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2(2 / 3)

中醫文獻中關於哮喘的記載有“喘鳴”,“喘證”,“上氣”,“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哮和喘在臨床上常不易區分,故一並論述。

【病因病機】

中醫將哮喘分為實喘和虛喘兩類。實喘是外邪、痰濁等阻於肺中所致;虛喘則為精氣不足,肺腎出納失常引起。總之,哮喘病在肺脾腎三髒。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侵襲於肺,肺氣壅塞,肺氣失於宣降,上逆為喘。

2痰濁內盛飲食不節,恣食生冷肥甘,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濕壅阻肺中,不得宣降,氣機失利,難以下降,導致呼吸促迫而為喘。痰濕久鬱化熱而成熱喘。

3肺腎虛弱久咳傷肺,氣陰不足,氣失所主,肺失肅降,形成氣短而喘。若年老腎氣不足,腎氣攝納無權,則成少氣而喘。

本證後期嚴重階段,肺腎兩虛,元氣虛損,心陽亦受累,心陽不足,不能鼓動血脈,則心動急促,血行瘀滯;若同時汗出不止,心陽更虛,往往可致心陽欲脫的危候。

【臨床表現】

1實證

(1)風寒束肺:風寒襲表,外傷皮毛,內壅肺氣,以致肺氣壅實,不得宣降,故咳嗽氣急、胸部脹悶;肺氣失宣,津聚為痰,故痰多色白而稀薄、口不渴;風寒在表,皮毛閉塞,故惡寒、發熱、頭痛、喉癢;苔薄白,脈浮。

(2)風熱襲肺:風熱外襲,肺衛受邪,正邪鬥爭,故發熱、惡風、汗出;肺熱內鬱,肺氣上逆,故咳喘氣粗,甚則鼻扇;邪熱煎熬津液,故痰少而黏;舌質紅,苔黃,脈浮數。

(3)痰濕阻肺:痰濕阻肺,肺失宣降,故喘而胸滿悶窒,甚則依息不能平臥;痰濕內阻,胃失和降,故惡心納呆;痰濕為患,故咳嗽、痰多而黏膩、咳吐不利;舌苔白膩,脈滑。

2虛證

(1)肺虛:喘促氣短,言語無力,咳聲低弱,自汗惡風,或咽喉不利,口幹麵紅;舌質偏紅,脈象軟弱。

(2)腎虛:喘促日久,呼長吸短,動則喘息更甚,形瘦神疲,氣不得續,汗出肢冷麵青甚至肢體水腫,小便不利,心悸不安;舌質淡,脈沉細。

【治療方法】

1治則宣肺理氣,健脾補腎。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捏至大椎穴往返10~15遍,虛證手法宜輕柔,實證手法稍重,以透熱為度。每捏至肺俞、脾俞、腎俞穴三處按揉,提拿各3~5次。風寒襲肺者加擦脊部膀胱經,配合拿風池、肩井穴,按通天、迎香穴。風熱犯肺者加重按重提大椎穴,配合拿風池穴。痰濁阻肺者按揉脾俞時間加長1~2分鍾,配合按揉足三裏、豐隆穴。肺虛者加按揉心俞穴。揉肺俞穴時間可稍長。腎虛者加按揉命門穴,相應延長按揉腎俞穴時間。

【治驗集錦】

桑長利報道:捏脊法治療24例慢性支氣管炎及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方法:患者俯臥位,術者雙手拇指從尾椎協同地捏起皮膚,沿脊柱兩側向上移動至上胸椎為1次,反複3次。捏脊的同時,每隔5厘米提拉一下皮膚,亦做3次,再以雙手拇指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旁3次,在肺俞穴上重按並停留片刻。雙手拇指指腹揉按胃俞、腎俞、大腸俞穴各3次。雙手空拳拍打脊柱旁線的背部,仍自上而下3次。24例患者治療前最大肺活量為3 250毫升,治療後最大肺活量為3 600毫升,治療前平均肺活量為1 775毫升,治療後平均肺活量為2 500毫升,平均肺活量增加725毫升(桑長利捏脊療法改善肺功能的初步觀察中醫雜誌,1980;11:58)。

【典型病例】

嚴某,女,43歲。初診於1969年3月2日,自訴哮喘病史近10年,春冬二季發作頻繁,現咳嗽氣急,痰白多沫而稀,納食不香,胸滿憋悶,不得平臥;脈滑數,舌質淡,苔薄。頻服麻黃堿片無效。治法:患者取坐位從尾椎部用雙掌交替輕輕拍打行止大椎穴旁,往返3分鍾。然後自骶部捏脊至大椎穴,反複20分鍾後再以掌根緩緩揉按肺俞、膈俞穴,使之皮膚紅潤,即用花椒、葶藶子研末,木梓油調勻,熱熨二穴20分鍾。施治5次後哮喘明顯減輕,胃納日增,治療15次,哮喘已停,夜能平臥。守此法隔日施半年後停止治療,囑其慎起居,避風寒,適勞逸,觀察2年,哮喘未發(黃際群成人捏脊療法應用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1:35)。

