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赴吳興a登樂遊原b
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c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d。
【注釋】
a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隋時曾名湖州,唐天寶間改為吳興郡。b樂遊原:在長安城東南,地勢高敞,是漢唐時期登臨遊覽勝地。c一麾:一麵旗幟,表示官員身份的物件。古人稱出外地任郡守為“建麾”。d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在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
【譯文】
太平盛世裏本應當大有作為,而我還有閑情逸致便是無能,所以我喜歡清閑漂浮的孤雲,愛看參禪打坐的僧人。現在將要到遠離京師的地方去擔任職務,於是我感慨萬千登上樂遊原,去眺望遠方的昭陵。
【評析】
杜牧頗有才能和誌向,但生不逢時,處在黨爭夾縫中,飽受壓抑。本詩是大中四年(850)秋四十八歲時所作。前此,他曾三上宰相書請求外任,得到批準,出為湖州刺史。行前登上樂遊原而作此詩。
關於本詩主旨,人們理解有歧義,或雲歌頌清平,或雲對朝政失望,最關鍵是對後兩句如何理解。前兩句是反語,謂在清平時代而不能幹一番事業便是無能的表現,而自己正如此,喜愛清靜的雲和僧。那麼,是否詩人真的無能呢?絕對不是。但為何如此說?前人似乎未涉及此點。杜牧當時任吏部員外郎之職,可能是不被重視,沒有獨立執政權,而處在一種清閑的地位,無法施展才能,而整個朝廷政治亦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故主動要求外任。後兩句說在將要出任地方官的時候,登上樂遊原眺望昭陵。登樂遊原遊覽便是對前兩句詩的具體詮釋,也是有為的具體表現。最後一句將視線和思緒宕開,他登樂遊原是要眺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詩人向往貞觀盛世,向往唐太宗那樣的聖明君主的感情都委婉地表現出來。而這不正是對於現實失望的舉動嗎?意在言外,情在理中。
赤壁a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b便,銅雀c春深鎖二喬d。
【注釋】
a赤壁:指赤壁山,三國時赤壁大戰戰場。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長江南岸,聳峙江邊。又,湖北省黃岡市城外有赤鼻磯,後人誤認為赤壁。杜牧曾於會昌二年(842)至會昌四年任黃州刺史,此詩當作於此時。b周郎:即周瑜。赤壁大戰時年僅三十四歲,吳國人愛稱其為周郎。c銅雀:台閣名。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所建,因樓頂有大銅雀而得名。曹操姬妾均居住其間。d二喬:東吳喬公兩個女兒,是兩位傾城傾國的美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譯文】
一支折斷的戟沉沒在江邊的沙灘,鐵還沒有完全腐蝕完,我自己親自蘸水磨洗掉鐵鏽斑斑,仔細辨認字跡知道那是前朝的物件。這不僅使我浮想聯翩:當年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提供方便,恐怕他實在難以打勝赤壁大戰。東吳的兩位美女大喬和小喬,也將成為戰利品而被關進銅雀台的高級房間。
【評析】
本詩是見物生情,借懷古之酒澆自己心中塊壘的詠懷之作。欲真正理解本詩意旨,必須先了解杜牧之人。
杜牧有很高的實際才能,對於軍事、經濟、地理等都進行過研究,尤其是軍事才能,在唐代詩人中是最優秀的,在同時代大臣中,也無人能與他相比。他注解的《孫子兵法》流傳至今。但由於當時黨爭激烈,他不受重用,經常做幕僚或中下級官吏,從未掌握重權,鬱鬱不得誌,才能當然無法施展。當他在江邊沙灘撿到一支沉埋數百年的戟時,便引發一係列的聯想,寫下此詩。
詩的表麵意義很好理解,前兩句敘事,說他在沙灘撿到一支戟,經過一番磨洗後辨認出是三國時期的兵器。後兩句議論,說當年的赤壁大戰多虧是東風為周瑜提供方便,否則,周瑜難以勝利,而東吳的兩位有特殊身份的美女大喬和小喬也將被曹操俘虜而為其所占有。二喬的被俘暗示東吳的亡國,這是以小見大之法,也是用生動的具體事例代替抽象的議論。總之,其結論是周瑜的勝利是借助東風。對於這一點,沒有異議。但如果僅理解到此,則未真正理解杜牧真意,若隔靴搔癢,未觸癢處。其實,理解本詩的關鍵是“東風”一詞,確實如此,如果沒有自然界的東風,周瑜無法建立如此名垂青史的偉業。但自然界的東風是偶然的,僅此一點並不能幹成什麼。周瑜成功的關鍵是國主孫權抗戰的堅定決心和對周瑜的絕對信任和支持。故此處的東風已經擴大了內涵,象征社會提供的一切客觀條件。周瑜的成功正是得力於此。因此,可以理解,杜牧的潛台詞是:周瑜成功是當時曆史所提供的客觀條件促成的,我杜牧缺少的正是這種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