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腸道裏的“細菌戰”(1 / 3)

第五章 腸道裏的“細菌戰”

我們的腸道內,住著各種各樣的細菌。這些細菌,大多對人體的免疫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參與消化、合成維生素、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等。如果有部分對人休有害的細菌和病菌進入人體,腸道內的好菌則會自動抵禦這些不友好的入侵者,來維護腸道的安全。但一旦壞菌太強,好菌被打敗,就會打破體內細菌的平衡,產生對身體不良的影響。通過本章內容,你將會清楚腸道內的細菌究竟是怎樣工作的,以及壞菌是如何導致人體生病的。

1、腸道是個細菌園

人體中生活著大量細菌,僅腸道內就有約1014個細菌,達400餘種,遠超過構成人體所有細胞數的總和,與人體存在著微妙的共生關係。這些細菌並不是像鬧市中的人流一樣不分種類混雜在一起的,而是如同經規劃的商場,將同類的商鋪聚在一起,因此,細菌在腸內是分種類聚生的,即形成菌類群落。如果你認為細小得隻能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細菌像空氣一樣輕,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由於腸道內細菌量數以萬億計,一個成年人體內正常細菌重量能達到1-1.5,也就是說,我們至少有一公斤的體重,是屬於腸道內細菌的。可以說,腸道是一個豐富的細菌園。

—— 腸道菌的分類

對於人體健康而言,正常存在於腸道中的細菌大致可分為有益菌、中間菌和有害菌三類

有益菌

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有益菌是指對人體有益的細菌。腸道內的有益菌主要包括各種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數量最多,對人體有益無害,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們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 參與食物的消化。人體機能的運作,需要攝入各種蛋白質,而蛋白質要被有效吸收,就必須首先被分解,有益菌正是充當著這種分解作用,將蛋白質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除此之外,有益菌還能分解乳糖、降解膽固醇等。

(2) 分解有害物質。腸道內的有害菌會產生亞硝胺、硫化氫及其它有毒或致癌物質,而雙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分泌出的各種酶類,能夠有效分解這些有害和有毒的物質。

(3) 抑製病菌。有益細菌能產生有機酸和其它抑菌物質,能起到抑製或殺死病菌生長的作用。

(4) 合成和產生有用物質。有益菌能合成各種維生素,如乳酸杆菌能合成維生素C,雙歧杆菌能合成維生素B1、B2、B6、B12和葉酸等;另外,有益菌還能產生乳酸和醋酸,這些酸性物質會使腸道內的pH值降低,從而加快腸道蠕動,消除便秘。

中間菌

從名字上不難理解,中間菌是介於有益菌和有害菌之間的細菌。這類細菌主要有大腸杆菌和腸球菌等。中間菌在人體免疫力良好時不會影響健康,一旦生病或抵抗力下降時便伺機而動,對人體造成危害,例如黴菌。

有害菌

有害細菌即是指一類致病菌,如產氣莢膜梭菌、假單孢菌等。有害菌對人體害多利少,但在正常情況下,它們的數量是十分稀少的,而且一般不會致病。一旦有害菌的數量超過正常範圍,腸道內菌群比例就會發生失衡,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這些壞菌內含有強大的氧化酵素,會使腸道內未消化的內類或乳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物品腐敗,從而產生毒素,降低機體免疫力,促進老老。因此,壞菌一旦過多,除了引發腹瀉、便秘等問題,更可能產生致病毒素,造成癌症,或經由腸道吸收進入人體,進一步影響其它器官功能。

——腸道內菌群的戰爭

人體腸道存有數百種細菌,借由益菌抑製害菌的繁殖,以維持腸道的正常生態,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機體的健康,建立在平衡的基礎上,腸道內的惡菌總是在不停地與益菌交戰,試圖打破這種平衡。在惡菌對我們身體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許多不明就裏的人卻並不會對腸道的健康引起重視,攝入一些不幹淨或不健康的食物,擬或是亂服抗生素等,都會使腸道內的惡菌發難,造成腸胃細菌生態失衡,而引發腸胃炎等一係列疾病。

