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患者,病情十年有餘,寒濕痹阻經脈,筋脈焦枯失養,養陰柔筋非常重要,但養陰易加重陰邪,其中用藥很有辨析的價值。
臨床中“膝為筋之府”這句話,常容易被忘卻。當遇見膝關節的病變時,我們往往套用肝腎陰虛。其實不然,膝關節的許多問題多由於寒濕留注,筋失所養所致,病機是腎陽虛衰,寒凝肝脈,氣血不暢,筋失所養。治療上在溫腎散寒、活血通絡的同時,別忘了行氣疏肝。
第三講:脾主運化
脾的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麵。飲食經過胃的消化後,再經脾進一步消化並吸收其富有營養物質的水穀精微,轉輸至心肺,再通過經脈輸送到全身,營養周身髒腑、器官、組織;其水液部分,亦由脾吸收轉輸,在肺、腎、膀胱等髒腑的共同協作下,來維持和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如果脾虛不能運化,除消化不良,食後腹脹,大便稀薄外,還能產生水濕滯留的病證;水濕滯留於胃腸則腹脹、大便溏泄(脾虛泄瀉);水濕停留肌膚則浮腫(脾虛水腫);水濕停留於肺,則成痰飲(脾虛生痰)。所以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之說。
脾主肌肉主四肢: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及四肢活動都要依靠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來濡養。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四肢有力;若脾氣虛弱,運化不健,營養不足,肌肉失養,就會逐漸消瘦乏力,甚則發生痿弱不用等症狀。故有“脾主一身之肌肉”、“脾病而四肢不用”之說。
關於脾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液,臨床經常運用,但脾主四肢,在臨床上很容易被遺忘。
案例:中風後遺症
患者,張某,男,65歲。右側肢體癱瘓半年。患者半年前因腦梗住院治療,遺留右側肢體偏癱後遺症。後經中醫針灸治療1個月,同時服用活血化瘀等中藥,多為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尾、赤芍、
地龍、川芎、紅花、桃仁)加減,偏癱症狀恢複較慢,雖手指活動度有所改善,但右手握力仍較左側明顯下降,右下肢肌力2級(輪椅),經上門會診,見患者體質偏胖,說話中氣明顯不足。舌質淡,苔膩;脈浮滑,右關沉取無根。
診斷:中風後遺症(脾虛濕盛,痰濕阻絡)。
分析:患者平素體胖,“瘦人多火、胖人多痰”,中風後原本有風痰阻絡的病機存在,醫家不知健脾祛痰,套用“活血化瘀”這個萬金油,脾主四肢,痰濕困脾,脾氣不展,四肢失養,自然恢複較慢。
處方: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人參25克,茯苓30克,土炒白術25克,法半夏15克,陳皮15克,蒼術15克,厚樸15克,製天南星10克,菖蒲12克(後),炙甘草10克,小伸筋草30克。十劑。水煎服,日一劑。囑加強功能鍛煉。
二診:患者食欲增加,每餐前有較強饑餓感,右手握力明顯增強,下肢肌力漸恢複至3+,可以下地扶杖行走站立。守方10劑。
三診:患者在家人攙扶下,步行1公裏左右,前來就診。患者說話中氣十足,血壓130/70mmHg,原方稍加補腎陽之藥,製成丸藥服用,進一步鞏固療效,囑每天步行1小時,加強鍛煉。
第四講:肺主氣、主宣發肅降
1.肺主氣
肺是呼吸器官,肺主氣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呼吸之氣,即吸入自然之清氣,呼出體內之濁氣,維持人體內外的氣體交換;二是肺有宣發和肅降兩種功能,具有條暢氣機的作用;肺有宣有肅,氣才能出能入,氣道暢通,呼吸均勻。如果肺的宣肅功能失常,則氣機不暢,可引起“肺氣不宣”、“肺失肅降”、或“肺氣上逆”等病理變化,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故有“諸氣鬱,皆屬於肺”之說。
2. 肺主肅降,通調水道
