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泌,生卒年不詳。一作張佖,字子澄,淮南(今江蘇揚州)人。南唐後主時,登進士第,授句容尉。宋建國後曆官監察禦史、內史舍人。《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寄人a
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b,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注釋】
a寄人:此題有二首,這是第一首。b謝家:指女子之家,並非一定姓謝。東晉時王謝兩大貴族聯姻,謝安之侄女謝道韞有貌有才,為王徽之之妻。後世常稱才女為謝娘,指意中女子隻能家為謝家。又,有時謝家專指外家,嶽父家。這裏是前說。
【譯文】
離別後我在夢境中來到你的家,小廊回轉繞合,欄杆也隨著曲折傾斜。屋裏院中蕩蕩空空,我無法尋找到你的行跡和芳蹤。隻有那輪春天的明月,仿佛尚記得當年的美好情景,靜靜地為離別的情侶,照射著滿院的花朵紛紛寂寞地凋零。
【評析】
這是一首懷念舊日戀人的詩章,通過夢境相尋抒發對戀人的思念依戀,情感深厚綿長。
清人李良年《詞壇紀事》載:“張泌仕南唐為內史舍人。初與鄰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詞。……後經年不複相見,寫絕句雲雲。”指的就是本詩。若此,本詩便很好理解了。首句敘事,交代詩之背景,是與情人離別之後相思入夢來到情人之家。後三句一氣嗬成,寫夢中所見之景。“小廊回合曲闌斜”逼真而具體,可以推知是詩人去過的地方,現在是夢境,是虛寫,而當時則是現實,這裏留下許多幸福與溫馨,留下許多與情人的浪漫。後兩句寫景為順筆而下,而在意念和情感上則是轉折,“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對於“離人”有不同理解,但長全詩體悟,雖然可以兼指二人,但還是從詩人眼中看出,以詩人主體視角為主。即物是人非,有“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之意蘊而更蒙矓委婉。詩人惆悵、迷惘、留戀、惋惜之情都融會在曲折回環的小廊和月光映照下的滿院落花中。
雜詩
無名氏
近寒食a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b有家歸未得,杜鵑c休向耳邊啼。
【注釋】
a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或兩天。古代寒食、清明時一般都家人團聚進行踏青和掃墓等活動。b等是:即“底是”,為什麼之意。蘇軾《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江湖流落豈關天,禁省相望亦偶然。等是新年未相見,此身應坐不歸田。”又,“等”解釋為同等、同樣也可通。c杜鵑:鳥名,即子規,相傳為古代蜀王杜宇魂魄所化,叫聲淒厲,其聲即“不如歸去”。
【譯文】
臨近寒食的時候,青草茂盛,細雨如絲,吹進麥田的春風使麥苗起伏高低,柳樹的柳條隨風飄舞,映照著河堤。我為什麼有家卻不能歸去?杜鵑鳥千萬不要衝著我的耳朵鳴啼。
【評析】
這是一首遊子思歸的詩,因為是無名氏所作,因此詩的具體情感指向無法判斷,但其所傳達的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因此依舊可以理解和分析。
前兩句是一幅寒食風雨圖,春草茂盛,春雨綿綿,令人心情如雨絲一樣紊亂沒有頭緒。風吹進麥田,麥苗隨風起伏,人的心情也好像在隨著麥苗起伏不定。“柳映堤”的景象同樣風情旖旎,令人遐思。如此良辰美景,別人都可以闔家團圓,為什麼自己就不能歸去,依舊在外麵漂泊?杜鵑鳥就不要在這個時候在自己的耳邊啼叫了。可以設想,可能此時真有杜鵑鳥在鳴叫,更加重了詩人的煩惱和鬱悶。四句景語,用一愁字貫穿,將主觀情感注入到景物中,情景融為一體,抒情是很成功的。
還須指出,本詩的句法很有特點,一般七言句式都是二、二、二、一,如“蜀相祠堂何處尋”、“錦瑟無端五十弦”者是也。或二、二、一、二,如“花近高樓傷客心”、“漠漠水田飛白鷺”者是也。總之,前兩個音部普遍為二、二,本詩前兩句卻是一、二、一、一、二的句式,在意義上是“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剛開始閱讀感覺不順,但仔細琢磨,與表達的內容很契合,是一種創造。
最後簡單說明一下“等是”的“等”字,解法很多,或雲等於,或雲都是,或者幹脆把“等是”改為“早是”,都未妥帖。解釋為“低是”,即為什麼雖可通,但我覺得與原詩之意不十分契合。我以為,“等”是同等、同樣之意,這樣全句的意思就是:同樣都是有家有口,我為什麼偏偏回不去?這樣不是更準確嗎?如果“等是”是“等事”的話,解釋為“底事”則絕對正確,而“等是”與“等事”是不同的,需要仔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