大部分有益菌被排出人體

我們已經知道,腸道中的有益菌原本數量最多。當嬰兒在母體內時,腸道內並沒有任何細菌,無論是有益菌和有害菌,但當他出生後,環境和空氣接觸,並開始進食,細菌就通過呼吸道和口腔進入體內,在腸道“落地生根”,逐漸積累和繁殖。

這時候,進入腸道內的細菌不管好菌還是壞菌都會開始繁殖,但因腸道特殊的保護機製,能自動識別對人體有益或有害的細菌,於是會使落入腸道的有益菌黏附在腸壁上生長,讓惡菌無處繁殖,所以,在正常腸道內,很少存有惡菌。所以,一般的惡菌就算依附在不幹淨的食物上進入體內,在腸道釋放毒素,在引發腹瀉等症狀後,也可被完全排光,不會殘留在腸道裏,所以,普通的腸道疾病如輕微的腹瀉,通常都能不治而愈。

那麼,既然腸道內有益菌占多數,是不是就可以忽略壞菌的存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人體內的有益菌為數眾多,但大部分會被排出體外。當食物進入食道,經腸胃消化與吸收,最後化為糞便排出體外,當中約40%是消化剩餘的食物渣滓,但占更大比重的是益菌,約有60%。

益菌和惡菌在腸道內不停地戰爭,並非益菌是百戰百勝的,如果益菌打贏,惡菌將受抑製而隨之排泄掉;但是如果惡菌太強,例如傷寒杆菌、霍亂等都屬於較強的惡菌,通常會戰勝益菌,人就會生病,甚至危及生命。

菌群的生態失衡

在益菌和惡菌的戰爭中,益菌被打敗,除了惡菌太強外,有可能被打敗的另一個原因,是腸道內細菌的生態失衡。

一般說來,正常人體內的益菌絕對是足夠的,但是,由於有些人濫用抗生素,造成腸道細菌的生態失衡。有人認為抗生素可有效殺菌,當身體稍有不適,便在沒有弄清病情的狀況下,胡亂使用抗生素。事實上,抗生素並不會殺死腸道內的益菌,但是會擾亂其正常生態,使它的數量減少,給惡菌製造一個更好的生長環境。當益菌量減少之時,也就是惡菌開始伺機作怪的時候。

維持菌群之間的比例關係

人體菌群之間的比例關係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環境條件、年齡和生理狀況的變化呈現有規律的演變。如:嬰幼兒時期,雙歧杆菌是腸道微生物的主要菌群;成年時期腸道中雙歧杆菌的數量則有所下降;而老年人腸道內的雙歧杆菌的數量則大為減少。很多因素能破壞腸道內正常菌群的平衡,引起腸道菌群的比例失調,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長期的菌群失調則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特別是致病菌產生的有害、有毒物質,會促進人體衰老和加速癌變。大便異常往往是腸道內菌群比例失調的最常見表現,急性、慢性腹瀉通常是外來的致病細菌如痢疾杆菌在腸道內大量生長繁殖的結果;拉稀和便秘時通常都伴隨著腸道中雙歧杆菌的數量銳減。

——腸道菌群與慢性病的密切聯係

前麵已經講過,人的腸道內生活著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細菌,這些細菌決定著人體免疫功能的強弱。其實,腸道內的菌群還控製著人體許多讓人想不到的疾病,甚至會影響人對食物的偏好。如果一個人無限製地喜愛肉食,並不是他真的喜歡吃肉,而是他的胃口已經被腸道裏的那些嗜肉菌群“控製”了,是否令你感到難以置信?事實上,人類的很多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的發生,都與這些細菌密切相關。

腸道菌群也需要食物

一個正常成年人腸道內細菌數量有1014個,重達1-2公斤,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如此數量龐大的細菌群,並且每天還有60%被排出,為了維持自己在腸道內的數量,它們必須不停地繁殖,於是,也需要大量的營養。所以,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並不僅僅是滿足自己身體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腸道內數額巨大的菌群的營養需要。

那麼,是不是所有進入腸道的食物營養經消化後都能到達大腸呢?恰恰相反,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中,隻有不能被消化的成分才可能到達大腸,例如植物多糖,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抗性澱粉等,或者是因過量進食,以至於不能消化的食物,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

