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3
十二、汗證
汗證是指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所致腠理開闔失常、津液外泄,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
出汗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病證。其中時時汗出,動則尤甚者為自汗;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為盜汗。
汗證之名首見於明·虞持《醫學正傳》。曆代雖亦有稱之為“汗病”者。汗證可見於西醫多種疾病,如病毒、細菌等所引起的感染以及風濕熱、內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功能性汗出異常或手術、大出血、產後等。
【病因病機】
1外感以風、熱、濕邪較為常見,可致營衛不和或裏熱熾盛、濕熱鬱蒸而汗出異
常。
2內傷素體陰虛,稟賦不足,年老病後,七情失調,失治誤治等,均可致髒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汗出過多。
【臨床表現】
1營衛不和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每遇情緒波動則汗出;苔薄,脈緩。
2肺氣不足汗出畏寒,動則益甚,久病體弱,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麵色白;苔薄白,脈細弱。
【治療方法】
1治則調和營衛,益氣固表。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輕柔之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捏至大椎穴處,來回10~15次,每捏至肺俞、心俞、腎俞、大椎穴處則輕提該俞穴3~5下,輕揉按5~8次。
【治驗集錦】
王慶林報道:捏脊療法治療自汗1例,效果良好。方法:患者俯臥, 裸露背部, 術者用拇指橈側緣頂住脊柱兩側皮膚,食、中指前按, 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 雙手交替撚動向前;或食指屈曲, 用食指中節橈側頂住皮膚, 拇指前按, 兩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 雙手交替撚動向前。自長強穴推至大椎穴, 共7遍,加摩膻中,透熱為度,揉百會50下,揉大椎100下,橫擦腰骶部,透熱為度,每日1次。25次後自汗痊愈(王慶林捏脊療法的臨床運用按摩與導引,1988;6:40)。
【典型病例】
徐某某,女,45歲,1986年1月14日診。患者自汗3年,夜間尤甚。麵目水腫,心悸氣短,虛煩不眠,腰酸腿軟,月經提前,量多色淡,白帶多;舌淡,脈沉細。屬心腎陽虛之證。治宜補心氣壯腎陽,方用摩膻中,透熱為度,揉百會50下,揉大椎100下,捏脊7遍,橫擦腰骶部,透熱為度。每日1次,10次後汗輕,25次後自汗痊愈(王慶林捏脊療法的臨床運用按摩與導引,1988;6:40)。
【注意事項】
捏脊療法治療汗證宜於虛證所致的自汗等,對於實熱證及大汗亡陽者應盡快施以它法,否則耽誤時間,延誤病情,發生危險。至於由丘腦、內囊等病變所致者應盡快查明病因,對症治療。
十三、水腫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勞倦內傷,或飲食失調,使氣化不利,津液輸布失常,致水液瀦留,泛濫於肌膚,引起以頭麵、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腫等為臨床特征的疾病。嚴重水腫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內經》中有風水、水脹、石水等不同稱謂。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裏水、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腎水等病名。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中明確地提出水腫病的病名,並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稱。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水腫》將其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
本症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源性水腫,腎源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內分泌性水腫,以及特發性水腫等。
【病因病機】
水腫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肺脾腎三髒功能障礙。
1風邪襲表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風邪外襲,肺氣失於宣降,風水相搏,流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2水濕內侵涉水冒雨,或久居潮濕之處,水濕之氣內侵而成水腫。《傷寒雜證保命歌括·脹滿》:“水脹者,因脾土受濕,不能製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
