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1(1 / 3)

[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1

一、呃逆

呃逆,俗稱打嗝,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所致,以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脾胃病證。《內經》稱為“噦”,曆代醫家多稱為噦逆、咳逆、吃逆,《丹溪心法》稱之為“呃”。

現代醫學認為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胃手術後、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均可引起呃逆。

【病因病機】

1病邪犯胃寒、熱、宿食諸邪是引起呃逆的原始病因。外受寒邪,邪犯於胃,或過食生冷及寒涼藥物,寒氣蘊蓄中焦;或因過食辛熱煎炒之物,燥熱內盛,胃火上衝;或因暴飲暴食,食滯不化,皆可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而發生呃逆。

2情誌不和惱怒憂恐,鬱傷於肝,肝氣橫逆犯胃,氣逆動膈,亦是本證的原始病因。

3脾胃虧虛素體不足、年高體弱或重病久病之後,或誤用吐、下之劑,耗傷中氣,或損及胃陰,皆可導致氣逆動膈而發生呃逆。

【臨床表現】

1胃中寒冷呃聲沉緩有力,得熱則減,遇寒愈甚,胃脘不適,喜飲熱湯,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遲緩。

2飲食停滯呃聲壯實有力,酸腐隨呃而出,噯腐吞酸,脘腹脹滿,進食後更甚,吐後則舒、苔厚膩,脈滑。

3胃火上逆呃聲洪亮有力,衝逆而出,自發自止,口臭煩渴,喜冷飲,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數。

4痰飲內阻呃逆連作,多因飲冷而發,脘悶惡心,頭目昏眩;苔白膩,脈弦滑。

5肝氣犯胃呃逆連作,多因抑鬱惱怒而發,脘脅脹滿,噯氣頻繁;苔薄,脈弦。

6脾胃虛寒呃聲低沉無力,氣不得續,食少便溏,肢體困倦,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

【治療方法】

1治則疏肝理氣,和胃健脾,降逆止呃。

2手法患者取側臥位,術者坐於患者背部,雙手指捏拿患者頸部和背部脊柱兩側夾脊穴和

腧穴,每次20分鍾。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至大椎穴反複捏脊10~15遍,手法宜輕柔和緩,不宜過重,速度宜慢不宜快,每捏1遍後輕按揉雙側脾俞、胃俞、氣海俞、關元俞等俞穴。雙手指捏拿配合按揉患者頸部和背部脊柱兩側夾脊穴和腧穴,以逆時針方向在腹部進行按揉。

【治驗集錦】

曲本琦報道:針灸加手法捏脊治療呃逆30例,療效較好。方法:取穴足三裏、公孫、內關、神門、頭針等穴。患者取平臥位,穴位常規消毒,用15寸針針刺穴位,得氣後行撚轉手法,平補平瀉,體內留針30分鍾,隔10分鍾行針1次。針灸結束後,患者取側臥位,術者坐於患者背部,雙手指捏拿患者頸部和背部脊柱兩側夾脊穴和腧穴,每次20分鍾。30例患者經針灸、捏脊治療,除1例病程較長不能堅持治療外均獲痊愈(曲本琦針灸加手法捏脊治療呃逆30例針灸臨床雜誌,2003;8:47)

【典型病例】

張某,男性,62歲,幹部,主訴呃逆3年。3年前患腦出血經治療病情穩定,而後出現呃逆,經治療緩解出院。不久呃逆發作,經用針灸和中藥治療11天呃逆止住,此後呈間斷性發作。近期發作住院,經藥物治療無效采用針灸和手法捏脊治療2次症狀減輕,5次呃止,(曲本琦針灸加手法捏脊治療呃逆30例針灸臨床雜誌,2003;8:47)。

二、胃脘痛

胃脘痛係指胃脘近心窩處疼痛的疾病,多由暴飲暴食、氣怒勞累、感受外邪等致胃的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致。

胃脘痛又稱胃痛,首見於《內經》。曆代醫書有稱之為“心痛”、“食心痛”、“心下堅”、“心下滿痛”、“心腹滿痛”者,至金元時代,將胃脘痛與心痛明確區別開,此後胃脘痛之病名逐漸趨向統一,並沿用至今。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黏膜脫垂、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症、十二指腸炎及一部分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胰腺炎、肝炎和胃癌等疾病。

