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七言絕句(3)(2 / 3)

詩歌結構布局很有章法,從時間關係看,第一句寫日之晚,引出次句金屋中獨處之人,第三句寫春季之晚,引出第四句空庭落花。從空間關係看,前兩句寫屋內,後兩句寫庭院,從內到外,由近及遠,井然有序。《唐詩解》說:“一日之愁,黃昏為切;一歲之愁,春暮居多。此時此景,宮人之最感慨者也。”

本詩意境鮮明,畫麵生動。詩人采取重疊潤染的手法,寫日落再點明黃昏,使畫麵整體意境更加昏暗朦朧,寫春晚再寫落花,使春光蕩然無存,寫金屋無人,再寫庭院深深,再寫緊閉院門,一步步把抒情主人公形單影隻、無依無靠、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表現到無以複加的地步,藝術感染力很強。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蕭穎士愛其才,以女妻之。曾授洪州戶曹,不就。與事端為詩友。《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

征人怨a

柳中庸

歲歲金河b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c。三春白雪歸青塚d,萬裏黃河繞黑山e。

【注釋】

a征人怨:詩題一作《征怨》。b金河:唐代有金河縣,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又名“黑河”。c刀環:刀柄上的銅環,此代指兵器。d青塚:漢代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境內。據說塞外草皆白,唯王昭君墓地草色是青色,因稱“青塚”。e黑山:又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

【譯文】

年年歲歲在邊地到處征戰,不是奔赴金河就是行軍到玉門關,日日夜夜緊張備戰,時時刻刻離不開刀槍和馬鞍。暮春時節的青塚依舊白雪漫天,萬裏黃河曲折縈繞著那座險峻荒涼的黑山。

【評析】

這是在中唐時期廣為傳誦的一首邊塞詩,寫邊防將士終年奔波,到處征戰而不得返回家園的悲苦生活,歌唱出當時人們最普遍的對於邊境戰爭頻繁的厭倦情緒,可以說是體現了當時社會集體無意識,因此得到最廣泛的共鳴。

前兩句用互文見義的手法敘事,年年歲歲東西奔波,不得休息,日複一日躍馬跨刀,到處征戰。金河、青塚、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代屬單於都護府,因此就本詩作者而言,當是屬於單於都護府隸屬的一個軍人。金河在東,玉門關在西,兩地距離很遠,且都在當時邊陲,一個“複”字寫出軍隊經常處在奔波流動間,沒完沒了。馬策與刀環是騎兵典型的武裝器具,一個“與”字寫出每天與戰馬刀槍為伴,寂寞單調。“歲歲”、“朝朝”貫穿前兩句,即年年月月日日到處奔波征戰,不離鞍馬刀槍。後兩句再度強調生活的單調艱苦,暮春時節,這裏依舊是白雪紛飛,唯一的青塚的一點綠色也被白雪所掩埋,而看到的是黃河繞黑山流淌的情景。其實黃河距離黑山有段距離,這裏主要是用這種意象表現邊境環境之艱苦荒涼,同時也暗喻黃河好像都無法離開黑山,軍人們就更加無法離開這裏了。黃河滾滾流淌的意象也可以使人感覺憂愁感傷的深長悠遠。滿紙怨情,越體會越深刻。《詩境淺說續編》道:“四句皆作對語,格調雄厚。前二句言情,後二句寫景,嵌’白‘、’青‘、’黃‘、’黑‘四字,句法渾成。”

顧況

顧況(約730-806後)字逋翁,號華陽山人,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肅宗至德二年(757)進士及第。曾官著作郎。因“傲毀朝列”被貶,後隱居茅山。其詩多寫人民疾苦,開白居易新樂府運動先聲。語言不避俚俗,富有民歌色彩。其詩論也看重“聲教”,不主張以“文采之麗”求勝。明人輯有《華陽集》,今人趙昌平有《顧況詩集》校訂本。

宮詞

顧況

玉樓a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聞夜漏b,水精簾卷近秋河。

【注釋】

a玉樓:裝飾豪華精美的樓宇。b夜漏:即漏壺,也稱滴漏,宮中的稱宮漏。古代計時器,在水壺中設置刻有標記的箭,水滴有節奏,隨著水麵的升沉,箭上露出的標記不斷變化,顯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