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內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1(2 / 3)

【注意事項】

排除急性病症。調暢情誌,忌食辛辣,生冷之物。

三、胃下垂

胃下垂是一種慢性疾病,臨床指做立位鋇餐檢查胃小彎弧線最低點下降至髂脊連線以下,或十二指腸壺腹(球部)向左偏移時稱為胃下垂。

中醫無胃下垂之病名,但《內經》有曰“胃下,下者下管約不利”。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水穀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作用,使水穀之氣上輸於肺,在腎精的作用下與自然清氣相合,構成元氣,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元氣流注全身,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若長期暴飲暴食,或食後劇烈運動,損傷脾胃,生化之源不足,日久元氣虧損,中氣下陷,升舉無力,形成本病。亦有因大病或產後損傷元氣所致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多因支配內髒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所致。臨床上身體瘦弱,胸廓狹長的人或婦女生育過多腹壁肌肉鬆弛,腹壓下降,易患本病。

【臨床表現】

以腹脹為主,食後即感腹脹。胃痛不甚,亦無周期性和節律性,自覺胃有下垂感和腸鳴作聲;便秘,腹瀉或交替性腹瀉及便秘,大便形狀異常,呈扁形而短,伴有眩暈,乏力,失眠,嚴重者可伴見其他髒器下垂。

【治療方法】

1治則健脾和胃,升陽舉陷。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至大椎穴反複捏脊10~15遍,手法宜輕柔和緩,不宜過重,速度宜慢不宜快,每捏1遍後輕按揉雙側脾俞、胃俞、氣海俞、關元俞等俞穴。配合按揉手法,以逆時針方向在腹部進行按揉。

【治驗集錦】

李晶報道:推拿捏脊法治療胃下垂患者73例,效果滿意。方法:先實施捏脊法,重在胸7至腰2之間,進行捏、推、按、撥、揉法,重點刺激脾俞、腎俞、胃俞等穴;然後在腹部施以推、顫,波型按揉捏法;再以坐位在背部施以按長強,搓八髎等手法。結果:痊愈48例,占6575%;有效22例,占3014%;無效3例,占411%,有效率9589% (李晶按摩治療胃下垂73例中醫雜誌,1980;3:50)。

【典型病例】

孫某某,男,40歲,某市電子局幹部。因上腹部疼痛,納食較差,每餐隻能吃50~100克(一二兩)半流質食物,精神不振。檢查見腹肌鬆弛,上腹部凹陷,四肢肌肉不發達,脾俞、胃俞敏感,鋇餐透視胃下極在雙髂脊連線以下11厘米,用捏脊按摩手法治療2個半月,胃上升9厘米,症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李昌萍,等按摩治療胃下垂34例小結按摩與導引,1989;6:16)。

【注意事項】

注意飲食,少量多餐,忌食生冷、酸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生活規律,調節情緒,加強體育鍛煉。

四、腹痛

腹痛在很多疾病中都可以發生。腹痛的部位,泛指大腹和少腹。包括肝、膽、脾、胃、腎、大小腸、膀胱、胞宮等髒腑。凡外感風、寒、暑、濕之邪;或因陽氣素虛,髒器內寒;或飲食勞倦所傷;或鬱怒傷肝,氣滯血瘀,或蟲積為病,均可發生腹痛。

腹痛分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本節主要講述慢性腹痛,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胃腸炎、膽囊炎、膽結石、輸尿管結石、蛔蟲病、水腫型胰腺炎等疾病。

【病因病機】

1外感時邪寒暑濕熱之邪侵入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邪滯於中,氣機阻滯,不通則痛。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傷及脾胃,食滯內停;或恣食肥甘厚膩辛辣之品,濕熱機製,蓄結腸胃;或誤食餿腐不潔之物;或過食生冷,遏阻脾陽等,均可影響脾胃之健運,使之氣機失於調暢,腑氣通降不利,而發生腹痛。

