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七言絕句(5)(3 / 3)

泊秦淮a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b。

【注釋】

a秦淮:即秦淮河,在今南京市內。從六朝到唐代,秦淮河一直是官僚富商追逐聲色的繁華之地。b後庭花:《玉樹後庭花》的略語。《玉樹後庭花》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被後世稱為亡國之音。

【譯文】

蒙蒙矓矓的夜晚,水氣和煙霧籠罩著河水和沙灘,我的船停泊在秦淮河邊,對岸便是一個大酒店。那些賣唱的女子似乎不知道亡國的怨恨和遺憾,居然演唱的是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那靡靡之音彌漫在秦淮河的兩岸。

【評析】

本詩抒發傷感時憂憤之情。首句描寫環境,是全詩大背景和色彩基調。兩個“籠”字將秦淮河一帶霧氣蒙蒙,月色黯淡,淒清陰冷的氣氛渲染出來,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縮影。次句“夜泊秦淮”緊承前句點題,“近酒家”三字下啟後兩句。因為距離酒家很近,才能聽清楚商女歌唱的內容而引起感慨。後兩句重點在“猶唱後庭花”。商女是歌女,演唱什麼歌曲並不是自己主動說了算,而是由那些聽歌的達官貴人們點,類似現代的點歌。因此,詩人批評的重點不在歌女,而在點歌者,便是那些進行聲色享樂的官僚富豪。這便是借題發揮,是委婉含蓄的表達法。《玉樹後庭花》是靡靡的亡國之音,作為社會既得利益者的這些權貴隻圖自己擁紅抱翠,紙醉金迷的享樂,根本不考慮國家前途和大事,居然如此欣賞亡國之音,可見已經沒了心肝。權貴如此,本來已經每況愈下的國勢不就更令人憂慮嗎?全詩意脈清晰,意境蒙矓,以景托情,韻味彌足。

寄揚州韓綽a判官b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c凋。二十四橋d明月夜,玉人e何處教吹簫。

【注釋】

a韓綽:生平不詳。b判官:中晚唐時節度使、觀察哨、防禦史均可開府設置幕僚,判官是幕僚之一。c未:一作“木”,以“未”為好,更符合全詩意境。d二十四橋:唐時揚州最繁華,二十四橋是具有代表性景物,唐詩宋詞中多有歌詠者。e玉人:如玉美人,不限男女,這裏指韓綽。

【譯文】

青山隱約連綿,綠水流向遠天,秋天雖然已隨江去,草木尚未零落凋殘。二十四橋的美景依舊,尤其是那明月的夜晚,更令人心醉目眩。那位美男子風度翩翩,此時此刻不知道正在哪裏,教美女們吹簫而滿心香甜。

【評析】

這是一首歌頌友情的名篇,後麵兩句風情旖旎,聲色相兼,故很膾炙人口。杜牧對於揚州情有獨衷,甚至描寫唐代揚州美景的第一詩人也非他莫屬。

杜牧之於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曾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府做幕僚,盡情聲色享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便是離開揚州後的感受。此詩也是離開揚州後所寫。韓綽生平未詳,杜牧共寫給他兩首詩,另外一首是《哭韓綽》推測可能是杜牧在揚州當幕僚時的朋友,而且交情不錯。《哭韓綽》雲:“平明送葬上都門,紼翣交橫逐去魂。歸來冷笑悲身事,喚婦呼兒索酒盆。”可知韓綽死杜牧曾經親自到場了。本詩首句以景起,山水的美麗遙遠拉開與友人的空間距離,在寫出懷念友人的同時也寫出對於揚州美景的留戀。次句雲雖然秋天已盡,但江南的草依然是綠色,江南依然很美麗。後兩句筆鋒一轉,集中寫一個特寫鏡頭,在“二十四橋明月夜”的醉人的夜晚,此時此刻,你在哪裏教一群美女吹簫呢?關於最後一句,在我看到的關於本詩的解釋中,為什麼提到“教吹簫”,都含混不清。而這確實是解釋此詩最關鍵的問題。杜牧以風流著稱,韓綽是否風流不得而知,但跟杜牧關係很密切是可以確定的。我推測,韓綽可能擅長吹簫,而且也曾經有過教人吹簫的事,於是杜牧在最後特意拈出此事既有調侃的意味,也有對其風流倜儻風度的豔羨之情。如此美景,如此風流韻事,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給人以美感享受,這便是本詩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