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2(1 / 3)

[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2

三、嘔吐

嘔吐是小兒常見症狀之一。可由於消化係統疾病引起,也可見於全身各係統和器官的多種疾病。其可以為單一的症狀,也可以是多種危重疾病的複雜症狀之一。由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以食物從食管或胃中湧出為其主症。外感犯胃、內傷飲食、蛔蟲侵擾或跌仆驚嚇等均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發生嘔吐。

【病因病機】

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水穀,以和降為順。①乳食傷胃:若飲食不節,胃納失司,食物停滯難以消化,鬱久化熱蘊於胃腸,陽明胃氣不能下行,其氣上逆而致嘔吐;②脾胃虛弱,若外感風寒暑濕之邪,均可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上逆而見嘔吐;③跌仆驚恐:小兒為稚陽之體,髒腑嬌嫩,神氣怯弱,若突然受到驚嚇,也可擾亂脾胃功能而致胃氣上逆發生嘔吐;④蛔蟲客內:若小兒腹內有寄生蟲,當胃熱或胃寒時,令蟲不安,擾亂胃中,胃失和降,氣逆上衝亦可致嘔吐。

【臨床表現】

1傷食嘔吐嘔吐酸腐,口中臭穢,胸悶厭食,腹脹腹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有時發熱,小便色黃;舌苔厚膩,脈象滑實,指紋色紫。

2胃寒嘔吐食久方吐,時作時止,吐物無酸味,麵色蒼白,四肢欠溫,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遲,指紋色淡等。

3胃熱嘔吐食入即吐,吐物酸臭,身熱煩渴,煩躁不安,唇紅舌幹,大便穢臭,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

4蟲吐腹痛時作時止,麵黃或白,嘔吐清涎,口吐蛔蟲,身體一般或消瘦,嗜食異物,夜眠咬牙。

5驚恐嘔吐心煩不寧,睡臥不安或驚醒哭鬧,麵色青白,口吐清涎,身有微熱;脈象弦數,指紋青紫。

【治療方法】

1傷食嘔吐

(1)治則: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可以配合揉中脘穴,分腹陰陽,補脾經等小兒推拿手法。

2胃寒嘔吐

(1)治則: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穴。或配合橫紋推向板門,推三關,補脾經等小兒推拿手法。

3胃熱嘔吐

(1)治則: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3~5遍,重提心俞、脾俞、大椎穴。可配合清脾胃,清大腸橫紋推向板門等小兒推拿手法。

4蟲吐

(1)治則:健脾和胃、安蛔排蟲。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3~5遍,重提脾俞、胃俞穴。本病應以治蟲為主,口服驅蟲藥排蟲,捏脊為輔助療法。

5驚恐嘔吐

(1)治則:鎮驚安神,降逆和胃。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6~8遍,重提肝俞、胃俞穴。可配合清肝經、清心經、揉百會穴等小兒推拿手法。

【治驗集錦】

1單傑、王曉莉報道:捏脊治療小兒嘔吐59例,均獲痊愈。雙手示(食)指分別輕提捏住脊柱皮膚,從長強至大椎穴,治療6次,最後1次每捏2次提1次,使皮膚潮紅。然後以雙拇指指腹順逆時針各揉脾俞、胃俞400次,每日1次。59例中48例經治療1~3次即獲痊愈,4例治療4次;5例治療5次:2例治療7次後均獲痊愈,平均捏脊治療28次,隨訪1周患兒均正常。

2李江報道:捏脊治療小兒嘔吐98例,均獲痊愈。從長強捏至大椎10遍,然後揉脾俞12分鍾,每日1次。經治療1~3次治愈94例,4次治愈2例,2例經6次治愈。平均每例接受治療21次。

【典型病例】

1王某,男,1歲。1996年1月11日上午初診,患兒因進食不當出現嘔吐2個月餘,嘔吐物為母乳或痰涎,1日6~7次,曾服中、西藥效果均不理想。初診時形體消瘦,麵色蒼白無華,食入即吐或食入1~2小時吐出。檢查:舌淡紅,苔白,指紋淡滯。診斷:嘔吐(脾胃虛寒)。治療施以捏脊手法並囑停用一切藥物,並4小時哺乳1次。次日複診訴嘔吐2次。第3天複診訴嘔吐1次,繼續治療5天後恢複正常,嘔吐消失,胃納增加。又鞏固治療3次,隨診5個月,嘔吐未發,進食正常(單傑,王曉莉捏脊治療小兒嘔吐59例按摩與導引,1998;10:34)。

