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2(1 / 3)

[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2

七、脅痛

脅痛係指以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脅痛之名始見於《內經·繆刺論》。脅痛又稱之為“脅下痛”、“心脅痛”、“脅中痛”、“季脅痛”、“胸脅苦滿”、《明醫雜著》的“脅肋脹痛”。

脅痛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膿腫、肝囊腫、肝血管瘤、肝寄生蟲病、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肋間神經病、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連、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神經官能症等。

【病因病機】

1肝氣鬱結憂鬱、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致脅肋脹痛。氣屬無形,時聚時散,故疼痛走竄不定;若肝氣犯胃,則見納呆噯氣、惡心欲嘔;若肝木克脾,則見腹脹便溏;若肝鬱化火,則見煩熱口苦。

2肝血瘀阻氣鬱日久,血行不暢;跌仆閃挫,痰血內停;久病入絡,肝脈痹阻,均可致脅肋刺痛、痛處不移。

3肝膽濕熱感受濕熱疫癘之氣或過食肥甘,嗜飲酒漿,釀生濕熱,熏蒸肝膽,以致肝脈閉阻,膽道不暢,故右脅脹痛、灼痛,觸之痛劇;木鬱克土,影響脾胃,故見納差厭油、脘痞腹脹。

4肝膽實火肝膽濕熱蘊久化火,或日久結成砂石,或蛔蟲殘體阻滯膽道,肝膽通泄失常而致右脅絞痛、切痛,並可連及肩背。

5肝陰虛濕熱或實火久羈,氣滯血瘀日久化熱;過用辛溫香燥、滲濕利尿之品,失血過多或勞欲過度致精血虧損,或素體陰虛,均可導致肝陰、肝血不足。血瘀不能養肝,肝脈失養,故脅肋隱痛,其痛悠悠、綿綿不休;陰虛生內熱,故口幹咽燥、五心煩熱;精血虧虛,不能上榮,故頭暈目眩、兩目幹澀。

6肝陽虛誤用、過用寒涼攻伐之品,陽氣受挫;肝腎陰虛,陰損及陽;年老體弱,真陽漸衰:素體陽虛,陽氣不能溫煦推動,肝經氣血凝滯閉阻,均致脅肋隱痛,或脹痛綿綿;肝陽虛衰,氣血不能達於肌表四肢,故見畏寒肢冷或四肢不溫。

【臨床表現】

1肝氣鬱結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疼痛多因情誌因素所致,並隨情緒變化而加重或減輕,可伴有胸悶、食少、噯氣、脘痞、腹脹等症;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2肝血瘀阻脅肋刺痛,痛處不移,入夜尤甚,可見朱砂掌、赤絲紅縷、肋下積聚;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脈沉弦澀。

3肝膽濕熱脅肋脹痛、灼痛,肋下痞塊拒按,納差厭油,脘痞腹脹,麵目急黃,小便青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4肝膽實火起病多急,脅肋絞痛或切痛,按之痛甚,並連及肩背,可因暴飲暴食、過食肥甘而誘發或加重,兼見肋下痞塊,發冷發熱,麵目俱黃,口苦納差,惡心欲嘔,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實有力。

5肝陰虛脅肋隱痛,其痛悠悠,綿綿不休,遇勞則重,口幹咽燥,眩暈目澀,五心煩熱,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6肝陽虛脅肋隱痛,或脹痛綿綿,勞則加重,神疲乏力,膽怯憂鬱,或驚恐不安,麵淡不華或麵色晦滯,畏寒膚冷或兼有少腹冷痛,囊濕陰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少力。

【治療方法】

1治則補益肝腎,疏肝理氣。

2手法患者俯臥位或坐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捏至大椎穴,往返10~20遍,手法宜輕柔和緩,以透熱微痛感為度。每捏1遍後加按揉提拿肝俞、膽俞、腎俞、胃俞及背俞穴之壓痛點,可配合摩腹法,按揉足三裏、三陰交等穴。

【治驗集錦】

楊小平、趙玉瑤等報道:捏脊療法治療慢性肝病,脅痛、腹脹、納差、脘悶等症狀明顯好轉。方法:患者取俯臥位, 醫者雙手呈半握拳狀, 沿脊柱及脊柱旁開0 5 寸處, 從骶尾處始, 用拇指、示指及中指提起皮膚, 向上方推、撚、提、放, 使肌膚連續的卷起如水浪一樣向前波動, 直至大椎穴。一般先中間, 後左側, 再右側, 各捏1 次為1 遍, 每次治療共捏3 遍。15 天為1 個療程, 第1 療程每日捏1 次, 第2 療程隔日捏1 次, 第3 療程每3日捏1 次。同時服用人參健脾丸。脅痛、腹脹、納差、脘悶、惡心消失率達100%(楊小平、趙玉瑤,等捏脊療法在慢性肝病中的應用中國民間療法,1999 ;5 :71)。

