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乏力、自汗、惡寒、反複感冒、納差、麵色萎黃、腰酸背痛、頭暈失眠等表現短氣,或麵色萎黃,飲食減少,食後脘腹脹滿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齒痕,脈虛弱無力等。
【治療方法】
1治則溫腎健脾,益氣養血。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先以揉法和擦法在背部施術,至皮膚有熱感,開始捏脊,從長強至大椎穴反複捏推提拉15~20遍,並於捏後按揉脾俞、腎俞、胃俞、命門俞、關元俞穴等各3分鍾,以重得氣感為度。配合揉足三裏200下,揉中脘、膻中穴各200下。
【治驗集錦】
王慶林報道:捏脊配合益腦法、揉足三裏治療白細胞減少症12例,效果良好。方法:捏脊7遍,先平捏2遍,再提捏5遍,揉足三裏穴200次,摩中脘、膻中穴以得氣為度,用五指像洗頭樣做益腦法5~7遍。每日1次。10例患者治療15次後主證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除1例白細胞無變化外,其餘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王慶林推拿治療白細胞減少症12例山東中醫雜誌,1985;2:20,21)。
【典型病例】
陳某某,女,37歲,工人,1982年3月12日就診。患者5年前分娩後,逐漸出現頭暈惡心,食欲缺乏,失眠多夢,繼而嗜睡,神疲乏力,腰酸腿軟,形寒肢冷,極易感冒。曾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常常不能堅持上班。查麵色蒼白,體瘦,精神委靡不振,唇白,舌淡而潤,呼吸氣短,語聲低微,脈細弱。化驗:血紅蛋白79克/升,白細胞36×109/升。診為:脾腎陽虛,氣血雙虧。捏脊法配合益腦法、揉足三裏治療,每日1次,共15次,3月28日再診時,主證明顯減輕,化驗血紅蛋白為975克/升,白細胞53×109/升,開始上班至今。半年後又化驗,血紅蛋白95克/升,白細胞為52×109/升(王慶林推拿治療白細胞減少症12例。山東中醫雜誌,1985;2:20,21)。
【注意事項】
1做力所勝任的散步或其他適當的活動,以促進食欲及體力的恢複。注意寒溫變化,防止感受外邪。
2注意飲食的補益作用,進食富於營養而又易於消化的食物,以保證氣血的化生。陽虛患者忌食寒涼瓜果,宜食溫補類食物;陰虛患者忌食辛熱之品,宜食清淡滋潤類食物。
3安慰和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
十七、中暑
中暑,俗稱“發痧”。中暑是指盛夏之季感受暑熱邪氣,以驟然發熱、汗出、煩渴、神昏、抽搐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外感熱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突發性、多變性及危重性。
【病因病機】
1夏月天氣炎熱,或外界氣溫增高的條件下發病。機體的正氣虧虛,抗病能力低下,不能適應炎熱的氣候環境,是其內因。
2暑為夏季的主氣,正常之人,正氣旺盛而能適其自然而不致病。當體弱之人,如在氣候
炎熱下勞役、長途行走,或在高溫環境下通氣不良,體力過度勞作,饑餓,暑日炎熱而吹風
納涼,或飲冷無度,以及暑熱夾濕、暑濕交蒸等均可誘發暑病。
【臨床表現】
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發熱,汗出,煩躁,口渴,多飲,體倦,溲赤;脈洪大,舌質紅而少津;躁擾,胸悶,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高熱,汗出;脈象洪數,舌質紅絳。
【治療方法】
1治則清暑益氣。
2方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用雙手的中指、環(無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狀,示指半屈,拇指伸直並對準示指的前半。從長強穴開始,向前輕推患者肌膚,並捏拿起來,然後沿著督脈,自下而上,左右兩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撚、放、提的先後順序,自尾椎下的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並行捏三提一手法,如此循環,捏拿3~5遍。
【治驗集錦】