2李某某,女,2個月。出生後10天即吐乳,以後逐漸加劇,每天吐5~10次不等,一直用中西醫治療。中醫謂之“胃氣弱”,西醫謂之“先天性幽門梗阻”,治療皆無效。查患兒消瘦,失水貌,哭聲細弱,舌質淡,指紋淡滯,證屬脾胃虛損伴津液耗失,給予常規捏脊法,每天2次,並靜脈滴注少量糖鹽水。5天後無失水征,嘔吐減輕,即停止輸液,繼用純捏脊法至第12天,嘔吐消失,3個月後隨訪,嘔吐未複發,發育正常(林少仁“捏脊法”臨床應用舉例按摩與導引,1990;4:26)。

【注意事項】

確定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對於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患兒應盡快手術治療;調節飲食。

四、厭食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缺乏,甚至拒食的一種常見病證,屬現代醫學中消化功能紊亂症的一種。本病以1~6歲多見。

【病因病機】

主要病因病機牽涉脾、胃、肝三個髒腑的病變。

1脾失健運脾主運化,脾不和則食化不行,厭食乃脾之病變。若脾先天不足;大病久病後脾陽不振;思慮傷脾,小兒情誌病雖然不多,但由於入托或遷徙思念親人等亦可致納食減少。

2胃陰不足,胃氣虛弱胃主納穀,飲食不節可致胃發生病變,導致胃納不佳,不思飲食。由於食滯寒遏,食痰互結,阻於胃中,形成胃腑病變;或因為胃陰不足或胃氣虛弱、受納不行,而表現為食少或不欲食。

3肝失條達土得木而達,脾胃運化有賴於肝木的疏泄,小兒髒腑嬌嫩,更加嬌養,使小兒剛愎任性,稍有不遂則哭吵不已,久則肝木失疏,橫逆犯胃,由氣鬱之不食轉化成肝胃不和之厭食。

【臨床表現】

1脾失運化麵色少華,形體偏瘦,不思飲食,大便溏稀,夜寐欠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尚有力,指紋淡。

2胃陰不足,胃氣虛弱形體消瘦,麵黃無華,食少或不欲食,食入則腹脹,少寐,膚槁少潤,口幹喜飲,大便多幹結;舌紅或舌淡紅,少苔,脈細沉,指紋淡滯。

3肝失條達心煩易躁,食少或厭食,麵黃無華,青筋暴露,腹脹腹痛,時有便溏;舌暗紅苔薄,脈弦緊,指紋青。

【治療方法】

1脾失健運

(1)治則:健脾和胃。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從大椎至長強來回捏拿6~8遍,手法先柔緩,逐步加快捏拿速度,捏完後重按脾俞3~5分鍾。

2胃陰不足,胃氣虛弱

(1)治則:養陰益氣,健胃消食。

(2)手法:捏脊手法同脾失健運型,捏完1遍後重按脾俞、胃俞穴,可配合揉天樞、揉中脘穴、補脾經、推三關等小兒推拿手法。

3肝失條達

(1)治則:疏肝和胃。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在大椎和長強之間來回捏拿6~8遍,每捏至肝俞穴時以重手法提拉三五下,捏完1遍後重按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穴,並從命門穴向左右腎俞穴推捏各1次。

【治驗集錦】

1 李偉、黃豔紅報道:捏脊法治療小兒厭食症109 例,療效滿意。方法:雙手拇示二指將患兒背部下方長強穴處皮膚捏起, 沿背部脊柱兩旁, 一邊拿, 一邊捏, 一邊向前撚推,一直向上捏拿至大椎穴為1遍, 如此反複3~ 5 遍, 最後1遍時, 每捏拿5 次將皮膚略提一下, 最後再在雙腎俞穴以雙拇指揉按3~ 5分鍾。每天早晨空腹施治, 治療半小時再進食。每日1 次, 連治7 天為1 個療程。依療效可治療1 ~ 2 個療程。109 例中, 87 例治療1個療程, 22 例治療2個療程。結果治愈98 例, 有效11 例, 總有效率為100%(李偉、黃豔紅捏脊法治療小兒厭食症109 例國醫論壇,2002;7 :35)。

2楊蓉、劉曉輝等報道:捏脊治療配合耳穴壓籽小兒厭食症120例,療效較好。方法:醫者將兩手掌心向下, 示指緊貼患兒骶部兩行, 沿膀胱經循行路線,用兩拇指由腰骶部將肌肉向上翻, 至大椎穴兩側。如法反複7 遍, 每次捏至脾俞、胃俞穴, 將該處的肌肉連續上提3 下。每日治療1 次, 6 次為1個療程。雙側脾、胃、肝、腎、交感、皮質下等耳穴交替壓王不留行籽, 每3 天輪換1 次。120 例經治療後, 治愈82 例, 好轉31 例, 無效7 例, 總有效率94 1%。治愈者中最短者經1 個療程治療, 最長經5 個療程治療可獲愈(楊蓉、劉曉輝,等捏脊治療配合耳穴壓籽小兒厭食症120例。中國民間療法,19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