吃什麼,就有什麼菌

你吃進去的食物種類,可以決定什麼樣的細菌可以在大腸內生長。比如說,你是一名肉食愛好者,當攝入過多的肉類後,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能被完全消化,這部分未消化的食物進入大腸,由於此培養出可以分解和利用動物組織來生長的細菌。這類細菌很多都是有潛在致病性的。由於腸道是一個溫暖、潮濕、無氧而有大量細菌的地方,過多的動物蛋白放置在這裏,就會腐敗、發臭。肉類攝入過多的人,不僅養了一大群‘吃肉’的病菌在自己的腸道內,這些細菌還可以把肉腐爛成各種毒素,使人生病。這就是愛吃肉的人‘放屁’較一般人臭的原因。

所以,一味強調一味倡導高蛋白飲食並不可取,現代飲食結構之所以使很多人生病,主要是進入大腸的脂肪和蛋白質太多,碳水化合物太少,如果進入大腸的營養包括了比例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就不會出現腐敗發臭的現象。

好菌對粗糧的需求

以前人們糧食,都要求精,不管大米也好,麵粉也好,越白越好,越細越好。而近年來,卻開始流行起吃粗糧來。以前被人們認為是既沒有營養又不能消化的麩皮,甚至被特意添加到諸如餅幹等食物中。難道是人們吃多了精糧,日子過得太舒坦了,需要些憶苦思甜的刺激?事實上,並非如此。

在食品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那些精美的食物反而把很多人吃病了,人們開始意識到飲食對腸道菌群結構和活性的影響,開始正視起粗糧的作用來。其實粗糧的主要成分是各種膳食纖維,正是許多腸道好菌需要的營養物質。去掉這些成分,就會使保護腸屏障的友好細菌因營養不足而逐步被排空,取而代之的是產毒和致病的細菌。另外,如果一味強調動物蛋白是優質蛋白,鼓勵大家多吃,結果吃得太多,消化不了進入大腸,反而會變成病菌的培養基。

如果進入大腸的營養包括了比例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就不會出現腐敗發臭的現象。現代飲食結構之所以使很多人生病,主要是進入大腸的脂肪和蛋白質太多,碳水化合物太少。所以,正確的飲食,不要一味強調蛋白質的攝入,而是應配合一定比例的粗糧,才會吃得健康。

——如何增加有益細菌群的數量和活力

既然腸道中的有益細菌群對人體有如此重要的保健作用,那麼如何增加它們的數量和活力呢?任何生物都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才能生長繁殖,腸道微生物亦不例外。

創造環境。可以通過調整日常飲食結構來創造一個適合於益生菌生長的腸道生態環境。比如說,經常食用如奶類、胡蘿卜、泡菜等能促進雙歧杆菌的生長。另外,應經常食用富含寡糖的洋蔥、大蒜、香蕉、蜂蜜和大豆等食物。因為寡糖在體內不被消化道的酶分解,也不能被有害菌利用,而能直接到達腸道,被雙歧杆菌、乳酸杆菌所利用,能促進有益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養成良好習慣。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進食,定時進餐,不暴飲暴食,才能有助於腸道內正常菌群的平衡。另外,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也非常重要,緊張、疲勞、抑鬱等都不利於有益菌群的生長。

服用微生物製品。當腸道正常菌群比例失調時,一定要服用一些微生物製品,以樸充體內有益細菌的不足。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抗生素的使用需謹慎。抗生素固然能抑製各種致病細菌的生長或者殺死它們,但是如果長期服用也將危及腸道中各種有益細菌的生存。

小貼士:

(1)我們常聽說每天的飲食應適當控製高蛋白和高脂肪類食物的量,這些物質究竟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呢?如果每天攝入過多的高蛋白及高脂肪類食物,會促使膽囊向腸道排泄膽汁,而腸道內的某些細菌又將部分膽汁轉化為二次膽汁酸,這些膽汁酸是一種促癌物質,和其它致癌物質共同刺激腸壁,易引發大腸癌。因此,蛋白和脂肪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但是每天攝入量一定要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

(2)在腸道內種類繁多的有益菌中,對機體最為重要的是乳酸杆菌屬和雙歧杆菌。因為這兩種菌屬能夠預防癌症的形成:乳酸杆菌能產生乳酸,可明顯減少有害細菌的數量,它們還可產生維生素K及維生素B12,這兩種維生素能夠通過結腸壁被吸收;而雙歧杆菌能為機體提供營養、免疫及抗感染作用,在母乳喂養的嬰兒體內,占腸道菌群的90%,因此十分重要。