【典型病例】

徐某某,男,56歲。1983年3月5日初診。1960年該患者曾患慢性營養不良性肝炎。自訴多年來口苦,食欲缺乏,飯後腹脹,右脅區脹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有時午後低熱,乏力等。近1年來,病情日漸加重,食納大減,腹脹如鼓,右脅肋痛甚而引背,小便量少而色黃,大便溏薄,每日1~5次。經肝穿檢查,確診為肝硬化腹水。身體消瘦,麵色灰黯,有蜘蛛痣,腹壁靜脈顯現,腹水征陽性,脾肋下3厘米,兩下肢凹陷性水腫,右肝俞、左脾俞、腎俞、右期門、章門穴壓痛明顯;舌苔薄黃,脈弦澀而細。

治宜補腎健脾,疏肝理氣,化濕行水。予以:①按背法。患者俯臥,醫者以兩手拇指交替按壓脊柱兩側肝俞至腎俞一段,反複10遍。②捏脊法。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至大椎穴反複捏拿15遍。③摩腹法。患者仰臥,醫者以一掌繞臍一環,均勻地擴展至整個腹部為1遍,以舒適或溫熱感為度,反複10遍。按俞穴法,雙手拇指分別按壓足三裏,三陰交,以獲得氣感為度,各持續半分鍾,每日按摩1次。經上法治療半個月,小便顏色基本正常,量增加,腹水和下肢水腫明顯減輕,又加開三門(兩拇指分別自幽門經章門推至京門)、運三脘(雙拇指指腹自上脘交替推至下脘),以舒適感為度,反複15遍。共治療1個半月,腹水和下肢水腫及肝區疼痛基本消失。繼用上法治療1個月,其他症狀也全部消失,精神煥發,並能做輕體力勞動,舌脈正常,肝功能及超聲波檢查無異常發現。經多次隨訪,遠期療效鞏固,能堅持勞動(王群朝,等按摩配合中藥治療肝硬化腹水浙江中醫雜誌,1989;4:165)。

【注意事項】

辨清病情,急症必須及時處理,切勿耽誤。積極使用其他方法,本法可作輔助治療。

八、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病,以春冬二季較多。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病理】

本病多由於體質虛弱,生活失調,衛外功能下降;風邪侵犯肺衛而發病。風邪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節中,往往挾有時氣或疫氣,病邪入侵。自呼吸道首先犯肺,肺氣失宣,衛表調節失司,因而出現肺係衛表證候。若挾有穢濁毒烈的疫氣,則全身症狀在起病時即較顯著和嚴重。

【臨床表現】

1風寒襲表、肺衛失宣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涕,聲重,喉癢咳嗽,痰稀,四肢酸痛;苔薄白而潤,脈浮。

2風熱犯表,肺衛失和發熱重,惡寒輕,咽紅腫痛,咳嗽痰黃,口幹欲飲,身楚有汗;苔白而燥,脈浮數。

3暑濕傷表,肺衛失暢發熱較高,頭暈且脹,心中煩熱,身倦無汗,口渴喜飲,時有嘔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象濡數。

4風燥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煩熱口渴,無汗,鼻咽幹燥,幹咳少痰;舌苔薄白而幹,或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弦而數。

5氣虛感冒惡寒發熱,或熱勢不盛,但覺時時形寒,自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語聲低怯,氣短,倦怠;苔白,脈浮無力。

6陽虛感冒陣陣惡寒,甚則蜷縮寒戰,或稍兼發熱,無汗或自汗,汗出則惡寒更甚,頭痛,骨節酸冷疼痛,麵色蒼白,語言低微,四肢不溫;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方法】

1治則清宣肺衛。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捏拿至大椎穴,反複10~15遍,手法力量中等強度,點按風池、風門、肺俞、肩井、大椎穴,手法稍重。可配合大椎穴點刺放血。

【治驗集錦】

華新宇報道:捏脊療法配合拔罐治療感冒1例,療效較好。方法: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捏拿至大椎穴,反複10~15遍,手法力量中等強度,點按風池、風門、肺俞、肩井、大椎穴,手法稍重,在大椎、風門、肺俞穴配合拔罐。1次即告痊愈(華新宇捏脊療法的臨床應用按摩與導引,2002;10:49)。

【典型病例】

陶某,男,22歲。1998年5月因夜晚貪涼感冒,訴頭痛惡寒,鼻塞流清涕,項背困痛。給予捏脊療法治療20分鍾,在大椎、風門、肺俞配合拔罐,留罐15分鍾。即告症狀若失。休息1夜,次日告訴症狀已經消失。

【注意事項】

注意保暖,加強鍛煉。

九、哮喘

哮喘是指外感或內傷等病因,導致氣壅或痰阻於肺,痰氣搏擊,致呼吸急促,喘鳴有聲,張口抬肩、難以平臥,甚則胸憋悶、頭額冷汗出,口唇發紺為表現的一種頑固的反複發作性肺係疾病。常出現在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矽沉著病(矽肺)、肺炎等疾病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