黃俏敏報道:走罐配合捏脊治療中暑82例,取得滿意效果。方法:捏脊治療沿督脈,從上至下捏提經脈皮膚部位。成人組:選取邊緣光滑的中號玻璃罐,在走罐路線局部塗擦上潤滑油,用閃火法將罐吸附於大椎及肩井穴兩側,然後握住罐,往下推拉,上下反複操作,以局部皮膚潮紅或皮下微瘀血為度。拔罐之後,再予以捏脊治療。伴有發熱者,可於大椎穴處用三棱針放血後拔罐;伴有腹痛泄瀉者,可於神闕、中脘穴處各拔一火罐。嬰幼兒組用小號抽氣罐沿走罐路線走罐,方式以步步留罐為宜。拔罐之後,再行捏脊手法。伴有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者,須給予抗生素對症治療;水、電解質紊亂者,則配以輸液治療。顯效73例,占890%;有效9例,占1 0%。總有效率1000%(黃俏敏走罐配合捏脊治療中暑82例。中國民間療法,1999 ;2 :37)。
【典型病例】
韓某,男,37歲,2002年7月來求診。主訴腹痛伴四肢乏力2天。神清,精神疲軟,麵色蒼白。夏日持續高溫,患者從事戶外工作,前夜裏覺腹部隱隱作痛,次日腹痛伴泄瀉,四肢乏力,故來求診。內科診斷胃腸炎,予以對症治療,症狀未見明顯改善,故來我科協診。考慮為戶外工作無飲食所傷,診斷為中暑。先於神闕穴處拔一火罐,10分鍾後取罐,見局部呈暗紫色,患者覺腹痛有所改善;走罐線路上行推罐至局部皮下潮紅,再配合以捏脊治療,患者麵色轉好。治療2次,痊愈(黃俏敏走罐配合捏脊治療中暑82例中國民間療法,1999 ;2 :37)。
【注意事項】
1安心休息,保持環境涼爽安靜,保持空氣流通,溫度濕度適宜。
2汗出過多或汗出不止者,要鼓勵患者多飲淡鹽開水、飲料,稍冷服,宜進流質、半流質飲食。在病情緩解之後,以清淡易消化之飲食為宜,少食厚味,注意調理。
十八、風瘙癢
皮膚無原發損害,但見瘙癢,名為風瘙癢,又稱血風瘡、陰癢、皮膚瘙癢,常因搔破皮膚,血痕累累。有的隻局限於一處,如陰囊、女外陰、肛門等處。
【病因病機]
多見於老年瘙癢症,秋冬易患。由於氣血兩虛,血不養膚,肝風內生,風勝則癢。或因心經有火、血熱生風,或濕熱內蘊、外受於風,或風邪鬱久,化熱化燥,而致風勝,故見皮膚瘙癢。
【臨床表現】
1血熱型皮膚瘙癢潮紅,搔破呈條狀血痕,受熱易癢,或有口幹、心煩,多為夏季發病。脈弦滑帶數,舌絳或舌尖紅,苔薄黃。
2血虛型皮膚幹燥,搔癢血痕遍布,麵色無華或見頭暈、心慌、失眠諸症。脈弦細,舌淡,苔淨。
3風濕型皮膚瘙癢,搔後起水皰、丘疹或流水等濕疹樣改變。脈弦滑,舌苔白膩或薄黃膩。
4風重型症見:周身皮膚瘙癢,經年累月,皮膚肥厚苔蘚化,頑固不愈。脈弦細,舌紅,苔薄黃。
【治療方法】
1治則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2方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用雙手的中指、環(無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並對準食指的前半。從長強穴開始,向前輕推患者肌膚,並捏拿起來,然後沿著督脈,自下而上,左右兩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撚、放、提的先後順序,自尾椎下的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並行捏三提一手法,如此循環,捏拿3~5遍。
【治驗集錦】
陳強、楊詒君報道:捏脊療法治療瘙癢症39 例,效果滿意。方法:患者俯臥位, 雙上肢自然放於身體兩側, 醫者先用輕手法在背部按摩, 使肌肉放鬆, 然後由長強開始, 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二指前按, 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 雙手交替撚動向前直至大椎。每次捏9 遍, 每日治療1 次, 10 次為1個療程, 休息2~3 天後開始下一療程治療。痊愈10 例, 顯效19 例, 有效9 例, 無效1 例, 總有效率974%(陳強,楊詒君捏脊療法治療瘙癢症39 例中國民間療法,1999;2:7)。
【典型病例】
張某,女,60歲,退休教師。2000年10月13日初診。自訴全身陣發性瘙癢1年餘,夜間為重,伴精神不振,失眠。在外院按“老年性瘙癢症”給予外用氟輕鬆,內服氯苯那敏(撲爾敏)、防風通聖散,效差。查:麵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四肢伸側及背部起皮屑有抓痕及色素沉著。采用捏脊療法治療,每日1次。連續治療10天,瘙癢發作次數減少,睡眠正常,精神轉佳。繼續治療15天,瘙癢消失告愈。半年隨訪,無複發(華新宇捏脊療法的臨床運用按摩與導引,2002;10:49,50)。
【注意事項】
應戒煙酒、忌辛辣,內衣以棉織物為宜。避免過度搔抓皮膚,老年患者避免過勤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