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3(1 / 3)

[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3

九、頓咳

頓咳又稱“頓嗆”(百日咳),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好發於冬春二季,以2~5歲的小兒多見,年齡愈小,病情愈重。病程較長,可遷延至6周歲以上,甚至更長。患病以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很少二次發病。臨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和痙咳末伴有特殊的雞鳴樣吼聲為特征。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外感時疫、內蘊伏痰。時疫之邪襲於肺衛,束於肺中,肺失清肅,痰濁阻於氣道,肺氣不能通達,以致上逆頓咳。久病損傷肺脾,肺氣不納,脾氣虛虧。若氣遞犯胃則嘔吐;若氣遞犯肝則兩脅作痛;若邪熱久留,肺絡受損,可見咯血或衄血。若痰熱內蘊,蒙蔽心竅,可致動風驚厥。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於百日咳嗜血杆菌侵入喉部、氣管、支氣管黏膜並繁殖,產生黏稠性滲出物。大量積聚的細菌和痰液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末梢,引起痙攣性咳嗽。

【臨床表現】

1初咳期自發病至痙咳7~10天。症狀與感冒相似,表現為鼻塞流涕,偶有噴嚏,2~4天後上述症狀逐漸消退,但咳嗽卻逐漸加重,伴有喉中痰鳴,氣逆不舒,日輕夜重,此期傳染性最強。

2痙咳期自痙咳開始至痙咳停止,為2~6周。咳嗽逐漸呈陣發性痙咳,咳聲短促,連咳不止,咳末發出一種特殊的雞啼聲。嚴重時可咯出血絲,鼻衄,嘔吐飯食等症狀。伴有眼泡水腫,煩渴引飲,屎如羊糞等症。舌紅苔黃而燥,脈弦滑而數,指紋紫紅。

3恢複期痙咳期過後,陣發性痙咳逐漸減輕,痰鳴聲逐漸消失,痰少質黏,聲音嘶啞,唇幹咽燥,納穀不香,麵色青萎;脈細無力,舌淡少苔。此期可持續2~3個月。

【治療方法】

1初咳期

(1)治則:宣肺散邪,化痰降逆。

(2)手法:此期以外感症狀為主,咳不甚,故治療除用常規捏脊手法3~5遍外,可配合從上向下推脊法及揉掌小橫紋、清肺經,開天門、拿肩井穴等小兒推拿手法。

2痙咳期

(1)治則:降氣豁痰,宣肺止咳。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5~7遍,重提肺俞、脾俞穴,每捏完1遍後,按揉肺俞、脾俞穴各100次左右。小兒:推拿中揉掌小橫紋是治療百日咳的要穴,可以配合使用。

3恢複期

(1)治則:健脾養肺。

(2)手法:本期由於遷延日久,治療應加強捏脊的手法及遍數,用常規捏脊手法上下往返捏脊10遍,重提、重按脾俞、肺俞、腎俞穴,配合補脾經、補腎經、補肺經、揉板門等推拿手法。

【治驗集錦】

黃際群報道:用捏脊等療法治療數百例百日咳,治愈率為80%,總有效率達90%以上。具有安全、簡便、無副作用等優點。方法:捏脊配合清肺金、補肺金、清大腸,揉肺俞、分推肩胛骨等手法。根據病期決定捏脊的遍數,初咳期配合清肺金、清大腸;痙咳期配開天門、揉乳根、揉肺俞等手法;恢複期配合補肺金、補脾土、運水入土、揉板門、揉肺俞等推拿手法。捏脊時采用木梓油為介質,以皮膚發紅為度。推拿捏脊以早飯後2小時為宜,每次治療20~30分鍾,每天1次,5天為1個療程(黃際群小兒推拿法治療百日咳江西中醫藥,1985:3:21)。

十、驚風

驚風又稱“驚厥”,俗稱“抽風”,是小兒常見的病證之一。以抽搐伴神昏為特征,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眼球上翻,凝視或斜視,麵肌或四肢強直、痙攣、抽動,甚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大小便失禁等。臨床上驚風分急驚風和慢驚風二種。本節主要講述小兒慢驚風。

【病因病機】

慢驚風多因急驚風失治誤治,或突受驚嚇,或久瀉久痢,或久病大病所致久吐久瀉,或攻伐太過造成脾胃虛弱,脾陽不振,不能運化和輸布水穀精微,津液虧損,筋失濡養而致虛風內動;急驚風失治,大病久病之後,由於病程遷延日久,耗傷津液,氣陰兩傷,筋失濡養而筋脈拘急;小兒為純陽之體,髒腑嬌嫩,髒腑易於受損,突受驚嚇,肝風內動而致驚厥抽搐;溫病後期,邪入營血,肝腎陰竭,陰不潛陽,水不涵木而致虛風暗動。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慢驚風的產生多與小兒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受到炎症刺激時而引發;或低血糖,或由維生素D的缺乏,致血清中鈣的濃度下降,神經興奮性增強而出現驚厥和手足抽搐。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麵色蒼白,形體消瘦,不思飲食,精神不振,兩手握拳,抽搐無力,頭目顫動,時作時止,口鼻氣冷,或吐或瀉,痰鳴,四肢不溫,口吐白沫,四肢抽動。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指紋色淡。