2、警惕腸道菌群失調症

前麵已經講過,腸道內細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有益菌、中間菌和有害菌。再健康的腸道,也不可能缺少任何一種細菌,包括一定比例的有害菌。那麼,既然腸道內一直都有有害菌的存在,那為什麼腸道還能保持正常的功能呢?這就取決於腸道內各種細菌的平衡。在腸道內,各種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間互相製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但是,如果機體內外環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比如說有些人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使敏感腸菌被抑製,而未被抑製的細菌乘機繁殖,於是就引起了菌群的失調。菌群一旦失調,正常的生理組合就會被破壞,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引起腸炎或腸道感染等臨床症狀,這就是腸道菌群失調症。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病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飲食習慣的改變,濫用藥物等原因,都可能導致腸道內的菌群失調,造成腸道功能紊亂,影響到我們的健康。腸道菌群失調症的病因通常有以下幾種:

年齡因素:我們都知道,人體步入老年階段過後,身體免疫力會越來越差。這時候,人體內腸道菌群的平衡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具體表現在,能促進胃腸運動的雙尾菌逐漸減少,而能產生腸毒素的產氣莢膜梭菌在逐漸增加。

飲食因素:飲食能夠使糞便菌叢發生明顯的改變。我們提倡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養成經常攝入適量食物纖維的習慣,因為食物纖維能維持腸道菌群的正常生態平衡。另外,細菌代謝纖維的終產物對小腸上皮有營養作用,能夠維持腸粘膜細胞的正常代謝,加入纖維的低渣飲食對保存腸的結構和功能有好的效果。如果長期食用無纖維食物,有可能引起細菌易位。

菌叢變化:對同一個人來說,腸道內的菌叢組成相對比較穩定。但是如果經常使用抗生素,則可導致結腸菌叢的改變

胃腸道免疫功能障礙:胃腸道的正常免疫功能來自粘膜固有層的漿細胞,而漿細胞能產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這是胃腸道防止細菌侵入的主要物質。一旦胃腸道合成分泌片功能發生障礙,則可引起小腸內需氧菌與厭氧菌過度繁殖,從而造成菌群失調,引起慢性腹瀉。

其它。比如說,有些人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可能因對氣候和環境不適應而發生腸道菌叢失調,即人們常說的“水土不服”;另外,如果冰箱內過久儲存的肉食品及疏萊,食用後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造成嘔吐、腹瀉等症狀。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症狀

腸道菌群失調症最主要的症狀表現為嚴重腹瀉或慢性腹瀉,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如突然發生腹瀉,或使原本就有的腹瀉加重,即有可能發生本症。常見的腹瀉為淡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如蛋花樣。

有些由於真菌感染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症腹瀉可呈泡沫樣稀便,腥臭味濃,另伴有膿血便;

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可排黃綠色稀便,每天少至三五次,多則可達二十餘次,另伴有腹脹,嚴重的可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血尿素氮升高、血壓下降等症狀;

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一般從上消化道開始,逐漸蔓延到小腸甚至肛周。初期會出現鵝口瘡,如小腸粘膜糜爛或潰瘍,可引起多次的無臭粘液膿性糞便,有時可呈水瀉,伴有消化不良。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擴散至呼吸道、泌尿道甚至腦組織;

由綠膿杆菌感染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能產生藍綠色熒光素使糞便帶綠色,但並不經常引起腹瀉,腹痛較輕,少數患者伴有惡心、嘔吐、電解質紊亂的現象,嚴重的可能發生休克。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預防

預防腸道菌群失調症,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應合理應用抗生素,不要身體稍微不適就大量使用相應治療用的抗生素。對年老體弱的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時,更不能隨便用藥,而應檢測其適應症,最好能作藥物敏感試驗,選擇病人最為敏感的抗生素。對老人幼兒及病後體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時,應配合使用乳酸菌素或雙岐杆菌活菌製劑及維生素B族或維生素C等,以防腸道菌群失調。在大手術前,應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療法,如提高營養、輸血、肌注丙種球蛋白、服用維生素等。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