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七言絕句(6)(2 / 3)

娉娉a嫋嫋十三餘,豆蔻b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c,卷上珠簾總不如。

【注釋】

a娉娉嫋嫋:形容女子容貌美麗體態苗條,亭亭玉立。b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開花,二月初尚含苞未放,故常用以比喻少女。後稱十三四歲女子豆蔻年華,即本於此。c十裏揚州路:唐代揚州有一條街,最繁華,是妓院集中區,長近十裏。

【譯文】

剛過十三歲的你美麗而苗條,好像二月初豆蔻梢頭那含而不放的喜人的花苞。春風裏走遍揚州最繁華的十裏長街,所有的珍珠門簾都卷得高高,裏麵的美人在向遊人舞眉弄眼賣弄風騷,但卻無一人能夠比得上你的姿容玉貌。

【評析】

這是一首美的讚歌,極力表現自己意中人無與倫比的美貌。首句正麵描寫女子的美麗,采取避實就虛之筆法,“娉娉嫋嫋”是體態輕盈美好,“十三餘”是說芳齡,隻七字,一位美貌動人的少女形象便呼之欲出,非常高明。次句用一精彩貼切的比喻,便為後世創造一個“豆蔻年華”的成語,更是神奇。豆蔻產於南方,花呈穗狀,初生時在嫩葉中包裹,葉漸展開,花從中伸出漸漸開放,顏色由深紅轉淡。南方人稱其含苞待放者為“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以此花比喻十三餘的女孩,極其貼切,而且此花在梢頭隨風輕輕搖曳,其神韻也酷肖開頭的“娉娉嫋嫋”四字,可見此句之妙。後兩句是加倍寫法,寫詩者稱之為“尊題格”,即強此以弱彼,加強自己描寫對象的某一方麵,而弱化其他,用對比手法給人造成強烈印象。為突出意中人之美,先描繪一個可以參照的背景,以明媚的春天為時間背景,以最繁華熱鬧聞名天下的揚州十裏長街為舞台背景。這裏是美女薈萃的地方,但所有的美女都將自己屋門的珠簾卷起來,向人們展示其美,卻“總不如”。不如誰,不言自明。能在薈萃美女的十裏長街中站住腳的所有美女都很美,這是一層,而在如雲美女中,詩人的意中人又是其中翹楚,其美便可稱天下第一了。這便是加倍法。

贈別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a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注釋】

a蠟燭有心:蠟燭有芯。心,諧音為芯。

【譯文】

本來多情的人卻好像總是無情,隻是端著酒杯想笑也笑不成。蠟燭有芯還知道珍惜離別,好像在替我們倆一直流淚到天明。

【評析】

本詩與前一首為組詩,前首重點讚頌美,本首重點寫惜別。前兩句用白描手法寫情人分別時的場麵。有人認為是反語,其實不然,此乃人之常情。人在最動情之時,往往反而不知說什麼好,反而木然。簡練的兩句詩便寫出了一種情境。後兩句用蠟淚襯托人淚,抒情極其強烈。蠟燭流淚,自人眼中看出,實際便是人垂淚。而“垂淚到天明”暗示一對情人徹夜未眠,守蠟而坐,難舍難分的情形曆曆在目。

金穀園a

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b,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c。

【注釋】

a金穀園:西晉富豪石崇所建園林,極其豪奢,在曆史上非常著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北。石崇《金穀詩序》:“餘有別廬在河南,界金穀澗中,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物備具。”b香塵:《拾遺記》載,石崇將沉香木之屑鋪在象牙床上,讓他所喜愛的舞妓踐踏身輕無跡痕者便賞以珍珠。c醉樓人:指石崇愛妾綠珠。據《晉書·石崇傳》載:石崇愛妾綠珠,美豔過人,善吹笛。孫秀向石崇索要,石崇說:“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孫秀矯詔收捕石崇。石崇對綠珠說:“我今為爾得罪。”綠珠哭曰:“當效死於官前。”於是跳樓而死。

【譯文】

繁華的往事已經伴隨著香塵散去無影無蹤,流水沒有感情,無聲無息依舊在日夜流淌,草木不懂悲哀,春天一來照舊一片蔥蘢。黃昏時節,順著春風傳來幾聲鳥鳴,其中隱隱約約好像有悲哀的怨情,那慢慢飄零的花瓣,就好像是當年跳樓而死的美人。

【評析】

這是即景懷古詠史之作,抒發對於世事無常的感慨,對於綠珠之守節殉情表現出很複雜的感情。

石崇是西晉首富,也是荒淫奢靡生活的倡導者和領袖,這種豪奢的貴族生活,曆來是文人們的話題之一,評價不一。杜牧詠史詩以見識高拔深刻見長。前兩句景中帶情,繁華豪奢如同香塵般會隨風飄散,一去不返,而自然山水依舊,草木自清水自流。對於人間的喜怒哀樂根本不理睬,“自”字很凝練,寫出自然無情,反襯出人之有情。後兩句則轉出鳥與花之有情。本來,春天的鳥鳴不應當有幽怨,但詩人聽來好像是在哀怨,實際是人以怨心聽聲皆哀怨,而飄落的花瓣就是自然隕落,但詩人卻把它想象成當年墜樓而死的美人綠珠,表現對於綠珠的歎息和讚美。像綠珠這樣侍妾一類的女性,在封建時代是權貴們的玩物,可以隨便給來給去,而石崇寧可自己獲罪也不肯將綠珠交出,可見其對綠珠是傾心真愛,正是出於這一點,綠珠才以死殉情,死亡是人之最難過之關,綠珠作為一個年輕女子,又不是什麼有名分的妻子,能夠如此剛烈,確實難能可貴。對於一切人,我們都應當將心比心,用常態去分析評價,石崇暴富驕奢淫逸,是該批判,但其對於綠珠之真情也應給予一定肯定。綠珠之殉情也當如是評價,最起碼是值得我們同情的。花瓣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綠珠也同樣,那隨風飄落的花瓣與那無奈墜樓的綠珠不是很相像嗎?比喻自然貼切,借鳥鳴落花委婉表達對綠珠的惋惜和緬懷,很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