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3(2 / 3)

2薛莉報道:中西藥臍敷合捏脊法治療小兒遺尿症61例,效果滿意。方法:術者以雙手施術, 自患者尾椎兩旁交替向上捏推至大椎穴旁, 反複10 次。每日施術1 次。用麻黃堿25毫克, 硝苯地平20毫克, 益智仁、桑螵蛸、石菖蒲各10克, 肉桂、五味子各3克, 共研末。以鮮薑或蔥白搗汁, 加食醋調成糊狀, 包於紗布內,貼臍, 外加膠布或風濕膏固定。每晚於睡前貼上, 次晨起床時取下, 連用14 天。61例患者中痊愈25例,占4098%; 顯效21 例,占3443%; 有效12例,占1967%; 無效3例, 占492%,總有效率為9508%(薛莉中西藥臍敷合捏脊法治療小兒遺尿症中國民間療法,2002;11 :38,39)。

【典型病例】

1林某某,女,18歲,高中學生,初診日期1979年6月8日。

該患者從小至今一直在夜間尿床,遺尿時不能驚醒,平時腰酸肢冷;並有月經不調,痛經症,曾服中西藥物及針灸治療多年未曾收效。查體:發育中等,麵色蒼白,肢冷;脈沉細,舌質暗淡,苔薄白。此例辨證為腎氣不足,下元虛寒,衝任失調,宜用滋補腎陽,濕通任脈法。經用上法治療10次遺尿痊愈。同時痛經亦治愈,1年後隨訪未發(龐承澤經穴按摩治療小兒遺尿症46例北京中醫雜誌,1991;1:47)。

2於某某,男,8歲,1982年3月25日就診。

夜間尿床,每夜如此麵色白,手足發涼,遇冷加劇,腰酸腿軟,舌淡脈細緩,為下元虛寒,膀胱失職所致。治宜溫腎固澀。方用推三關、補腎經、摩丹田透熱為度,捏脊7遍。擦八髎透熱為度,每日1次,18次而愈(王慶林捏脊療法的臨床運用按摩與導引,1988;6;40)。

【注意事項】

調理和提高患者體質;清除精神負擔,樹立信心;要注意培養小兒按時排尿的習慣和合理的生活習慣;積極預防和治療能引起遺尿的原發疾病。

十二、夜啼

夜啼是指小兒經常在夜間啼哭,甚至通宵達旦。白天如常,入夜則作,或每夜定時啼哭者稱“夜啼”。民間俗稱為“夜哭郎”。本病多見6個月以內小兒。

【病因病機】

1脾寒腹痛嬰兒素稟虛弱,脾常不足,脾為陰中之陰,護理不當,易受寒邪,以致脾寒。夜間屬陰,入夜後脾寒更甚,寒邪凝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入夜則啼。

2心熱乳母平日恣食辛辣肥甘,或過食炙煿動火之物,因而內熱中生,結於心脾。心主火屬陽,夜間陰盛陽衰,陽入於陰則寐,若心火過亢,陰不潛陽,因而至夜患兒啼哭不安。

3驚駭小兒神氣怯弱,暴受驚恐,驚則傷神,恐則傷誌,心神不寧,夜啼不眠。

4乳食不節小兒飲食無節,食入過多,損傷脾胃,運化失司,乳食積滯中焦,“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小兒入夜則因腹脹不適而啼哭。

【臨床表現】

1脾虛中寒入夜啼哭,惡寒倦臥,四肢不溫,納少便溏,哭聲低微,麵色白;唇舌淡白,舌苔薄,脈沉細,指紋沉。

2心熱內擾夜啼聲高而粗,見燈愈甚,麵赤唇紅,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尖紅,舌苔薄黃,脈數有力,指紋青紫。

3暴受驚恐常於睡中突然驚醒而哭啼不止,緊偎母懷,心神不寧,神氣怯弱,麵色乍青乍白,舌脈多無異常變化指紋青。

4乳食積滯夜間陣發啼哭,脘腹脹滿叩之如鼓,時有嘔吐,酸腐難聞,大便酸臭;舌苔厚膩,指紋紫滯。

【治療方法】

1脾虛中寒

(1)治則:溫脾散寒、理氣止痛。

(2)手法:捏脊常規手法6~8遍,從長強至大椎穴捏推,邊捏邊推邊提,手法稍用力,每捏至脾俞、腎俞、命門處重提3~5下,捏完1遍後對上述諸穴以順時針方向按揉1~2分鍾。