肺有促進和維持水液代謝正常平衡的作用,人體內水液的正常運行,依賴於肺氣的通調,脾氣的轉輸,腎的氣化及膀胱的排泄功能。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則小便通利,故有“肺為腎之上源”之說。
臨床上肺氣虛有很多表現,如:咳喘無力,少氣不足以息,動則更甚,痰液清稀,麵色淡白或白,神疲體倦,聲音低怯,自汗,畏風,易於感冒。肅降功能失常,可以導致腎水來源不夠,腎精虧虛;宣發太過則水濕積於皮膚,導致患一些頑固性皮膚病。
案例:體虛感冒
患者,男,8歲。反複感冒5年。患者5年來,每月感冒不下於3次,每次經曆五六天,使用抗生素靜滴幾天方愈。家人不敢吹電扇,不敢開空調,恐其出現感冒咳嗽。多年來家長痛苦異常。2008年夏天因感冒咳嗽住院一周未愈前來就診,就診時患者神疲體倦,食欲不振,鼻流清涕,咳嗽無力,痰液清稀,麵色白,自汗。舌質淡,脈細。
診斷:感冒(氣虛感冒)。
治療:補肺健脾,益氣解表。
方藥:玉屏風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15克,白術12克,北防風15克,黨參15克,荊芥穗6克,甘草10克,當歸8克,陳皮10克,柴胡6克,黃芩10克,炙麻黃8克,苦杏仁15克,生薑20克,大棗6枚。三劑,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患者服藥後,體力明顯恢複,咳嗽減輕,但從未喝過中藥,服藥艱難,要求變通療法。開食療方:黃芪20克,白術20克,北防風20克。共煎成1000毫升,去藥渣,加牛肉200克(切成小塊),小火燉數小時,以爛為度,加調料後,吃肉喝湯。隔日一次,連用一個月。三個月後家長介紹其他病人過來,述患兒近期未感冒過,體質較前大大好轉。
第五講:腎主水,腎主骨
肺、脾、腎三髒均與人體水液的代謝和調節有關,其中腎起主要作用。水自胃入,經脾上輸於肺,通過肺的肅降,下行於腎,下行之水液經腎“氣化”,清者複上升至肺,濁而無用的部分經由膀胱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脾的運化,肺的通調,三焦的決瀆,膀胱的排泄都要依賴腎陽的作用。所以腎陽不足,“氣化”作用減退,會導致水的輸布失常,出現全身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臨床上腎陽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腫很常見,往往西醫的檢查不會有異常發現,多考慮為特發性水腫,通過利尿等治療,短期緩解,不能維持療效。此時,如果能夠想到溫補腎陽來治療,通常能夠取得很好的療效。
案例:陽虛水泛
患者,楊某,女性,45歲。雙下肢水腫三個月餘;患者三個月前出現雙下肢水腫,呈凹陷性,晨輕暮重,在醫院做相關檢查,心、肺、腎等均正常。醫院診斷為特發性水腫。
2007年12月經他人介紹前來就診。患者訴平素怕冷,惡風且夜尿頻多。觀患者體型偏胖,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無靜脈曲張,舌質胖嫩,有齒痕,舌根白膩,右尺沉滑,左寸細軟。
診斷:水腫(陽虛水泛)。
治療:溫陽化氣,利水消腫。
處方:附子30克(先煎2小時),肉桂15克(後下),幹薑15
克,白術20克,細辛10克,黃芪30克,益母草25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生麻黃10克,桂枝15克,生甘草10克。三劑。水煎服,日一劑。
複診:患者服藥後,水腫明顯減輕,僅下午足背稍有水腫,夜尿較前減少,怕冷、惡寒亦有所改善。效不更方,守方五劑,三個月後介紹另一水腫患者前來就診。
腎主骨藏髓。腎精是生長骨髓的物質基礎,髓藏於骨腔之中,可以營養骨質。髓通於腦,故有“腎生骨髓”,“諸髓者皆屬於腦”之說。腎精充足,骨、髓、腦三者充實健壯,四肢輕勁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耳目聰明;腎精不足,則動作遲緩,骨弱無力,眩暈健忘。臨床對大腦發育不全、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軟骨病、骨折愈合延遲、骨質疏鬆等用補腎法治療可取得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