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華麗的高樓上傳出悠揚美妙的奏樂之聲,其間還夾雜著宮女嬪妃們歡笑的音容,順風一直傳送到深邃的後宮。一個宮女正在仔細聆聽,緊蹙雙眉一臉愁容。月宮裏的陰影仿佛完全散開,月光格外清明,宮漏滴水的聲音滴答滴答更加冷清,她百無聊賴地把水晶簾輕輕卷起,秋空高處的天河好像很近很近,河水寬廣而盈盈。
【評析】
本詩用對比反襯的手法抒寫宮怨的題材,但由於含蓄蒙矓,主題隱蔽,故前此許多解詩人多未理解出“怨”來。《唐詩箋要》說:“宮詞多作怨望,此獨不然,當是逋翁特地出脫處。”這種意見是主流的,但卻是錯誤的。
本詩抒情主人公的幽怨極其深沉。前兩句寫其他宮人的歡樂,在高樓上笙管笛簫伴奏,歌聲悠揚,宮人們歡樂的笑聲混合在裏麵,構成歡快的樂章。這確實是描述宮人歡樂的情景,但這不是詩歌表現的主體,“風送”兩字非常關鍵,是風把這裏的歡樂聲音送到了別處,送給誰了呢?後兩句主人公才出場,且身份不明確,需要體會方知。“月殿影開”指月亮中的陰影退去,月光很亮,“聞夜漏”是在側耳傾聽宮漏中水滴的聲音,那種聲音不大但很清晰,且有節奏,能夠使失眠的人肝腸寸斷,揪心裂肺,因此宮詞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描寫,如中唐詩人李益的《宮怨》:“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一直被人激賞。最後一句“水精簾卷近秋河”也有深味。為何要卷起門簾而接近秋河呢?這位宮女到底在想什麼呢?從全詩體會,可以尋覓出端倪,秋河是指秋天的銀河,而初秋七夕是牛郎會織女的佳期,每年隻有一天。正是這條無情的天河隔斷牛、女的愛情,她凝望天河是在怨恨?還是在期盼?或許二者兼有。前麵的歡樂襯托出後麵主人公寂寞無聊的痛楚,這便是本詩的主旨。章燮說:“此詩不言怨情而怨情顯露言外。若無心人安得於夜深時,猶在此間一一聞之,悉而見之,明耶!”
夜上受降城a聞笛
李益
回樂峰b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不知何人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釋】
a受降城:唐代受降城有東、中、西三城,均是唐中宗神龍年間由朔方主管張仁願為抵禦突厥入侵而築。東城在勝州,西城在靈州,中城在朔州。此處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烏加河北,狼山口南,距本詩中之回樂峰最近。b回樂峰:指回樂縣一帶的山峰。回樂縣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唐時屬靈州。峰,一作“烽”。
【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磧上白蒙蒙好像雪,受降城裏到處白茫茫好像霜。不知是誰吹起了幽怨的蘆笛,弄得將士們徹夜難眠,都焦慮地朝著家鄉的方向張望。
【評析】
李益是中唐前期邊塞詩人的代表,從此詩便可體會出盛唐與中唐邊塞詩的不同。本詩的主題是最後兩字“望鄉”,即表現戍邊戰士的思鄉之情。
前兩句用地名展開空間,點明地點和刻畫環境氛圍。“雪”和“霜”都是錯覺,實際上就是月光。但這種錯覺造成一種淒涼陰冷的悲劇效果,為全詩抒情渲染氣氛。第三句的笛聲是轉折,使整個畫麵活了起來,並成為末句抒情的媒介。在寥廓的清空中的一曲幽怨笛聲,打破了沉悶和寂寞,也引發了軍營中官兵的思鄉之情。“盡望鄉”表明這是全體官兵的情緒,從而委婉表現了厭戰的心理。“一夜”說時間之長,謂征人無時不在思鄉,“盡”說所有官兵無人不在思鄉,可見笛聲使整個軍營的官兵都徹夜難眠。
烏衣巷a
劉禹錫
朱雀橋b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釋】
a烏衣巷:當時金陵城中一條街道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吳國曾在此設軍營,士兵多穿黑衣,故稱烏衣巷(參見《能改齋漫錄》卷四引《丹陽記》)。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貴族聚居於此。b朱雀橋:金陵城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
【譯文】
六朝時繁華無比的朱雀橋邊,如今到處是荒草野花,當年貴族豪宅集聚的烏衣巷,在夕陽餘光的籠罩之下。往昔寄居在王謝庭堂裏的小燕,都飛進平常的百姓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