2心內擾熱

(1)治則:清心泄熱導赤除煩。

(2)手法:以推脊法從大椎推向龜尾100次,捏脊從長強至大椎穴常規捏3~5遍,捏完1遍後用雙拇指指腹做逆時針方向按揉心俞、小腸俞穴3~5分鍾。

3暴受驚恐

(1)治則:鎮驚安神。

(2)手法:捏脊常規手法從長強至大椎穴3~5遍,重提肝俞、脾俞、腎俞穴,捏完1遍後逆時針方向按揉上述三俞穴各7分鍾。

4乳食積滯

(1)治則:健脾消食,導滯寧神。

(2)手法:捏脊常規手法從長強至大椎穴來回捏拿10遍,重提重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並配合摩腹、揉臍等小兒推拿手法。

【治驗集錦】

李江等報道:捏脊法治療小兒夜啼122例,療效滿意。方法:用改良式捏脊手法以避免由於暴露時間過長而受涼。讓小兒俯臥,取頭高臀低位。施術者右手半握拳,以示指、拇指提捏脊柱皮膚肌肉,從長強至大椎穴,來回8~10次,使局部皮膚潮紅。然後以示指、中指指腹顫動揉按背部俞穴,脾胃虛寒型,揉按脾俞、心俞穴各7分鍾;心經積熱型,揉按心俞穴10分鍾;驚恐型按揉心俞、腎俞穴各7分鍾。每日1次,宜在上午9時許進行。122例患兒經純捏脊手法治療1~3次,夜啼消失。平均每例接受治療21次,隨訪1周以上患兒正常(李江,等捏脊治療小兒夜啼122例山東中醫雜誌,1989;8:24)。

【典型病例】

謝某某,女,1歲7個月。患兒嘔吐腹瀉2天住院,1周後出院,但出院後一直食欲缺乏,間中嘔吐,為不消化食物,大便臭穢黏膩,近20天患兒每晚均煩躁不安,大聲哭鬧,白天則神疲懶言,咬手指,中西醫間斷診治,服藥無效。診見:神疲思睡,間有驚喊,口氣微帶酸腐味;唇舌質淡,苔白膩,稍厚,指紋紫滯。腹稍飽脹,壓之哭鬧,腸鳴音亢進。辨證屬食積脾虛。治則:消食化滯健胃。予以捏脊療法按揉中脘及臍周,每天早晚各1次。經施術3天後夜啼減輕,入睡時間延長,食欲增進,第7天諸症消失,食欲大增,治療第3、第4、第5天每天排出穢臭大便2、3次,此後正常,食積脾虛證治愈(李江,等捏脊治療小兒夜啼122例山東中醫雜誌,1989;8:24)。

【注意事項】

小兒夜啼由其他疾病所引起者非捏脊療法所宜,應積極查治原發病。治療期間及愈後要注意小兒寒溫以及乳母的飲食。注意環境安靜祥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十三、汗證

汗證是指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所致腠理開闔失常、津液外泄,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病證。其中時時汗出,動則尤甚者為自汗;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為盜汗。小兒汗證多發於2~6歲的體弱兒童。

【病因病機】

1衛外不固小兒髒腑嬌嫩,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均可造成氣虛、陽虛,使衛外功能不足,腠理不固,心失所藏,肺失所衛,津液妄泄而時時汗出;自汗多見。

2營衛失調小兒形氣未充,腠理不密,若過用發汗藥,損傷衛陽,造成營衛失調,衛弱營強者汗液外越:衛強營弱者,陽氣內迫營陰而汗自出;自汗多見。

3氣陰兩虛久病耗傷氣陰,氣虛不能斂陰,陰虛則虛火內生,血虛心失所養心液失藏,外泄而為汗;盜汗多見。

【臨床表現】

1衛外不固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以頭頸、肩背為著,動則汗出溢甚,伴乏力,倦怠,易患感冒,麵色白;唇舌質淡,四肢欠溫,舌苔薄白,脈浮無力,指紋色淡。

2營衛失調多見自汗,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怕風,無熱或低熱,神疲,乏力,食欲欠佳。舌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浮指紋淡滯。

3氣陰兩虛多表現為盜汗,伴自汗,汗出較多,遍身濕潤,身冷,動則更甚,形寒肢冷,精神委靡,倦睡而不易叫醒。舌淡苔少或花剝苔,脈沉細或細弱,指紋淡。

【治療方法】

1治則調和營衛,益氣固表。

2治法常規捏脊手法8~10遍,從長強穴至大椎穴或往返來回捏脊法,衛外不固者重提肺俞穴、脾俞穴,每捏1遍後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揉肺俞、腎俞穴3~5次;營衛失調者重提並加按揉大椎穴、肺俞穴;氣陰兩虛者重提心肺兩俞穴,並在捏完1遍後按揉心俞、肺俞穴1~2分鍾。可配服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