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詩即景即事口占而成,確實需要敏捷的才思和下筆成章的天賦。三詩各有側重,並不重複。第一首詩寫眼前之總體景象,名花和美人雙美,月光朦朧,宛如仙境。第二首詩側重寫美人,運用虛實對照,古今比較的方式極力讚美楊貴妃之美,而這恰恰是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喜歡的。第三首詩側重寫唐明皇的快樂與幸福,仿佛可以看到唐明皇心滿意足的得意神態。語語濃豔,字字溢香,名花與美人曆曆在目,春風滿紙,花光照眼,美人迷離,給人以極高的審美享受。
出塞a
王之渙
黃河b遠上白雲間,一片c孤城萬仞d山。羌笛何須怨楊柳e,春風不度玉門關f。
【注釋】
a出塞:一作“涼州詞”,一作“涼州歌”。b黃河句: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c一片:一座,形容周圍沒有人煙。d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e楊柳:指羌笛所吹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後人詩中常將折柳、吹笛和離別相聯係。f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唐時為涼州西境,是通往西域要道。
【譯文】
順著蜿蜒的黃河向上遊望去,它的源頭好像一直延伸到遙遠的白雲之間。一座孤零零的城堡背靠著萬丈高山。戍邊的將士何必如此哀怨,羌笛吹奏出的《折楊柳》那憂傷的曲調令人意亂心煩。須知這裏寸草不生極其荒寒,春風從來也不會度過玉門關,又那裏去尋找楊柳來折攀?
【評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在描繪寥廓蒼莽的塞外風光中表現了戍邊將士生活環境的艱苦,委婉批評了朝廷不關心體恤戍邊戰士的錯誤做法。意境蒼涼雄渾,抒情婉曲含蓄。
起筆高拔突兀,從縱的方向表現邊塞曠遠。其實,邊塞地區已經屬於黃河的上遊,如果再順著河流往上遊看,確實可以看到黃河仿佛是從遠處的白雲間經過崇山峻嶺逶迤而來的壯觀景象。次句則從橫向的角度表現邊塞地區的廣袤蒼涼,萬仞高山下的一座孤城顯得非常蕭條冷落。兩句詩把邊塞環境的特點表現得很充分,為後麵的抒情張本。
後兩句抒情很委婉。“羌笛句”暗示羌笛吹奏的是《折楊柳》的曲調,此曲調之內容正是戍邊戰士抒發思鄉的哀怨。但加上“何須”二字和最後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配合,便使本詩的意蘊極其豐富,頗耐品味。因為曲調名稱是折楊柳,而春風不度玉門關,那麼邊塞地區當然也就不會出現楊柳依依的景象,而沒有楊柳又怎麼折?故曰“何須”。表麵看是寫環境氣候惡劣,實際是說在京師中享受榮華富貴的皇帝和大臣不關心體恤邊防將士,朝廷的恩澤不能到達邊塞。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是深中肯綮之見。
杜秋娘
杜秋娘,生卒年不詳,生活在憲宗時代,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善唱《金縷衣》曲,入宮後為憲宗所寵。晚年離宮返鄉,孤苦無依。
金縷衣
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a,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注釋】
a金縷衣:用金線織成的衣服,謂其極其華貴。一說金縷衣為古代曲調名。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其編入“近代曲詞”,當產生於唐代,或許以本詩命名。
【譯文】
奉勸你不要舍不得那名貴的金縷衣,該穿的時候就應當毫不吝惜。奉勸你應當珍惜少年的大好時機,應當去努力拚搏和進取,因為大好的光陰最容易逝去。花兒開放的時候能折就該折取,不要等花兒凋零的時候再去折空蕩蕩的花枝。
【評析】
這是一首勸人珍惜時光、不要浪費光陰的警世詩,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麵理解。其主旋律似乎用五個字即可概括:莫負好時光。前兩句都用“勸君”二字開頭,仿佛和讀者交心,給人以親切感。金縷衣是貴重之物,但詩人卻勸人“莫惜”,不要珍惜,不要舍不得。而應當珍惜的是“少年時”,在這一棄一取之間,詩人的觀點便很明確地表現出來:即青春時光比任何貴重的東西都可貴。這是沒有歧義的。但對於後兩句的理解,則可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說把青春比作花季亦可,說把少女比作花兒也可,說勸人及時奮起,努力拚搏也可,說勸人及時行樂也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便是此詩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