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光芒(寫在後麵)(1 / 2)

永遠的光芒(寫在後麵)

當一個人的生命充滿了悲劇,生命的實質始終都在悲壯之中,無論我們放大還是忽略生存的背景。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看見的,都不是生命本身所展現的實質。任何一種生存狀態,都與生命的走向緊緊相連,都與社會的狀態緊密相連。

張琴秋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生命本體的置換。那些遠去的歲月,那些在生命曆程中必須要經過的風雨,浸潤了一顆溫暖與溫柔共同完成的心。我們從她遠去的背影中,看見了一個時代的洪流,看見了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的碰撞。

閱讀一個時代,閱讀一個時代的精神,常常從這些精英人物開始。一個時代的精英,造就出一個時代的偉大,完成一個時代的轉換,成就一個時代的未來。我們從這些精英身上,看見的是社會的光芒,看見的是生命的創造。

任何一個生命,無論怎樣走完自己的一生,都離不開社會背景的塑造。張琴秋從浙江出發,行走蘇聯,再從蘇聯回國,然後開始了自己一係列生動激越的人生。

一個在社會中行走的人,無論以哪種姿態出現,都會介入社會,不管這種介入是主動還是被動,社會大潮所席卷的,不僅僅是個人姿態,更多的是一種生命存在或者生存載體。從此出發,我們就能理解,革命者的自我選擇。

推翻一個舊時代,需要生命的填補,建設一個新時代,需要共同的努力,在張琴秋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看見了這種努力,看見了一群人的努力,看見了社會整體的努力,雖然,努力的方向可能發生偏差,努力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站在張琴秋曾經行走過的這塊土地,站在她曾經仕立過的山野,我們的內心總是充滿了敬仰。這方崎嶇的山水,壯大了新中國的希望與生命。無論苦草壩,無論得漢山,無論鑼坪,無論沙溪,無論擂鼓城,無論洪口,無論鸚哥嘴,無論殺牛坪,無論雞子山、竹峪關、空山壩、毛浴鎮……這些地方都有張琴秋留下的足跡,都有紅四方麵軍的英雄們的身影。

在苦草壩,我們深深低下自己的頭顱,這裏,曾經烽火連天,曾經熱火朝天,曾經激情奔湧。一群群革命者,麵對革命的召喚,義無反顧,熱血噴張,為了燦爛明麗的明天,為了祖國的將來,他們高舉生命激情的火種,把生命與鮮血西在這片土地   在洪口,生命的喜悅與憂傷同時聚集。那棵曆經滄桑的皂角樹,仍站立在風雨中,迎接每天的時光,迎接春夏秋冬,迎接風霜雨雪,迎接沉重的黑夜與冰涼的白天。那棵上半身已經坍塌的樹,仍然倔強地站在時光裏,寧靜地站在時光裏……我們圍住那棵樹,默默彎下了自己的身軀。

在得漢山,四周的懸崖鑄就了生命的奇跡,上麵的台地給了生命眾多的嗬護。我們站在得漢山的南寨門前,向下凝視,鋼溪河悄然南去,對麵的鑼坪,寧靜站在暮靄裏。這裏,曾經的烽火演繹了生命的倔強與偉大,曾經的戰事記錄了革命火種的蔓延與燃燒,我們在這裏,觀看曾經的身影,胯聽曾經的聲音,想象曾經的戰鬥……

在鑼坪,我們看見了紅軍橋,張琴秋主持修建的紅軍橋。這兩座橋靜靜地站在深山裏,端詳著歲月的流逝與奔走,滿懷期待地站在這裏,迎接每天的黎明與黃昏。我們站在橋邊,想象打馬而去的張琴秋,想象張琴秋翻過這道山梁,走向山那邊的身影。想象張琴秋坐在橋邊歇息,看著蒼茫的群山,眉宇間湧出的堅定與勇敢……在沙溪,我們看見了王坪革命烈士墓。這是一座雄偉的建築,建築的格局充滿了對英靈的崇敬,對生者的寄托。我們站在這裏,默默注視,眼睛裏全是淚水。這些革命先烈,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祖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不惜捐出自己的身軀。

在鋪司坪,我們看見了當年的紅軍分醫院,那裏仍然有紅軍的氣息,數十年過去,紅軍的英氣仍在那裏回蕩。我們站在這座古老的庭院麵前,看著蒼茫的天空,看著天空裏蒼茫的遠山,當年的情景悄然在我們麵前展現。紅軍戰士的頑強與堅初,經過歲月的磨煉,在今天,仍然光芒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