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樂府詩集》引《鬆窗錄》載,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某天,唐玄宗帶領楊貴妃到興慶宮沉香亭去欣賞牡丹,興致大發,要求李龜年演唱清平調詞,但嫌歌詞太陳舊,要求新創,於是召來李白即景即事賦詩,李白尚帶有醉意,很快揮毫創作這三首清平調,梨園弟子馬上演唱,玄宗大悅,楊玉環大喜。這種創作背景決定了詩歌的內容和風格。讚美楊貴妃和牡丹花相互輝映之美,討取唐玄宗之歡心。帶著這樣的理解,我們來簡明分析這三首詩。“雲想衣裳花想容”,用詞造句極其警拔新鮮,為強調服裝之輕盈翩翩欲仙之貌,先用“雲”字點明,比喻巧妙,而用牡丹花比喻楊貴妃的容貌,也非常貼切,牡丹花肥美豐碩,屬於花中之富貴者也,因此首句靈動精妙,點出兩個歌頌主體——楊貴妃和牡丹花。“春風拂檻露華濃”是季節環境氛圍,描繪出一種宛如仙境的境界,為後兩句的讚美造勢。“群玉山”和“瑤台”都是仙境,對於表現當時的情景也非常貼切,皇宮中皇帝和妃子在月下欣賞牡丹花的景象不很像仙境嗎?民間是永遠不會有這種情景的。
清平調三首(其二)
李白
一枝紅顏露凝香,雲雨巫山a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b,可憐飛燕c倚紅妝。
【注釋】
a雲雨巫山:宋玉《高唐賦》中說,楚王遊高唐,夢見一女子與他幽歡交合,自謂:“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此句謂楚王夢巫山神女幽歡畢竟是虛無之事,徒自浪費感情而已。b得似:能夠相似,相媲美。c飛燕:趙飛燕,初為陽阿公主家宮女,貌美善歌舞,身輕如燕,能在掌上跳舞,為漢成帝寵愛,立為皇後,後因淫亂,平帝時被殺。
【譯文】
仿佛是一枝嬌豔的牡丹花上凝結了露香,楚王夢境中與巫山神女幽會畢竟是虛無渺茫。假設說漢代宮殿中的美人誰最相像,那就是可愛的能歌善舞的趙飛燕還要借助仔細的化妝。
【評析】
這首詩專門描寫楊貴妃之美,仿佛是特寫鏡頭。首句用暗喻直接將楊貴妃寫成一枝帶有香露的牡丹花。楊貴妃體態豐腴,容貌豔麗,身上有濃鬱的香味,因此這種比喻很有神韻。此句用對比的手法強調唐明皇和楊貴妃是在現實中享受風流情愛,而楚王夢中的尋歡作樂是無法相比的。後兩句再用曆史上最著名的後妃美人趙飛燕來比擬楊貴妃。而且趙飛燕還必須借助精心的化妝打扮才勉強可以,更突出楊貴妃之美貌無與倫比。應當指出,李白之所以如此比喻,是選取趙飛燕美麗善歌舞這一角度,比喻和用典出來就是多邊的,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用。不料這一比喻給李白帶來很多麻煩,也給後世帶來許多話題。後來高力士利用這兩句詩挑唆楊貴妃,說李白把她比喻成趙飛燕是輕視和詛咒,因為趙飛燕出身卑微而且不得好死,因此楊貴妃很怨恨李白,在玄宗麵前進讒言,加快李白被疏遠的速度。後人也有認為李白寫作此詩確實有諷刺之意,其實不足為訓。試想,李白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還來不及,哪能有意諷刺呢?不要把李白想得那麼高尚偉大,這種應製而作的詩歌是不會故意譏諷的。
清平調三首(其三)
李白
名花a傾國b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c春風無限恨,沉香亭d北倚欄杆。
【注釋】
a名花:指牡丹花。唐代人,尤其是長安人有牡丹情節,都非常喜歡牡丹花。b傾國:絕色美女。漢李延年《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c解釋:解除,消除。d沉香亭:在長安興慶宮龍池東,用沉香木建造。
【譯文】
最著名的牡丹花和傾國傾城的美人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經常得到君王含情脈脈地微笑觀賞,能夠解開消釋君王的無限怨恨,便是這沉香亭北美人憑倚欄杆的嬌媚模樣。
【評析】
本詩側重寫玄宗飽享豔福的風流,運用兩種手法來表達,一是以花人喻人,一是用春風代指人。所謂的花人指牡丹花和楊貴妃,所愉悅的是唐玄宗。春風指代的是唐玄宗。
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後很長時間沒有開心的女人,自從遇到楊貴妃後大為歡悅,這便是本詩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最寵愛的美人觀賞最心愛的牡丹花,雙美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於是才“常得君王帶笑看”。也正因為有楊貴妃的出現,使唐明皇消除“無限恨”的,正是在“沉香亭北倚欄杆”的美人楊貴妃。扣緊主題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