生偏差?
]
測量基礎體溫雖然是一個簡易可行的測定女性卵巢功能的方法,但如果不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判別,往往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那麼,怎樣觀察基礎體溫才不會發生偏差呢?最要緊的,觀察基礎體溫必須看一個完整的月經周期(即從此次月經來潮起到下次月經來潮止)才可以進行分析判斷,說明它究竟屬單相型還是雙相型。因為每個婦女的月經周期長短不一,情況各異,例如對月經周期延後超過45天以上而有排卵功能的患者,如果不觀察一個完整的月經周期,而僅僅看一個月的體溫曲線,常常誤認為她的基礎體溫是單相曲線,沒有排卵。然而如果繼續觀察到下次月經來潮,就可以發現患者的基礎體溫後來還是出現了雙相曲線,發生了排卵,隻不過她的排卵期比正常人推遲了。因此,前麵的判斷顯然是錯誤的。對於初診的月經失調患者,最好能連續觀察3個月周期的基礎體溫,才可以對她的排卵功能做出初步結論。
[18.陰道脫落細胞塗片檢查的意義是什麼?
]
陰道上皮細胞受卵巢激素的影響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因此,利用陰道細胞塗片檢查能比較確切地反映體內性激素水平,間接了解閉經、功血等月經異常病人的卵巢功能,有助於診斷和觀察治療。對不孕症的診斷及治療都有一定的作用。一般采用陰道側壁標本采取法。在取材前24小時內應禁止性交、陰道檢查及衝洗上藥等;有陰道炎症者需先進行檢查,否則可影響檢查的準確性。但在周期中隻有做多次定期連續檢查,進行動態觀察,才能正確掌握卵巢功能的動態變化。一般於月經幹淨後的2~3天內取材一次,塗滿一個周期後,根據塗片檢查脫落細胞有無周期性的改變。
陰道細胞學的內分泌檢查,臨床上常用3種指數來代表體內雌激素水平,其中以陰道上皮細胞成熟指數最常用,即3層陰道上皮細胞的百分比。卵巢功能的細胞學診斷標準有兩種:①雌激素低落,以底層細胞計算可以分為高度低落、中度低落、輕度低落;②對卵巢功能影響者,由於塗片內基本無底層細胞,可以根據角化細胞或致密表層細胞分為輕度影響、中度影響、高度影響。正常育齡婦女的陰道脫落細胞按月經周期變化在一定範圍內波動,一般經前經後多屬輕度影響,排卵期為中、高度影響;在功能性閉經者的陰道細胞塗片中往往無周期性變化,且常處於低落狀態。但單用此檢查來診斷有無排卵和黃體功能是否健全是不夠的,還需結合其他卵巢功能檢查。
[19.怎樣觀察宮頸黏液的變化?
]
觀察宮頸黏液的變化主要注意黏液的量、性狀(主要為黏稠度或延展性)及黏液結晶類型等。
黏稠度或延展性的觀察:正常月經經後2~3天,宮頸黏液仍黏稠,愈接近排卵期,雌激素水平愈高,則宮頸黏液在其影響下含水量越大,故宮頸黏液愈清澈透明,質稀薄似雞蛋清,延展性增高,黏液拉絲度也愈大,排卵期可達10厘米。排卵後2~3天,由於孕激素的增加,使宮頸黏液變得黏稠、混濁如膠凍狀,延展性降低,拉絲長度僅為1~2厘米,直至月經來潮。
黏液結晶類型的觀察:在正常月經周期中,從第7天起,由於雌激素影響,宮頸黏液塗片逐漸出現羊齒葉狀結晶,從不典型到典型結晶,排卵後結晶逐漸減少,一般至22天即不再出現。有的在排卵後受孕激素影響,宮頸黏液塗片中出現橢圓體。
[20.什麼叫月經?正常的月經表現怎樣?
]
月經是指隨卵巢的周期性變化而發生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標誌之一。 月經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其表現包括有正常的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和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