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代對泄瀉有各種稱呼,《內經》稱“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漢唐時期稱“下利”,宋代以後統稱為“泄瀉”。相當於腸吸收功能紊亂、胃腸型感冒、急慢性腸炎、食物中毒、慢性胰腺炎、腸結核、過敏性結腸炎等。
【病因病機】
泄瀉的病因不外內因和外因兩種,病變的部位在脾胃和大小腸,關鍵是脾胃功能障礙。
1感受外邪感受寒濕、濕熱、暑濕之邪,壅滯中焦,困阻脾土而成泄瀉。其他如寒邪,暑熱之邪侵襲肺衛,從表入裏使脾胃升降失調亦可致泄瀉。
2情誌所傷憂思惱怒,所欲不遂,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而成泄瀉。
3飲食所傷飲食不節,進食不潔腐敗之物或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而成泄瀉。正如《景嶽全書·泄瀉》篇所說:“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4髒氣虛弱脾胃素虛,命門火衰,不能助脾土腐熟水穀,以致脾胃不能受納,脾失
健運,濕滯內停,清濁不分而成泄瀉。
【臨床表現】
1寒濕泄瀉大便清稀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見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疼痛;舌質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2濕熱泄瀉泄瀉腹痛,瀉下急迫,肛門灼熱,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惡臭,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3傷食泄瀉瀉下糞便臭如敗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瀉後痛減,脘腹痞滿,噯腐酸
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
4脾胃虛弱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複,完穀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便次明顯增多,麵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紅,脈細弱。
5肝木克土惱怒或緊張即誘發泄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腹痛;舌質淡紅,脈弦。
6腎陽虛衰黎明時腹痛,腸鳴即瀉,瀉後痛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方法】
1治則健脾和胃,利濕止瀉。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捏至大椎穴,可捏10~15遍,手法宜稍重,亦可往返捏脊,每捏1遍,按揉雙側脾俞、胃俞、大腸俞、長強穴5~8次。感受外邪者加揉大椎穴;飲食所傷者配順時針方向摩腹;肝木克土者加揉肝俞、膽俞穴;脾胃虛弱者重按揉脾俞、胃俞穴,加揉關元俞穴;腎陽虛衰者加揉腎俞、命門俞、氣海俞、關元俞、督俞穴。
【治驗集錦】
黃際群報道:捏脊法治療久瀉,療效滿意。方法是:患者俯臥位,術者先用雙拳或雙掌根從尾椎長強穴旁開15寸處,循脊而上柔和叩擊至大椎穴旁,然後沿大椎旁3寸由上而下緩緩拍打至尾椎旁,如此反複叩擊5分鍾,待背脊部有熱舒適感即可捏脊。捏時雙手呈半握拳狀,兩手示指中節緊抵椎旁,先用左手示指背向前一推,接著左手大拇指將皮膚輕輕捏起,緊捏著右手如左手一般,雙手交替進行,隨推隨捏。隨捏隨進,一直捏到大椎旁止。捏脊速度以每秒鍾3、4下為宜。若患者形體較盛,可采用提捏手法,力量較重些,提捏至腰椎時,雙手拇指同時用力,交替向左,右兩側挑動。操作時間以早飯後2小時為宜。施術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之品(黃際群成人捏脊療法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1:35)。
【典型病例】
1宋某,男,39歲,軍人,1968年9月5日初診。5年前曾行胃次全切除術,術後腸粘連,常感腹脹墜痛,腸鳴,泄瀉時劇時緩,遷延5年未愈。患者麵色萎黃,身體消瘦,形倦困怠,語聲低弱,腹瀉每日2~5次不等,偶爾水樣,食少納呆,口淡無味,微熱;舌質淡嫩,苔膩,脈濡緩。按常規捏脊,捏至腎俞、脾俞穴時,重複提捏10次。每日1次,每次15~20分鍾。經捏脊10次後,泄瀉明顯減輕,1個月後而愈。隨訪2年,療效鞏固(黃際群捏脊法治療久瀉浙江中醫雜誌,1984;7;299)。
