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遙遠的征程渡江西去(1 / 3)

第四章遙遠的征程渡江西去

三月的天空,多了些生命的氣息,群山中的群山,仍在時間裏肅穆。紅四方麵軍撤離通江之後,馬不停蹄向西,再向西,直抵嘉陵江岸邊。部隊經南江,過木門,直抵蒼溪。偵察連的戰士在嘉陵江邊偵察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選取蒼溪渡江。春天的嘉陵江,碧波蕩漾,江兩岸層巒疊嶂,鬱鬱蔥蔥。徐向前帶領紅軍大部隊,沿著蒼溪的山間小路,曉行夜宿。他們走一程,停一程,詳細觀察和標記沿江的地形、水情、敵情,最後,紅軍選定了在蒼溪附近至閬中以北的三個點渡江。主渡江點位於蒼溪東南的塔子山、石家壩。對岸守軍為田頌堯部,兵力不強,又是紅軍的手下敗將。

塔子山昂揚在江東岸,居高臨下,對紅軍隱蔽船隻,施展火力,掩護部隊強渡非常有利。山後是一塊寬闊的平壩,集結部隊和船隻都非常理想。茂密的樹林,青山起伏,江麵開闊,水流平穩。對岸一片平灘,平灘之後,丘陵起伏,部隊搶灘登陸之後,可以迅速展開,兩翼迂回和向縱深發展都非常理想。

渡江點選定,紅軍立即投人緊張的準備工作。動員一切力量,一定要在短期內造出70到100隻木船和3座竹紮便橋,以便能同時裝上3個團的兵力搶渡和大部隊過江。

造船地點在離主渡口塔子山15公裏的王渡場。這裏山高林深,山脊後有個寬闊的平壩子。為了給紅軍造船出力,老船工們背著幹糧帶著工具,從大巴山下、渠江兩岸,跋山涉水,晝夜兼程。青壯年們從數百裏外運來了大批木材,老百姓把桐油送到了工地。

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渡江所需的上百條船和三座竹紮便橋造出來了。但這些船距離渡口還有15公裏,中間隔著一座叫做涼風埡的大山。沒有運船工具,群眾和戰士們就把船隻用草繩纏起來,綁上木棍抬著走。船底朝上,用樹枝、竹葉、茅草偽裝起來。夜晚籠罩大地,山風呼嘯,人們在滿是荊棘的山嶺摸索前進,不時驚起棲息在林中的鳥群。

涼風迦,陡峭險峻,羊腸小路早被草叢湮沒。小路上,一群群人抬著船小心翼翼行走。不少人的衣服被撕爛,皮肉被磨破,他們把血汗灑在這險峻的密林之中。船和便橋卻在在一夜之間,隱蔽地運到了渡江點。

張琴秋領導的婦女獨立師女戰士們正在轉運傷員和運送軍需物資,不分白天和黑夜。由於大部隊很快就要轉移,她們必須把傷病員運送到安全地帶。戰士們紛紛表示,她們一定要把這些為革命出生人死、身負重傷、積勞成疾的重傷病員轉移到安全地帶,她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不惜一切代價,絕不丟棄一個。

戰士們就地取材,用繩子將兩根竹竿編織好,再連接起來,就是一副簡易擔架。婦女獨立師中,有很多川北籍戰士,她們給這種原始的運輸工具取了個帶鄉土氣息的名字——抬子。為此,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景,幾十副抬子,從群山峻嶺中出發,浩浩蕩蕩,仿佛一條巨龍,蜿蜒在川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山勢陡峭,樹大林深,羊腸小道坎坷不平,道路兩旁荊棘叢生。為了跟上大部隊,戰士們根據自己的體力,調整抬子。體力強的三人一副,體力弱的四人一副。

許多戰士從來沒有抬過抬子,抬前邊的,一個勁往前趕;抬後邊的,看不清路,扯扯絆絆,想快也快不起來。戰士們想起了李秀英。李秀英在地主家幹活時,曾抬過轎子,有經驗。李秀英與另一個戰士抬一副抬子,她們學當地老把式報路,前麵報,後麵應,走得又快又穩。

轉彎時,抬在前麵的人報:“前麵一個拐。”

後麵應:“前擺後不擺。”

上坡時,前麵的人報:“坡上又架坡。”

後麵應:“小心慢慢梭。”

遇到泥坑,前麵的人報:“路上一泡泥。”

後麵應:“腳下要仔細。”

走上平路,前麵的人報:“天上一朵雲。”

後麵應:“地下一展平。”

就這樣,李秀英的經驗一傳開,大家的行進速度就加快了許多。戰士們清脆的報路聲有板有眼,此起彼伏,像號子,像山歌,一路走來增添了歡樂,驅散了倦意。

張琴秋行走在隊伍之中,與戰士們一起,喊著口號。在護送傷員的過程中,最艱難的是上坡路,抬前麵的,必須要彎著腰,一手扶抬竿,一手抓地,戰士們磨掉了指甲,指頭流著血,也不敢鬆手;抬後麵的,得把抬子高高舉起,傷病員的身體才能平穩。在行軍過程中,還有讓戰士們難堪的時候。張琴秋帶著隊伍正在行進,通信員氣喘籲籲地跑來報告,兩頰緋紅,一手撚著衣角,一手指著後麵的抬子,很不好意思地給張琴秋報告。

張琴秋轉身一看,一個頭部、腰部負傷,不能說話,不能動彈的重傷員,焦急地指著自己的下腹。張琴秋明白戰士的意思,急忙上去,幫助那個戰士排出了小便。之後,張琴秋告訴大家,幫助傷員是我們的責任,沒有什麼好害羞的。看護工作是戰士們應盡的職責,更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接觸男傷病員是工作的需要,大家不要有什麼顧慮。

張琴秋給大家做了工作以後,無論是給傷病員更衣、換藥,還是擦身子、排大小便,戰士們再也不束手束腳了。獨立師在行軍過程中,不僅護送傷員,在渡江準備過程中,她們還在江東岸的燕嘴口、貓兒跳、黃嘴口等地方設立宣傳站,對敵喊話,展開政治攻勢,瓦解敵軍。

“白軍士兵們!請你們出來,我們有話跟你們談……”

燕嘴口宣傳站的戰士們就這樣開始對西岸的敵軍喊話。

對岸隻有七八十米,敵人大聲說話戰士們都能聽見。

過了一會兒,對岸有一個四川口音的敵軍回話了:  “你們不要耍花樣,哄我們把腦殼伸出來,好叫你們在上麵鑽洞洞!”

接著是一陣叫罵。

“格老子,真不識抬舉!”

戰士中有人忍不住,回罵了兩句。

卻很快得到了製止,做這種工作,不能性急。

停一會兒,戰士們又開始喊話:  “白軍士兵們!紅軍說話算數,保證不開槍,出來吧!我們來擺一擺龍門陣……”

喊話的戰士講了天下窮人是一家、紅軍官兵平等的道理。

白軍卻說:  “還是你們過來吧,我們這裏有錢花,每天都有大肉吃……看你們的衣服都破成啥子樣子了……”

戰士們繼續說:  “白軍士兵們,不要放槍啦!想一想你們的槍口是對著誰的?是對著自己的兄弟呀!過去我們都是受軍閥地主的壓迫;現在你們卻拿起槍杆幫助軍閥地主來打自己的兄弟。你們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