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2(3 / 3)

上述手法每天1 次,10天為1個療程。35 例患者中,痊愈25 例,占7143%;好轉10 例,占2857%;未愈0 例,有效率100%(華新宇捏脊療法治療失眠症臨床觀察中醫外治雜誌,2001;8:33)。

【典型病例】

1李某, 女, 45 歲。 主訴少寐多夢6 個月餘, 麵色少華, 頭暈目眩, 心悸健忘, 肢倦神疲, 舌淡苔白脈細弱。曾多次應用中西藥物治療, 症狀無明顯改善。入院後診斷為: 不寐(心脾兩虛)。治以補養心脾, 益氣生血, 遵醫囑施用“捏脊”療法, 並指按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穴, 補法為主, 治療4天後, 睡眠時間延長, 食欲增加, 1 周後睡眠良好, 自覺頭清眼明, 10天後痊愈出院, 3 個月後隨訪無明顯複發(高朱萍捏脊療法治不寐證37 例療效觀察時珍國醫國藥,2001 ;11:1024-1025)。

2郭某,女,53 歲,工人。1999 年9 月10 日初診,自訴3年前因家庭糾紛,憂思過度,出現失眠、多夢、易醒,伴心悸、健忘、乏力、飲食少,曾在其他醫院按“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等病給予穀維素、維生素B1 、地西泮(安定)、六味地黃丸等治療,效果不佳,近半年諸症加重,夜眠3~4小時 ,甚至徹夜不眠。查:麵色萎黃不華,身體消瘦,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用捏脊加揉按方法第1次治療,當晚即能入睡5小時。連續治療7 次後能睡眠7小時 ,精神好轉,食欲轉佳,精力充沛,又鞏固治療10 次,睡眠正常,伴發症狀消失,1個月後隨訪,無複發(華新宇捏脊療法治療失眠症臨床觀察中醫外治雜誌,2001;8:33)。

3麥某,女,52 歲。素體較弱,1年前開始出現失眠,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大便幹結,麵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曾間斷服用七葉神安片、艾司唑侖(舒樂安定)等治療雖能短暫改善睡眠,但其他不適症狀無改善。辨證為心脾兩虛型不寐,處方:黨參10克,白術10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遠誌9克,棗仁10克,茯神12克,夜交藤10克, 合歡皮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 劑,配合捏脊療法。3天後複診:諸症改善,白天精神佳,惟覺脘悶,大便仍幹結,繼上方加厚樸、柏子仁以健脾理氣、潤腸通便。又3 劑而愈,隨訪1 個月無明顯不適(肖四飛、梁蔚。歸脾湯合捏脊法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56 例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7:61)。

【注意事項】

本病患者病程多較長,每入夜則因失眠而痛苦不堪,因此宜配合心理療法。平時生活要有規律,睡前不吃東西,不吸煙,不喝咖啡和茶,不看刺激性書籍和電視,堅持用溫水洗腳後再上床睡覺。

十一、眩暈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以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為特征;頭暈以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為特征。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眩暈。外感,內傷均可發生本病。

《內經》稱之為“眩冒”。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始稱“眩暈”。曆代醫書中,有稱之為“風眩”,“風暈”、“痰運”、“虛眩”、“氣眩”音。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高血壓、梅尼埃病、內耳藥物中毒、前庭神經元炎、位置性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腦動脈粥樣硬化、小腦出血等頭部外傷、低血壓、貧血等。

【病因病機】

1外感風邪風性善動,主升發向上,風邪外襲,上擾頭目,故致眩暈。

2情誌憂鬱憂鬱太過,肝失條達或惱怒傷肝,肝陽上亢,上擾清空,發為眩暈;或

腎陰素虧,肝失所養,以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發為眩暈。

3飲食不節膏粱厚味,饑飽無度,或過食生冷,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阻經絡,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起眩暈。

4勞倦過度勞倦傷脾,氣血不足,或因房事不節,陰精虧耗過甚,腦髓空虛而眩暈。

5老年氣衰老年陽氣虛衰,脾氣不足,不能健運水穀化生氣血,致氣血虛虧而眩暈。

6久病失血久病失血,未能調攝,氣血虧虛,腦髓失養,發為眩暈。

7跌仆墜損頭顱外傷,瘀血停留,經脈阻滯,發為眩暈。

【臨床表現】

1風邪上擾風邪客於肌表,循經上擾巔頂,邪遏清竅,故作眩暈;風邪束表,衛陽被鬱,故惡寒發熱頭痛等;風邪在表,故見苔薄、脈浮。

2少陽邪鬱表邪不解,鬱於少陽,膽火循經上擾,故時時作眩、口苦咽幹;正邪分爭則寒熱往來;少陽經脈布於兩脅,邪鬱少陽,經氣不利,故胸脅苦滿;少陽經氣失於疏泄,胃氣上逆則吐不欲食;脈弦亦為少陽膽經之病脈。

