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a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b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c,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a寄北:寄給北方的親人,指妻子。詩人當時在蜀地巴山,長安在巴山之北,故雲。一作寄“內”,內,即內子,妻子別稱。b巴山:即大巴山,又叫巴嶺,山脈橫亙於今四川、陝西兩省邊境。一般泛指今川東地區。又,唐代有巴山驛,在今湖北巴東縣大江北岸。c剪燭:剪去蠟燭結的燈花,以使其更亮。
【譯文】
你催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現在還無法預期。巴山夜間的秋雨很大,秋水已經灌滿外麵的水池。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家裏,我們在西窗下繾綣相依,一邊共同剪掉燈花,一邊傾訴今日雨夜的刻骨相思。
【評析】
關於本詩的寫作對象,有不同說法。有的說是寫給妻子王氏的,有的說是寫給朋友的。從感情和語氣來看,當是寫給妻子的。
首句一問一答,包含妻子來信催促和自己暫時無法回歸兩方麵的內容,是全詩情感的出發點。次句以景托情。巴山的茫茫夜雨,綿綿細密,淅淅瀝瀝,烘托出詩人愁緒的纏綿悱惻。後兩句拓展時空,由目前的巴山聯想到將來長安的團聚,以未來相聚的幸福反襯當前兩地相思的孤獨痛苦,情味綿長。本詩之妙,正在於此。盼望“共剪”,則此時思歸之切可知,而一人守著蠟燭寂寞無聊之景可見;盼望“卻話”,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百無聊賴也可想而知。詩人的思緒飛回到妻子身旁,指向未來的團聚,再返回現狀,則淒苦之狀自現,相思之情更苦。抒情回環往複,纏綿細膩,感人至深。“共剪西窗燭”化用杜甫《月夜》詩尾聯“何當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的意境而更洗練。此情此景隻有夫妻關係才會出現,故此詩是寄給妻子之詩當無問題。
寄令狐a郎中b
李商隱
嵩雲秦樹c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d舊賓客e,茂陵f秋雨病相如。
【注釋】
a令狐:指令狐,李商隱年輕時同學兼朋友,令狐楚之子,行八。b郎中:官職名,唐代六部各下設四司,各司長官稱郎中。c嵩雲秦樹:比喻,李商隱當時住在河南,嵩山屬河南,令狐住在長安,屬於秦川,故用嵩雲和秦樹代指雙方。d梁園:漢梁孝王劉武的宮苑。司馬相如因不受景帝賞識,辭職到梁孝王國中,成為座上賓。李商隱早年三入令狐楚幕府,深受令狐楚器重。e舊賓客:將自己比作當年在梁園的司馬相如。f茂陵句:司馬相如晚年失意,“嚐稱病閑居,被免除孝文園令之職,遂家居茂陵。作者此時也患病,故雲。茂陵,漢武帝陵墓,在今陝西興平東北。
【譯文】
好像嵩山的雲彩和秦川的樹木一樣,我們很長時間別離索居,承蒙您從遙遠的長安寄來一封信書。不要打聽當年在梁園時期的老朋友,我現在的情況就像當年秋天霖雨間困在茂陵的又窮又病的司馬相如。
【評析】
這是會昌五年(845)李商隱在洛陽丁母憂時所作,是對令狐綯來信的酬答,在平淡中蘊含著真摯的友誼,在回憶往昔美好友情中也有對自己近況寂寞潦倒的喟歎。
會昌年間是武宗朝,當政者是幹練能臣李德裕,李商隱在會昌年間雖然沒有飛黃騰達,但比較順心,對於李德裕的執政方略也比較讚同。而這一時期牛黨失勢,令狐楚已死,令狐綯也不得重用,比較鬱悶。李商隱因丁母憂期未滿,在家閑居,心情也很低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令狐綯的一封來信令他感慨良多,於是以詩為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