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4(1 / 1)

[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4

十六、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是小兒多見病,因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鈣、磷代謝異常和骨骼改變。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尤以6~12個月的乳幼兒發病率最高。臨床以非特異性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多汗、夜驚、煩躁不安以及骨骼改變為特征。發病緩慢、易被忽視。中醫無佝僂病之名,大致屬於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五軟(頭軟、手軟、足軟、口軟、肌肉痿軟)、方顱、雞胸、龜背等範疇。

【發病機製】現已證實本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維生素D缺少時,鈣、磷的代謝發生紊亂,從而引起骨骼、神經、肌肉等係統的異常,出現骨骼生長緩慢、畸形,甚至骨折等症狀。

由於患兒多數為乳幼兒,其發病的原因多半與孕婦和乳母的健康狀況有關。孕婦健康情況差,則小兒胎中失養,先天不足;若乳母體弱,又加對小兒護理不當,營養失宜,則小兒後天失養,脾腎虧虛。

腎主骨生髓,脾主健運,脾腎虧虛則可致氣血虧虛。氣虛腠理不固,衛外不行,則小兒易感冒,多汗;腎氣虛則骨髓不充,骨質柔弱而且囟門至期不合,立遲,行遲,甚至見雞胸龜背;齒為骨之餘,腎氣不足則齒遲;發為血之餘,氣血虛則發遲;心氣不足則智力不足而見語遲;頭為諸陽之會,腎虛則元陽及精氣不能營注而見項軟;脾主肌肉,脾虛生化無源,肌肉無以營養而痿軟無力。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脾腎虧虛則體弱無力衛外,外邪稍襲則見病發。

【臨床表現】

1脾虛氣弱(初)虛胖懶動,頭顱骨軟,囟門寬大,久不閉合,發黃稀枯,枕禿麵色無華,神情呆滯,肌肉鬆弛,四肢懈怠,不能挺立,虛弱多汗,夜眠不安,易受驚惕,大便多稀;舌苔薄白,脈緩,指紋紅淡。

2腎精虧損(激期)形體瘦弱,頭顱方大,麵色無華,表情呆鈍,言語不清,齒遲發遲,或有雞胸龜背,腹大及下肢彎曲,發育遲緩,骨骼明顯畸形,如肋串珠、雞胸、漏鬥胸、脊椎畸形、O形或X形腿。舌淡苔少,脈遲無力,指紋淡。

3腎虛骨弱(後遺症期)麵色白,表情呆鈍有不同程度骨骼畸形。

【治療方法】

1治則健脾和胃,補腎益氣。

2手法捏脊常規手法10遍,由龜尾直捏至大椎穴,手法由緩而疾,由輕而重,以加快神經的傳導和對髒腑的調整。脾虛弱者,重提按揉脾俞,胃俞穴;配合小兒推拿之補脾經,補胃經,運土入水,運內八卦等手法;腎氣不足者,重點提捏腎俞,命門、肺俞諸穴,配合小兒推拿之補肺經、補腎經、揉百會穴等手法。

捏脊可以調陰陽、理氣血、和髒腑、通經絡、培元氣、健脾和胃、補長益髓,對小兒維生素D缺乏症(佝僂病)的防治有著重要意義,但由於該病的形成過程較長,故治療時間亦較長,堅持治療,症狀會逐漸緩解,甚至痊愈。

【注意事項】

避免久坐、久立,以防骨骼畸形;改善喂養結構,增加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經常曬太陽,做日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