3肝陽上亢肝陽上亢,上冒清空;故眩暈、頭脹,肝陽化火,循經上升於麵頰則麵部

潮紅、目赤、口苦;肝火擾動心神,故少寐多夢;苔黃舌質紅、脈弦,均為肝陽上亢之證。

4痰濁中阻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故眩暈;痰濁阻遏清陽,故倦怠頭重如蒙;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機不利,故胸悶、惡心而時吐痰涎;舌胖苔濁膩、脈滑或濡緩,均為痰濁內蘊之證。

5氣血虧虛氣血不足,腦失所養,故頭暈目眩、勞累則更甚;血虛故麵色不華、唇甲

蒼白;血不養心,心神不寧,則心悸少竅;脾失健運,故納減體倦;舌淡質胖嫩、脈細,均為氣血虧虛之證。

6腎精不足腎精虛虧,不能生髓養腦,故精神委靡。頭暈耳鳴、眩暈頻作;腰為腎之府,腎精虧虛故腰膝酸軟;腎虛不能封藏固攝,故遺精滑泄:腎精不足,陰不維陽,虛熱內生,故顴紅、咽幹、五心煩熱、苔少光剝,脈細數;腎精不足,無以化氣,致腎陽亦衰,故麵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脈細弱。

7瘀血內阻瘀血內阻,絡道不通,氣血不能正常運行,腦失所養。故眩暈時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養,故可兼見心悸、不寐、健忘、神疲等證;唇紫,舌有瘀斑,脈澀,亦為內有瘀血之證。

【治療方法】

1治則平肝潛陽,滋陰降火。

2手法患者俯臥,術者以輕柔之常規捏脊手法在長強與大椎穴之間往返捏脊10~15遍。順時針方向揉按腎俞、脾俞穴3~8次,逆時針方向揉按肝俞、大椎穴5~8次。配合按壓血壓點(第6頸椎旁開2寸處),揉雙側太陽穴。風邪上擾者加重按重提大椎穴,配合拿風池穴;少陽邪鬱加揉按肝俞、膽俞、腎俞穴;肝陽上亢者重按揉大椎、百會、腰陽關穴;痰濁中阻者重按揉脾俞、胃俞穴,配合按揉天樞、氣海等穴;氣血虧虛者加揉按心俞、腎俞、命門俞、關元俞穴,配揉角孫、頭維、湧泉等穴;腎精不足者加按揉腎俞、關元俞、氣海俞、命門俞穴;瘀血內阻加揉按肝俞、脾俞、胃俞穴。

【治驗集錦】

黃際群報道:捏脊為主,治原發性高血壓1例。症見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失眠多夢,肢體困倦,飲食乏味,麵白浮紅,血壓200/140毫米汞柱(267/186千帕),脈細弦。方法:自長強捏至大椎穴,再用雙手掌根自脊椎旁由上而下緩緩用力平推至骶椎,往返半小時。晚間配用黃連、肉桂、吳茱萸各等份為末,茶油調勻外敷關元、湧泉穴2~3小時。結果半個月後血壓降為164/112毫米汞柱(219/149千帕),連續治療2個月,血壓140/90毫米汞柱(186/12千帕),諸症已除。守法3個月,血壓穩定,隨訪至今正常。黃際群成人捏脊療法應用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1:35)。

【典型病例】

張某,男,32歲。外感後枕大神經區跳痛,並擴散至耳後上部,整夜不能入睡。查:心肺肝膽正常,後枕部壓痛,周圍組織板硬,頸部不敢活動,血壓174/98毫米汞柱(232/131千帕),脈搏72次/分,呼吸21次/分,經用捏脊及頸部推拿10分鍾,頭痛緩解,言語如常,能安靜入睡,血壓降至正常(賀長晏推拿治療頸源性高血壓的體會山東中醫雜誌,1986;4:26)。

【注意事項】

1保持安靜、舒適,避免噪聲,室內光線以柔和為宜,不要太強,保證充分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眩暈發作時應臥床休息,閉目養神,少做或不做旋轉、彎腰等動作,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

2注意觀察眩暈發作時間、誘發因素。對高血壓患者要按時測量血壓,及時處理。

3保持心情愉快。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平時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情緒刺激,加強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