2陳某,男、45歲,幹部,1971年3月9日初診。訴慢性泄瀉12年,每日黎明時必瀉水樣便,有時尚夾白色黏狀物,小便清長,平時畏寒,經多處醫院住院中西藥治療無效。近年來,畏寒甚,盛夏仍穿絨衣,腰腿酸軟,困倦,納少,身形漸瘦,麵白無華;舌質胖淡,苔厚膩,脈沉細。用捏脊治療1星期,食欲大增,便已成形,施治月餘,久瀉之疾已愈,隨訪3年,未見複發(黃際群成人捏脊療法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1:35)。
【注意事項】
不暴飲暴食,不過食肥甘油膩,忌食辛辣,注意保暖,生活規律,調節情緒。
六、便秘
便秘即便質幹燥堅硬、秘結不通、排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雖便意頻而排出困難的病證。多由於腸胃燥熱或氣機鬱滯,或痰濕阻滯,或陽虛寒凝,或氣虛血虧,使大腸的
傳導功能失常所致。
《內經》有“大便難”、“後不利”的描述,漢·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稱之為“不更衣”、“陽結”、“陰結”、“脾約”。宋·朱肱在《類證活人書》中提出“大便秘”的概念,清·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較為明確提出“便秘”的名稱。
【病因病機】
1胃腸燥熱平素嗜食辛辣,過食肥甘厚味,過飲烈酒,過服溫熱藥物或補品而致腸胃鬱熱或高熱退後餘熱不淨,肺中燥熱下迫大腸,耗傷大腸津液而致便秘。
2氣機阻滯憂愁思慮過度;或久坐少動,煩躁易怒,肝氣失疏;腸道手術,腸內濁積;肺氣不降,胃氣上逆,均可導致大腸氣機不通、傳導不利而致便秘。
3氣虛血虧、陰津不足年老體弱,產後,大病久病,氣虛血虧,過服燥烈之品,過汗過累或過服溫補之品,常令耗傷津液,損失陰液。勞役過度、房事不節,或素體陰虛火旺,損傷氣血陰津,氣虛則脾不健運,諸髒腑失於濡養,無力推動腸中糟粕排出;血虧陰虛,津液
不足,無以潤澤腸道致腸燥幹結,且氣虛血虧,陰津不足,各髒腑失於濡養,無法保持正常的功能,進而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而致便秘。
4陽虛寒凝素體陽虛或過食寒涼生冷之品,過服清熱涼血、苦寒之藥,或過用苦寒峻下之品耗傷真陽;或年老陽衰;或大病久病初愈,真陽受損,均可造成腎陽衰微,進而傷及脾陽而致脾腎陽虛,溫煦無權,不能蒸發津液,陰陽失調,腎主二便之職無法正常行使,大腸失於濡養溫煦,陽虛寒凝與腸內糟粕相結而成便秘。
5痰濕阻滯素體肥胖,痰濕內盛;或喜食肥甘厚味,痰濕內生:或過食生冷,誤服過服寒涼藥物,損傷脾陽,脾不健運,痰濕內生;或久患咳喘,肺失宣降,水津不能輸布,聚而成痰濕,內停於體內。痰濕阻滯,氣機不調,胃氣不降,脾不升清,升清降濁不能正常進行而導致大腸傳導失常,糟粕內停,發為便秘。
【臨床表現】
1熱秘大便幹結,小便短赤,麵紅身熱,口幹心煩;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2氣秘大便秘結,欲便不行,噯氣頻作,脅腹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強。
3虛秘
(1)氣虛:大便不暢,便時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便後疲乏,便下並不幹結,麵色白無華,神疲氣短;舌淡苔薄,脈虛軟。
(2)血虛;大便秘結,麵色無華,頭眩心悸;唇舌色淡,脈細澀。
4冷秘大便艱澀,難以排出,小便清長,四肢欠溫,喜熱惡寒,腹中冷痛,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療方法】
1治則健脾和胃,理氣通便。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捏脊常規手法沿長強至大椎穴往返捏拿10~15遍,手法宜輕柔。每捏1遍之後加按揉提拉相應背俞穴。熱秘加長強、大腸俞、胃俞等穴,橫擦八髎穴透熱為度;氣秘加肺俞、肝俞、膈俞,配合擦章門、期門穴;虛秘加揉提肺俞、脾俞、心俞穴,配合揉足三裏、內關穴;冷秘加揉提腎俞、命門穴,擦八髎穴,透熱為度。
【注意事項】
查清病因,排除占位性病變;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纖維豐富的食物;生活規律,定時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