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驗集綿】
李江報道:捏脊配合中藥治療小兒汗證94例,效果良好。方法:從長強至大椎穴來回捏10次,直至皮膚潮紅,然後旋轉按壓心俞、肺俞穴各5分鍾,稍用力而不猛,每日1次,空腹時捏脊。配服玉屏風散加味(黃芪、麥冬、太子參各30克,白術、防風各10克,桂枝5克,白芍、銀柴胡各15克,便秘者加大黃3克),每日1劑,分3~5次服完。94例患者中顯效90例,好轉4例,總有效率為100%,最短的治療2天,最長的治療6天,平均3天(李江捏脊配合中藥治療小兒汗證94例陝西中醫,1989;6:247)。
【典型病例】林某某,男,4歲。就診前3個月因患肺炎住院半個月而愈,出院後輕咳,食欲漸差,夜間盜汗,並逐漸發展到日間也終日汗出不止,服加味玉屏風散11劑無效,西醫打針吃藥無效。診見消瘦,麵色萎黃無華,舌淡,苔白稍厚,脈緩,心肺正常,胸透化驗未見異常,辨證屬“氣血兩虛,脾虛盜汗”,手法捏脊3天盜汗完全消失,配合服用加味參苓白術丸1周而愈(林少仁捏脊法臨床應用舉例按摩與導引1990;4:26)。
【注意事項】
確定病因,積極處理原發病症;保持病室安靜、整潔、通風良好,但不宜讓風直吹患者;室溫及患者衣被薄厚要與病證之寒熱相適宜。
十四、腸梗阻
任何原因導致的腸腔內容物通過障礙,統稱為腸梗阻。腸梗阻不是單獨的疾病,而是多種不同病因、病理所致的一組疾病。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男性小兒,尤其是5~10個月的嬰兒多見,是兒科常見的急腹症。
中醫學文獻中對腸梗阻的記載很多,散見於“關格”、“腸結”、“腹痛”、“腹脹”等門類之中。如《內經》:“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醫貫》,“關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腸套疊、腸扭轉、糞塊堵塞、蛔蟲團塊堵塞等造成的腸梗阻。
【病因病機】
由於氣滯、血瘀、寒凝、熱結、濕阻、食積、蟲團等多種因素,造成腸腑功能障礙,通降失司,滯塞上逆而發,產生“痛,脹、嘔、閉”四大臨床主症。
【臨床表現】
陣發性腹部絞痛,不排氣、無大便,有“痛、嘔、脹、閉”四大症狀。表現為突發的大哭,麵色蒼白,出汗,下肢蜷縮,嘔吐以初時為甚,腹脹有腫塊,大便矢氣不通。此為完全性腸梗阻。若為部分性腸梗阻,則上述症狀稍輕,且時作時止,反複發生。臨床分型主要有:
1蟲積閉阻腹痛繞臍陣作,煩躁不安,吐蛔,嘔吐、大便閉結;苔浮,脈弦。
2食積閉阻暴食黏膩食物,坐臥不寧,頻吐酸臭物,大便不通,苔黃厚而膩,脈實。
3氣滯閉阻腹脹痛、叩之如鼓,腹痛不固定,嘔吐頻繁,苔白、脈弦。
4寒凝閉阻發病急驟,腹痛劇烈,腹冷喜暖,麵色青晦,舌淡,苔薄白,脈沉遲。
5鬱熱閉阻腹痛拒按,腹脹痞滿,身熱口臭,口幹唇燥,大便閉結,小便黃赤,舌口紅絳,苔黃幹或幹燥起刺,脈浮數。
【治療方法】
1治則調理腸道,通裏攻下。
2手法以捏脊療法為主。患兒俯臥,在背部由長強穴至大椎穴,自下而上捏起皮膚滑行而上,共3次,然後每捏2次向上提拉1次,共捏5~7遍,再由下而上推拿5次,最後在腰部兩個菱形窩處按摩3~5分鍾。配合腹部按摩,如摩腹、揉臍、揉中脘、分腹陰陽等。
3支持療法及中藥湯劑腸梗阻為外科急腹症,症狀較重,多伴有水、電解質的紊亂,應給予補液,補充電解質,中藥湯劑通滯啟閉,活血消痞,可灌腸,必要時行手術治療。
【治驗集錦】
王淑平報道:以捏脊療法為主治療小兒腸梗阻32例,效果滿意。方法:患兒俯臥,在背部由長強穴至大椎穴,自下而上捏起皮膚滑行而上,共3次,然後每捏2次向上提拉1次,共捏5~7遍,再由下而上推拿5次,最後在腰部兩個菱形窩處按摩3~5分鍾。配合腹部按摩,如摩腹、揉臍、揉中脘、分腹陰陽等。經捏脊治療後,均在12小時內得到緩解,其中2例在6小時內得到緩解(王淑平捏脊為主治療小兒腸梗阻32例陝西中醫,1991;8:372)。
【典型病例】