【注意事項】

忌食辛辣,注意保暖,加強鍛煉。

十、不寐

不寐即失眠,指因外邪擾動,或正虛失養,導致神不安舍,臨床以經常性不能獲得正常

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

不寐的病名出自《難經》。中醫古籍中稱為“目不瞑”、“不得臥”、“不夜瞑”、“不得眠”

“不眠”、“少睡”、“少寐”。自明清以來,多稱為“不寐”。相當於西醫的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腦震蕩後遺症、高血壓、肝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腦動脈硬化等出現的失眠。

【病因病機】

不寐不論虛實都是由於機體內在的氣血、陰陽、髒腑功能的失調所致。

1感受外邪《靈樞·邪客》:“邪氣之客入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明·張景嶽認為風寒、火熱、水濕、陰寒都會導致不寐。外邪中,臨床以火熱為直接原因較多,陰寒、水濕等亦可形成不寐的間接原因。

2情誌失常宋·邵康節《能寐吟》說:“大驚不寐,大擾不寐……大喜不寐”。喜怒哀樂等情誌過極是不寐病證常見的直接病因,而思慮勞倦是長期不寐的重要原因。

3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是不寐病證的原發病因。《素問·逆調論》:“陽明者胃脈也……胃不和則臥不安”。有些飲料如酒、咖啡、濃茶也是造成不寐的直接原因。明·張景嶽《景嶽全書·不寐》:“飲濃茶則不寐”。長期嗜食肥甘厚味可形成不寐的間接原因。

4體虛不足或因稟賦不足,心膽虛怯,虛煩不寐,亦可因年老體衰、陰陽虧虛致不寐。明·戴元禮《證治準繩·不得臥》:“年高人,陽衰不寐”。清《馮氏綿囊·卷十二》曰:“老年人,陰氣衰弱,則睡輕微易知”。

5吐瀉諸病不寐常繼發於各種疾病過程中或疾病之後。如清·鄭欽安《醫法圓通·不寐》亦說,不寐有“因吐瀉而致者”。各種疾病可因耗傷正氣而致體虛不足,亦可因其痰火等病機而致不寐。

【臨床表現】

1心脾兩虛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麵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

2心腎不交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幹少津;舌質紅,脈細數。

3痰熱內擾失眠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

【治療方法】

1治則調和氣血,交通陰陽。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捏拿至風府穴10~15遍,手法宜先用輕柔手法,逐漸加重捏拿提拉的力量。心脾兩虛者加揉按心俞、脾俞、胃俞穴,配合揉內關、神門、三陰交等穴;陰虛火旺者加揉按心俞、腎俞、命門俞、關元俞穴,配揉角孫、頭維、湧泉等穴;痰熱內擾加揉按肺俞、脾俞、胃俞、心俞穴,配合按揉天樞、氣海等穴。

【治驗集錦】

1高朱萍報道:捏脊療法治不寐證37 例,療效滿意。方法:患者俯臥, 裸露背部, 術者用拇指橈側緣頂住脊柱兩側皮膚,示、中指前按, 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 雙手交替撚動向前;或示指屈曲, 用示指中節橈側頂住皮膚, 拇指前按, 兩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 雙手交替撚動向前。自長強穴推至大椎穴, 每3 次為1 輪, 做2~ 3 輪次, 最後1~ 2 輪時手指有變化, 每提拿2~ 3 個動作, 將皮膚用力提起1 次。有時可聽到“哢哢”響聲, 最後一般在兩側腎俞用雙拇指揉按3~ 5分鍾, 稱為“封腎”, 操作完畢。37 例中痊愈15 例,占4054%; 好轉17 例,占4595%;未愈5 例,1351%,占總有效率8649%(高朱萍捏脊療法治不寐證37 例療效觀察時珍國醫國藥,2001 ;11:1024-1025)。

2肖四飛、梁蔚報道:歸脾湯合捏脊法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56 例,療效良好。方法:歸脾湯為主方加減,連用6天,配合捏脊療法。56例患者中痊愈12例,占2143%;顯效27例,占4821%;有效14例,占25%;無效3例,占536%,總有效率946%(肖四飛、梁蔚歸脾湯合捏脊法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56 例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7:61)。

3華新宇報道:捏脊療法治療失眠症35例,全部有效。方法:首先用法在患者脊背部由上到下施術3 ~5 遍,拿兩側肩井穴若幹遍,然後雙手掌重疊用掌根由上到下按揉兩側膀胱經各3~5遍,接著依次點按厥陰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氣海俞、關元俞等穴3 ~5 遍,每點按1遍,隨即用手掌輕撫1遍膀胱經。用雙手拇指橈側緣抵住骶尾部皮膚,示、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捏拿皮膚,沿督脈雙手交替撚動至大椎,中間可撚三下,重提皮膚一下,此法做3~5 遍,再由下到上沿兩側膀胱經用同樣手法反複做3~5 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