【病因病機】

1病邪犯胃外受寒邪,侵犯胃部,或過食生冷之品,寒積於中,可致胃寒疼痛:若平素脾胃虛寒者,稍受寒邪侵襲則易引發胃脘痛;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之品,濕熱內生,或食滯不化,都可引發胃痛。

2肝氣犯胃憂思惱怒,肝鬱不得疏泄,橫逆犯胃,故胃脘脹痛,怒則加重;脅為肝之分野,而氣病多走竄,故痛竄脅肋。

3脾胃虛弱胃痛反複發作,損傷脾胃之陽,胃失溫煦,納運不健,故胃涼隱痛、納呆便溏、喜溫喜按;脈沉遲細,亦為脾胃虛寒之征。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多與飲酒,常吃辛辣、油膩之食,精神緊張,勞累有關。

【臨床表現】

1病邪犯胃型胃脘疼痛突然發作,畏寒喜暖,得熱痛減,遇寒加劇,口不渴或喜熱飲;若有食滯者則見胃脘脹痛,噯腐吞酸,或有嘔吐,大便不爽。苔白或膩,脈緊或滑。

2肝氣犯胃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脅肋,噯氣頻繁,大便不暢,每遇情緒變化而使病情加重;苔薄脈弦。

3脾胃虛弱型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納食減少,神疲乏力,重者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治療方法】

1病邪犯胃型

(1)治則:溫胃止痛,消食導滯。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捏至大椎穴,連續操作10遍,手法用力中等,從第2遍開始重按脾、胃兩俞穴3~5次,至背部皮膚潮紅。可配合揉湧泉穴,揉三陰交穴手法。

2肝氣犯胃型

(1)治則:疏肝理氣止痛。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至大椎穴來回捏拿10遍,每捏拿1遍後重按肝俞、大椎穴5~8次,膽俞、膈俞3~5次,可配合一指禪推揉膻中穴,輕揉章門、期門穴。

3脾胃虛弱型

(1)治則:健脾補腎,溫中止痛。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捏至大椎穴,重點捏拿部位在胸椎7~12,手法可較重,至皮膚發紅發熱。疼痛劇烈者,可在背部重按壓痛點,以順時針方向為法,每捏1遍後,對脾俞、胃俞、腎俞、胃倉、意舍等俞穴以順時針方向按1~2分鍾。

【治驗集錦】

1蔡建華報道:捏脊治療胃脘痛96例,療效滿意。方法:醫者雙手示指半屈,拇指伸直,餘指握半拳,拇、食指捏起皮肉自長強穴兩旁,雙手同時交替向上撚動,捏至大椎穴處,一邊捏,一邊拿,如法3遍,最後行“捏三提一”。96例患者中,顯效71例,占7396%;有效21例,占2188%;無效4例,占416%,有效率9584%(蔡建華捏脊治療胃脘痛96例山西護理雜誌,1994;5:102)。

2郭長青等報道:用捏脊等手法治療34例淺表性胃炎療效滿意。方法:常規捏脊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結果痊愈率為47%,顯效率為30%,總有效率為100%(郭長青,等經穴按摩治療淺表性胃炎34例療效觀察黑龍江中醫藥1988;3:34)。

3劉宗漢報道:捏脊為主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45例,療效滿意。方法: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捏至大椎或風府穴,手法可稍重或先輕後重,以患者自覺背部皮膚微痛,皮膚潮紅有熱感為度,捏拿10~15遍,從第5遍開始可加重按脾俞、胃俞、膽俞、膈俞及壓痛點3~5次,可配合以輕手法在腹部以順時針方向按摩,10天為1個療程,疼痛消失後再治療10天。結果:痊愈13例,占40%;顯效12例,占267%;好轉11例,占244%;無效4例,占89%,總有效率911%。其中10例痊愈和4例顯效患者中,停治1年後,多次隨診的13例,均療效鞏固未複發(劉宗漢捏脊為主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病遼寧中醫雜誌,1999;7:3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0歲。發作性胃脘疼痛7~8年,食辛辣加重或誘發,鋇餐透視診斷為胃竇炎。10天來胃脘灼痛,喜按,伴食欲缺乏,惡心,口渴喜飲,曾服多種西藥無效,左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壓痛;舌紅少苔,脈沉細。診斷為胃脘痛,胃陰不足型。治療捏脊配合推拿背部壓痛點,1個療程後疼痛完全緩解,2個療程後諸症消失,隨訪未發(齊傳厚推拿背部俞穴治療胃脘痛50例小結山東中醫雜誌,198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