3飲食失調飲食不足,致脾氣日漸虧損,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損傷脾胃,以致脾虛失運,遂成水腫。
4勞倦體虛勞倦太過,或素體脾胃氣虛,脾陽失運,運化失司,水濕停聚而為水腫;
房勞過度,生育不節,腎氣受損,開闔不利,水液內停,形成水腫。
5瘀血阻滯瘀血阻滯,損傷三焦水道,水液停聚而成水腫,《血證論》:“瘀血化水,是血病而兼水也”。
【臨床表現】
臨床常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
1陽水
(1)風水泛溢:眼瞼水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兼有惡風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沉脈。
(2)水濕浸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全身水腫,按之沒指,以下肢為甚,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濡緩。
(3)濕熱壅盛:遍體水腫,皮膚繃緊發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幹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
2陰水
(1)脾陽虛衰: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複,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麵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緩或沉弱。
(2)腎陽衰微:麵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麵色灰滯或蒼白;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療方法】
1治則宣肺健脾,溫腎利水。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先以雙手掌側在背部督脈及膀胱經循行路線上做反複擦揉,邊揉邊點按肺俞、脾俞、腎俞、命門俞等俞穴各3~5分鍾,至皮膚發熱,然後用捏脊常規手法從長強穴至大椎穴反複捏拿15~20遍,每捏至上述俞穴時做提拿手法3~5次。發熱者加按揉大椎穴;胸脘痞滿者加揉胃俞、三焦俞穴,配合揉足三裏、三陰交、內關等穴。
【典型病例】
鄧某,女,3 6歲,初診於1971年8月3日。患者數年前曾患急性腎炎,幾經中西藥物治療仍遷延難愈。現顏麵及下肢水腫,膚色萎黃,困倦乏力,精神不振,腹脹不舒,納少便溏,脈沉細,苔薄白膩。治法:用雙手掌根揉按腎俞、脾俞穴約5分鍾,然後從長強部循脊椎提捏至大椎部,揉按大椎部片刻,即用右手小魚際部緩緩用力沿脊椎揉按旋推至長強穴,如此往返半小時,再針刺足三裏、三陰交,留針半小時。半個月後,水腫顯消,食欲大增,治療40天後,臨床症狀消失,守法治療3個月,隨訪年餘,療效鞏固(黃際群成人捏脊療法應用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1:35)。
【注意事項】
捏脊法隻作為水腫證的輔助治療,宜與中藥配合施治,療效更好。
十四、陽痿
陽痿是指男子青壯年時期臨房時陰莖萎軟不舉,或舉而不堅的病證。多因傷及腎氣、情誌失調、濕熱下注;使肝、脾、腎功能失調,宗筋弛縱所致。
《內經》將其稱為“陰萎”、“宗筋弛縱”和“筋萎”。明代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以陽褒為篇名進行論述,並且指出“陰萎者,陽不舉也”。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性功能障礙或性神經損傷。
【病因病機】
1腎傷大過稟賦不足,少年手淫,腎氣損傷,或者早婚早育,平時房事過度,縱欲竭精,真陽衰微,以致陽事不舉。
2憂思太過思慮過多傷脾,憂鬱多愁傷心,心脾勞傷,則病及陽明衝脈。陽明為水穀氣血之源,主潤宗筋。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水穀精微無以化生,宗筋因而失養,導致陽痿。
3情誌失調肝主筋,陰器為宗筋之彙。若情誌不遂,憂思鬱怒,肝失疏泄條達,則宗筋所聚無能;或者大驚卒恐,恐則傷腎,恐則氣下,則腎氣虧損,作強不能,陽事不舉,
舉而不堅。
4醇甘不節過食醇酒厚味,積滯不化,戕傷脾胃,運化失常,聚濕生熱,濕熱下注,而致宗筋弛縱,陽事不舉。
【臨床表現】
1命門火衰陽痿,精薄,精少,精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神疲,麵色蒼白,舌淡胖,尺脈弱。
2心脾虛損陽痿,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食少倦怠,腹脹便溏,麵色萎黃;舌淡,脈細
弱。
3肝鬱不舒陽痿,煩躁易怒,胸脘不適,脅肋脹悶;舌淡紅,脈細。
4驚恐傷腎陽痿,心悸易驚,膽怯多疑,夜寐不安,睡中驚叫;舌淡紅,脈弦。
5濕熱下注陽痿,陰囊潮濕,肢體困倦,或有陰囊墜脹、腫痛,小便赤澀灼痛;舌淡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方法】
1治則疏肝理氣,健脾補腎。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捏拿至大椎穴,反複10~15遍,手法力量中等強度,加提拿、按揉腎俞、肝俞、脾俞、命門俞、氣海俞、關元俞、長強穴。配合揉湧泉、大赫穴,擦八髎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