【治療方法】

慢驚風症稍緩,治療以“緩則治其本”為原則。

1治則培補元氣,健脾和胃,熄風止痙。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10遍,從長強穴捏至大椎穴,重提肝俞、心俞、脾俞、肺俞、大椎穴。順時針方向按揉上述諸俞穴5~10分鍾,手法先慢後快,先輕後重。配合推拿之補脾經、補腎經、清肝經、按揉足三裏穴等手法。

【注意事項】

急性發作時應盡快搶救,將患兒平放,側臥,鬆衣領,多層紗布放入上下牙齒之間,以防咬傷舌頭,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合理營養,注意鍛煉、按時接種預防疫苗。

十一、遺尿

遺尿又稱遺溺、尿床,是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疾病。輕者多日1次,重者每晚1次或多次。3歲以下小兒由於神經係統的發育尚未完備,正常的排尿習慣尚未養成,產生尿床現象不屬於病理症狀。3歲以上兒童由於疲勞偶爾1次尿床者亦屬正常。

中醫早在《內經》中已對本病有所記載,《素問·宣明五氣論》:“五氣所病……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 認為本病多為小兒腎氣不足, 下元不固, 膀胱固攝失司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大腦皮質下中樞神經功能失調所致。觀察重症遺尿症患兒夜間睡眠電位圖的變化發現其發病與睡眠有關, 即在眼動快期較易覺醒, 很少發生遺尿, 而患兒往往睡眠過深, 不易喚醒而致遺尿發生。小兒大腦皮質對皮質下中樞的調節功能未發育完善, 大腦的排尿中樞對來自膀胱充盈的信息不能及時作出反射, 因而導致遺尿。

【病因病機】

1脾肺氣虛,膀胱失約肺為水之上源,屬上焦,脾為中焦。脾肺氣虛,則水道製約無權,因而發生遺尿。《小兒推拿方脈治嬰秘旨全書》說:“小兒遺尿細推詳,腎膀胱虛弱致其殃,清冷氣虛無約製,故令不禁溺於床。”尤在涇也說:“肺脾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為不禁者,《金匱》所謂上虛不能製下者也”。

2下元虛寒,腎氣不足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生髓,下通於陰,司二便與膀胱相表裏。若腎氣不足,下元虛冷,不能溫養膀胱,閉藏失職而為遺尿。

3肝經濕熱,火熱內迫肝主流泄,通暢氣機,通調水道。若肝經濕熱,熱鬱化火、血注膀胱而致遺尿。

【臨床表現】

1下元虛寒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疲勞後或陰雨天更容易發生,輕者數夜遺尿1次,重者每晚1次或數次。小便清長而頻數,頭暈腰酸,肢冷乏力,麵色蒼白,智力遲鈍等。

2脾肺氣虛睡後遺尿,少氣懶言,麵色萎黃,精神不振,納差便溏,自汗或盜汗;苔薄嫩,脈少力等。

3肝經濕熱遺尿不多,尿味腥臭,尿色較黃,平時性情急躁,唇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療方法】

1治則溫補脾腎,固元止遺。

2手法從長強穴向上捏至風府穴,用捏三提一法,邊捏邊推邊提,當捏至八髎、關元、腎俞、脾俞、心俞、肺俞、膀胱俞等穴位時,重點提捏,可用較重手法,每捏完1遍後對上述諸穴分別按揉1~2分鍾,連續捏5~7遍,每日1次。

【治驗集錦】

1吳曉菊報道:捏脊療法配合中藥治療小兒遺尿60 例,療效滿意。醫者以雙手拇指、示指將患兒脊背皮膚, 從尾骨端開始沿脊柱由下而上直到大椎穴, 均勻地向前推動, 隨推隨撚, 連續操作5 遍後, 再用右手掌自上而下輕揉脊背2遍。10天為1個療程, 間隔3天, 再進行下1個療程。補腎縮尿湯: 黃芪30克、黨參10克、山藥10克、菟絲子10克、益智仁10克、桑螵蛸10克、五味子6克、金櫻子10克、覆盆子10克、麻黃6克, 水煎服, 每天1 劑, 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 10天 為1個療程, 共治3個療程, 觀察療效。痊愈38 例, 占63 3%,顯效13 例, 占21 7%,有效9 例, 占15%,有效率100%(吳曉菊捏脊療法配合中藥治療小兒遺尿60例淮海醫藥2002 ;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