豆某,男,7歲。因腹痛、腹脹、惡心、嘔吐6小時入院。患兒於10小時前因暴食西瓜引起腹脹、腹痛、嘔吐,未解大便和排氣。來院後腹部明顯膨隆,可見腸型和蠕動波,陣發性腸鳴音亢進。透視診斷:腸梗阻。入院後立即捏脊治療。第1次捏脊後排氣1次,10分鍾後又捏脊1次,捏脊後10分鍾左右大便1次,同時排氣很多,腹脹明顯減輕,繼而給予灌腸,8小時後X線腹部透視,未見陽性體征(王淑平捏脊為主治療小兒腸梗阻32例陝西中醫,1991;8:372)。
【注意事項】
捏脊療法較適於不完全性腸梗阻的治療,完全性腸梗阻須馬上外科處理;腸梗阻患者的飲食,須漸進恢複,避免暴飲暴食和飽食後劇烈運動;及早治療各種腹疝、腸蛔蟲病等疾病;定時排便。
十五、小兒腦性癱瘓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一種全身障礙的疾病,可合並不同程度智力低下, 或合並癲、小頭畸形、聽和視覺障礙、語言障礙等。大致屬於萎症、小兒卒中(中風)等範疇。
【病因病機】
一般認為腦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早產、產傷、圍生期窒息及胎黃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屬於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後天失養,氣血虛弱所致。
【臨床表現】
患兒先天胎稟不足,致肢體痙攣、動作控製異常,活動不協調,有時伴有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智力低下,語言困難,抬頭無力,舌伸口外,嘴角流涎等。
【治療方法】
根據腦癱患兒的病情在捏脊時擺成一定的出發姿勢, 如上半身運動障礙明顯的患兒,捏脊時囑患兒臥於床上, 兩下肢遊離在床邊, 痙攣型雙癱患兒, 囑其兩下肢屈曲於腹下, 足背距床2厘米, 麵部轉向一側, 助手將麵部側上肢固定於肘支撐位;患兒將一側下肢屈曲於腹下。然後在各種出發姿勢下進行捏脊, 每次捏脊3 ~ 6 遍, 每日2次 , 注意操作盡量向上提拉皮膚, 術者拇指和示、中指對捏皮下組織, 根據年齡和患兒的反應情況, 盡量采用最大的刺激強度, 誘發患兒出現較劇烈的肢體或全身運動。
【治驗集錦】
1史玉彪,馬香濤等報道:改進捏脊療法輔治小兒腦性癱瘓67例,效果滿意。方法: 對67 例患兒在應用針刺、導平、按摩及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加用捏脊療法, 並對傳統的捏脊療法改進如下: 根據腦癱患兒的病情在捏脊時擺成一定的出發姿勢, 如上半身運動障礙明顯的患兒,捏脊時囑患兒臥於床上, 兩下肢遊離在床邊, 痙攣型雙癱患兒, 囑其兩下肢屈曲於腹下,足背距床2厘米, 麵部轉向一側, 助手將麵部側上肢固定於肘支撐位; 偏癱患兒采用一側下肢屈曲於腹下。然後在各種出發姿勢下進行捏脊, 每次捏脊3 ~ 6 遍, 每日2次, 注意操作盡量向上提拉皮膚, 術者拇指和食、中指對捏皮下組織, 根據年齡和患兒的反應情況, 盡量采用最大的刺激強度, 誘發患兒出現較劇烈的肢體或全身運動(史玉彪,馬香濤,等改進捏脊療法輔治小兒腦性癱瘓現代康複,2000 ;1 :131)。
2錢家萍、周曉玉等報道:水療指針綜合療法治療新生兒腦損傷30例,效果良好。方法:將甲組患兒除頭以外全部身體浸泡在37 ~40 ℃溫水中,室溫控製在25 ~27 ℃,由專人給予全身撫觸,指針穴位按摩,姿勢的變更及捏脊、被動操、黃豆擦搓等手法治療(簡稱水療指針綜合療法) 。每天1次,每次20~30 分鍾,15天為1個療程,同時指導家長協助訓練。30 例中28 例完全恢複,2 例好轉,平均治療3~4 個療程。(錢家萍,周曉玉水療指針綜合療法治療新生兒腦損傷30例探討江蘇醫藥雜誌,2001;8 :603-604)。
【注意事項】
1目前國內尚無特效藥物可治愈該病。家長應加強其信心,多進行功能鍛煉和日常生活動作訓練。
2關心患兒,給予合理營養和護理。
3積極治療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