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內人a
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b。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注釋】
a內人:唐代稱在皇宮內宜春院的伎女為內人,也可泛指所有宮人。專稱妻子是後來的用法。b宿鷺窠:有白鷺鳥住宿的鳥巢。
【譯文】
朦朧的月光照臨紫禁城中的一棵樹上,樹上雙棲共眠的白鷺吸引了一個美女的目光,那是一位被選進宜春院的姑娘。忽然一隻飛蛾向著燈光飛來,那姑娘急忙斜著婀娜的身姿拔下玉釵,邊剔燈花邊把這隻誤投光明的飛蛾趕開。
【評析】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宮怨詩,從詩歌表麵看不出怨來,但如果仔細體會字麵後麵的意蘊,幽怨還很深沉悠遠。
四句詩為兩個特寫鏡頭。前兩句仿佛一個由遠向近移動的畫麵:森嚴冷漠的宮門中,一棵大樹上的鳥巢裏酣睡著一雙鷺鳥,鏡頭移動到深宮中一個宮人的眼睛上,那雙美麗迷人的眼睛凝神而深情地注視著那個鳥巢。因為鏡頭已經在無形中由外麵移動到室內,這時才會出現第二個鏡頭,即後兩句的內容。正當宮人出神的時候,忽然飛進一個小小的飛蛾,簡直向著燈光飛去。她急忙斜身迅速拔下金釵,急忙把即將投向燈火的飛蛾撥開趕走,使其脫離危險。
這兩個生活細節各有很深的意蘊,觀看鳥巢的舉動暗示出她對於鳥雀能夠過平常生活,尚有夫妻家庭的向往,而孤獨伶俜獨守空閨是女性的最大悲哀,這恰恰是這位宮人所必須麵臨的命運,其內心的苦楚不言而喻。後兩句刻畫她營救飛蛾的動作。飛蛾向燈飛是追求光明,但其結果是葬身燈火,所謂“飛蛾撲火”成語即說此。而這可憐的小生命本來是追求光明而來的,結果卻是死亡。這與許多女孩追求入宮追求幸福極其相似,本來滿懷希望而來,但對於絕大多數女孩來說,一旦進入宮中,便失去自由和生命的意義,如同住進了活棺材,喪失了人最起碼的愛的權利,與撲火的飛蛾何其相似乃爾。因此,救飛蛾的舉動既表現宮人的仁慈之心,也是自我救贖自我哀憐的表現。小詩用語很精練,一個“媚眼”寫出其多情嫵媚的表情,一個“斜身”寫出其婀娜多姿的身段,這是一個很漂亮很令人憐愛的姑娘,在增強詩之美感到同時,也加強了悲劇效果。這麼美麗動人的女子卻是這種命運,不是更令人同情惋惜嗎?另外,以外顯內,用外在行為舉動表現內心豐富細膩感情的藝術手法也很高妙,值得借鑒。
集靈台a二首(其一)
張祜
日光斜照集靈台,紅樹花迎曉露開。昨夜上皇新授籙b,太真含笑入簾來。
【注釋】
a集靈台:即長生殿,在華清宮裏。《唐會要》:“天寶元年十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台,以祀神。”b授籙:授給別人道籙。道教接受新門徒時儀式之一。道籙,道教的一種秘文,朱筆寫在絹上。
【譯文】
初升的陽光斜射著新建的集靈台,樹上的紅花迎著朝露含笑綻開,因為昨天夜晚太上皇新給一人親授道籙,那時楊太真含情脈脈微笑著走進簾來。
【評析】
《集靈台》二首屬於一個主題,都是揭露唐明皇重色荒淫誤國的醜行,語言犀利,揭露深刻。前首諷刺其用掩耳盜鈴之手段搶占兒子媳婦,後首揭露其和大姨姐公開有曖昧關係,都屬於社會倫理所不齒的醜惡行徑。
前兩句用歡快清新的景物烘托唐明皇和楊玉環兩個當事人的喜悅心情,“日光斜照”是旭日初升之景象,所照射的地方是集靈台,而樹上的紅花迎著朝露開放,清新而喜悅,朝氣蓬勃,象征新歡之人的內心世界。應當指出,這裏的集靈台不是華清宮中的長生殿,而是在長安皇宮中專門為楊玉環新設置的道觀,或許當時唐明皇也稱之為集靈台而史籍失載,但肯定是在長安宮中是毋庸置疑的,時間也不是天寶元年,而是開元二十八年。將這件史實簡明介紹便可解開本詩。楊玉環於開元二十四年入宮,嫁給唐明皇十八子壽王李瑁為妃。李瑁乃武惠妃所生,武惠妃是武則天娘家孫女,頗有心機,與李林甫內外勾結要謀求皇後之位,而李瑁則有當太子可能。楊玉環進宮便為壽王妃,直接奔皇後去的。但太子已立多年,李瑁要當太子之前提就是廢掉原太子。於是武惠妃與李林甫處心積慮編織羅網陷害太子。太子被廢,但武惠妃亦死,李瑁當太子事曖昧不明。盡管李林甫費盡心機,但唐明皇就是不表態。三年後,唐明皇三子忠王李璵被立為太子,李瑁的太子夢徹底破產,而楊玉環的皇後夢也就成了泡影。於是楊玉環主動另攀高枝,在一次唐明皇舉辦的家庭聯歡會上在唐明皇麵前極盡表演之天才,跳了最優美最有調情的《柘枝舞》,最後一式是“回眸一笑”,結果這麼一笑就“百媚生”,引起唐明皇的高度注意。武惠妃死後,唐明皇沒有開心女人,於是鍾情楊玉環。經過高力士和玉真公主撮合,唐明皇與楊玉環在玉真公主宅幽會。其後秘密往來,經常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於是楊玉環和李瑁離婚,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唐明皇在宮中專門為其設置道觀,並親自去為之授道籙,賜給法號叫“太真”。然後二人便可以學道為名天天廝守了。此事發生在開元二十八年。皇宮中人都知道內情,因此都稱楊玉環為“楊娘子”。這樣,後兩句的意思便十分清楚了,之所以集靈台的早晨充滿喜氣,原來是從唐明皇和楊玉環的眼裏看出的。昨晚開始,二人可以公開幽歡,能不歡喜嗎?“授籙”的實質是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諷刺意味頗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