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妊娠小便不通
1.孕婦為什麼會出現小便不通?
有些孕婦在懷孕3個月後,或足月臨產時,突然發現排尿困難,小腹脹急,心煩,坐臥不安,稱為妊娠小便不通,古代又稱為“轉胞”。西醫稱為“妊娠合並尿瀦留”。
妊娠小便不通的原因,中醫認為是胎氣下墜,壓迫膀胱,水道不利。
子宮後屈的婦女,若在孕3個月後未能自行矯正,增大的妊娠子宮嵌頓於盆腔內,子宮將膀胱向上推移變位,宮頸緊壓膀胱頸,以致不能排尿,或有充溢性的尿失禁現象,尿淋漓不斷,膀胱有時可脹大直達臍部而有劇烈腹痛。
2.如何診斷和治療妊娠小便不通?
本病多發生在妊娠晚期,小便不通,下腹脹滿急痛,甚或喘急,心煩不可臥。檢查時可見下腹部膀胱區觸診有膨脹感甚或囊性感,但尿液(可導尿)檢查常無異常,必要時可行B超、膀胱鏡檢查等。通過病史及以上檢查排除泌尿道結石、腫瘤等器質性疾病。
由於排尿困難,使病人精神緊張,坐臥不安,故首先應使患者精神放鬆,讓其臥床休息片刻,輕輕地向上托起子宮,用熱毛巾或炒熱的食鹽敷下腹部,並以水流聲刺激,可起到刺激排尿的作用。若未能奏效,膀胱脹滿較甚,必要時行導尿術。
中醫治療要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氣虛證的主要表現是平素氣短、多汗,妊娠期間小便不通,或頻數量少,小腹脹急疼痛,坐臥不安,麵色蒼白,精神疲倦,頭重眩暈,氣短懶言,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脈細緩,宜補氣升提舉胎,用補中益氣丸,每次6克,每日3次。或針灸關元、中極、膀胱穴,配足三裏、三陰交穴。
腎虛證的表現是妊娠小便頻數不暢,繼而癃閉不通,小腹脹滿而痛,坐臥不寧,畏寒肢冷,腰酸腿軟,舌淡黯,苔白,脈沉弱,宜溫腎扶陽,化氣行水,用腎氣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可艾灸關元,針刺中極、膀胱穴。
3.妊娠小便不通有哪些飲食療法
妊娠小便不通病人可采用下麵的飲食療法調理。
(1)黃芪豬腸湯(《百病飲食自療》):黃芪60克,豬小腸1副,黑豆30克,赤小豆30克。將黑豆、赤小豆洗淨裝入豬腸內,用清水將豬腸與黃芪同燉至熟去藥渣。吃豬腸及豆,喝湯。適用於氣虛證。
(2)赤小豆鯽魚湯(《百病飲食自療》):赤小豆30克,鯽魚250克。將鯽魚去鱗甲及內髒,洗淨置陶罐內,放入赤小豆,加水500克,武火隔水燉熟,放入少許薑、蔥、鹽等調味品、食魚、豆及湯。適用於氣血虧虛證。
(3)黑豆紅糖湯(《百病飲食自療》):黑豆100克,大蒜30克,紅糖30克。將黑豆、大蒜洗淨,大蒜切片,先在砂鍋內加水500克,武火煮沸後,再倒入上述三味藥材,用文火燒煮至黑豆熟透後即可服用。適用於腎虛氣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