3情誌失調情誌怫鬱,惱怒傷肝,木失調達,氣血鬱滯;或肝氣橫逆,乘犯脾胃,以至脾胃不和,氣機不暢,均可導致腹痛。

4陽氣素虛脾陽不振,健運無權;或寒濕停滯,漸致脾陽衰憊,氣血不足,不能溫養髒腑,遂致腹痛。

此外,腹部手術之後,跌仆損傷亦可導致氣滯血瘀,脈絡阻塞而引起腹痛。

【臨床表現】

患者腹痛,上腹或右上腹不適感,持續性鈍痛或右肩胛區疼痛,胃灼熱感,噯氣,噯酸,輕重不一的腹脹等胃腸道症狀。

【治療方法】

1治則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至大椎穴捏拿10~15遍,手法可稍重,但要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每捏1遍後加按揉肝俞、膽俞、腎俞、胃俞、膈俞等俞穴,尤其是右側的腎俞穴,可施以較重手法,重點按揉。配合擦章門、期門、按揉雙側膽囊穴。

【治驗集錦】

1徐整峰、徐豔報道:背部阿是穴按壓法配合捏脊治療腹痛43 例,止痛效果明顯。方法: 患者俯臥, 醫者以大拇指移壓法從督俞穴向三焦俞取穴;指壓疼痛最敏感的位置(阿是穴),結合胃俞穴(用大拇指重按手法旋壓約1分鍾, 以承受為限);按壓2次為1 組, 疼痛已不明顯或消失, 治療結束。疼痛如減輕, 但仍有痛感者重新按壓1 次。然後進行捏脊法, 醫者從長強穴開始捏脊, 用雙手大拇指用力拈捏其脊背, 把皮膚捏起來。邊提邊捏向上前移直到厥陰俞穴為1 遍, 做第3 遍時要邊提捏, 邊上下、左右晃動。每天1~ 2 次, 治療1 次疼痛消失者29例, 治療2 次疼痛解除者14例,有效率100%(徐整峰、徐豔背部阿是穴按壓法配合捏脊治療腹痛43例福建中醫藥,1997 ;10:26)。

2王群朝等報道:用捏脊療法治療18例慢性膽囊炎患者,療效滿意。方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常規捏脊手法從長強穴至大椎穴捏拿10~15遍,手法可稍重,但要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每捏1遍後加按揉肝俞、膽俞、腎俞、胃俞、膈俞等俞穴,尤其是右側的腎俞穴,可施以較重手法,重點按揉。配合擦章門、期門、按揉雙側膽囊穴。18例患者中痊愈9例,占50%;顯效5例,占28%;好轉2例,占11%;無效2例,占1l%,總有效率89%(王群朝,等按摩治療慢性膽囊炎。遼寧中醫雜誌,1991;12:35)。

3陶梅芳報道:捏脊治療腹痛60例,止痛效果明顯。方法:第一步按揉背部腧穴,約3分鍾,第二步捏拿背部腧穴,自上而下,反複3遍,第三步擦法,用掌根在脊柱兩側皮膚上反複上下摩擦,至皮膚發紅舒適為宜。60例患者中顯效32例,占5333%;有效19例,占3167%;無效9例,占15%,有效率85%(陶梅芳捏脊治療腹痛60例陝西中醫,1998;1:28)。

【典型病例】

王某,女,44歲,1985年5月6日就診。主訴:近2個月來,右上腹鈍痛持續性加劇,且放射至左側肩胛區,伴有嘔吐,胃灼熱,噯氣,腹脹等。平素進食脂肪食物或情緒波動而誘發,已反複發作9年餘,曾2次住院全麵檢查,確診為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經藥物治療,症狀可暫時緩解。刻診:右梁門,右肩胛下角內側緣明顯壓痛,期門、膽俞、內關、陽陵泉下2寸處,太衝、足三裏等穴均有不同程度壓痛;B超檢查,膽囊略增大,膽囊壁增厚,收縮功能減弱,膽囊內有一直徑05厘米的結石,3個直徑為02~04厘米的結石。診斷: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用捏脊按摩方法治療2次,腹痛,嘔吐消失,治療1個療程後,食欲大增,腹脹,噯氣等症狀明顯改善。繼續治療2個療程後,B超複查,無異常所見,伴隨症狀全部消除。停治1年後,經多次隨訪,病情無複發,遠期療效鞏固(王群朝,等按摩治療慢性膽囊炎遼寧中醫雜誌,1991;12:35)。

【注意事項】

查清病因,急症必須及時處理;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減少發病;切忌憂思惱怒和暴飲暴食;保證睡眠和休息時間,不可勞倦過度。

五、腹瀉

腹瀉即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變稀或完穀不化、甚至如水樣為主要臨床表現,主要由濕盛內阻,脾胃功能障礙,大腸傳導失司,清濁混雜而下所致,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夏秋季節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