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分外感和內傷兩種,外感多表現為實象,內傷多因體虛所致。
1感受外邪,肺失清肅小兒肺為嬌髒,職司呼吸,開竅於鼻,係喉,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居髒腑之上。外邪侵襲,首先犯肺,風,寒,熱、燥之邪犯肺,則肺氣失宣,肅降失職,肺氣上逆而為咳。
2素體虛弱,肺脾受損若肺氣虛弱、氣機不利則肺氣失宣、開合失度,津液停積而為痰,見氣短而咳;若脾失健運,不能化水穀為精微,反釀成痰,上儲於肺,壅塞肺道而咳。
3痰濁內生,儲肺作咳小兒脾胃薄弱,易為乳食、生冷、積熱所傷,導致脾失健運,水穀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儲於肺,壅阻氣道,致使肺氣不得宣暢,因而引起咳嗽。
【臨床表現】
1外感咳嗽咳嗽有痰,痰白稀薄,鼻塞流涕,頭痛、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或咳痰不爽,鼻流濁涕,咽癢咽痛,痰白或黃稠;舌苔薄、脈浮。
2內傷咳嗽久咳氣短,有痰或無痰,胸悶,自汗或盜汗,麵色無華,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食欲缺乏,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乏力,指紋淡紅。
【治療方法】
1外感咳嗽
(1)治則:宣肺止咳,疏風解表。
(2)手法:捏脊常規手法3~5遍,從大椎捏向長強穴,重提重按肺俞、小腸俞、大椎穴,配合推脊從大椎推向龜尾,清肺經、按天突、推攢竹、拿風池穴等小兒推拿手法。
2內傷咳嗽
(1)治則:健脾養肺,止咳化痰。
(2)手法:捏脊常規手法從長強捏向大椎穴,手法可和緩輕柔,從捏第3遍時加重對脾俞、肺俞穴的提拉,捏完1遍後按揉脾俞、肺俞及腎俞穴3~5分鍾。
【治驗集錦】
1徐佩莉、畢美芬報道:捏脊療法治療反複呼吸道感染患兒23例,效果滿意。方法:醫者輕輕揉搓患兒背脊部皮膚至微微發紅,然後自尾椎部長強捏至背脊上端的大椎穴。施行第2遍時每一脊椎捏拿3次,提1次;然後重複第1遍,共7遍。最後醫者在患兒背部肺俞、脾俞、腎俞3穴處各提3次。7天為1個療程。每1個療程後休息7天,繼續第2個療程。共做3個療程,一般以伏天捏脊為宜。23例中顯效18例,占7826%,有效5例,占2174%,有效率100%(徐佩莉、畢美芬捏脊療法治療反複呼吸道感染患兒23例中國民間療法,1991;9:18)。
2朱升朝等報道:夏令按摩手法防治小兒咳喘112例,效果滿意。方法:用“三補、二揉、一捏按”即補脾土、補肺金、補腎水;揉膻中、揉肺俞穴;常規捏脊。112例患者中反複外感咳嗽組顯效率為855%以上,慢性內傷咳嗽組顯效率為625 % 以上(朱升朝,等夏令按摩手法防治小兒咳喘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89;5:35)。
3祁秀華等報道:捏脊推揉足太陽膀胱經的方法治療小兒咳嗽。方法:患兒俯臥,醫者用手掌從足太陽膀胱經之大杼穴推向下麵之腎俞穴,反複50次,然後再用手掌在該經上之各俞穴揉3遍,最後用拇指和示指捏起該經的皮膚,用常規捏脊法捏2遍,再加揉肺俞穴100次,推揉膻中穴50次。若為久咳則加補脾經(祁秀華,等推揉足太陽膀胱經治小兒咳嗽四川中醫,1991;10;24)。
【典型病例】
王某,男,5歲,1991年3月3日就診。20天前因外感而發咳嗽,診為氣管炎,經用各種抗生素、止咳藥,療效不佳。查體,營養欠佳,眼瞼水腫,口唇暗紫,咽部充血,兩肺呼吸音粗糙,可聞及痰鳴音和幹囉音;舌紫,苔膩,脈沉細。予以捏脊推揉足太陽膀胱經的方法施治3天後,咳嗽等症狀基本消失,繼用上法鞏固2次,痊愈出院(祁秀華,等推揉足太陽膀胱經治小兒咳嗽四川中醫,1991;10;24)。
【注意事項】
提高機體衛外功能,增強機體防病能力,減少外感機會;注意氣候變化,隨氣候冷暖增減衣服,避免感冒;藥物預防。
八、哮喘
哮喘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證因脈治》說:“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證作矣”。《證治彙補》亦提到:“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由於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故本病有反複發作難以根治的特點。哮喘是指陣發性的呼吸困難,表現為呼吸急促,喘鳴有聲,嚴重時出現張口抬肩,難以平臥的一種病證。《金匱要略》中描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病因病機】
哮喘的病因比較複雜,但不外內因和外因兩種。內因與肺、脾、腎三髒的關係密切,肺氣虛弱,衛外不固,痰濕停聚,伏於肺中;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虛失其健運,不能正常運化津液,積濕生痰,儲於肺中;久病及腎、腎虛不能納氣,故見氣短而喘。若加外感風寒之邪,氣動痰行,阻塞肺絡,而致肺失肅降,出現痰鳴,喘逆,呼吸困難。《景嶽全書》指出:“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
現代醫學認為哮喘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是人體處於一種過敏狀態,當遇到過敏原,如花粉、細菌、魚蝦,甚至冷空氣引起人體內發生變態反應,使肺中細小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支氣管內黏膜水腫,分泌過多的黏液,阻塞呼吸道,引起陣發性呼吸困難及支氣管哮喘。其發病常有家族史,以青少年發病較多,表現為呼氣的延長。
【臨床表現】
1發作期哮喘的發作常有誘因在先,發作前多有打噴嚏和全身不適感等前驅症狀,發作時胸悶,呼吸急促,夜間常因喘憋而醒被迫坐起,伴哮鳴音,持續幾分鍾或幾小時,逐漸緩解。同時出現發紺,出汗,頸靜脈怒張,哮喘緩解時,先咳出大量泡沫樣黏性痰液,然後病情逐漸好轉至正常狀態。
1發作期
2緩解期哮喘緩解,咳嗽以夜間為甚,自汗、神疲乏力,動則痰鳴氣喘,麵色白。
【治療方法】
(1)治則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2)手法捏脊常規手法,從長強至大椎穴捏推5~10遍,重點提捏肺俞、脾俞、腎俞穴。
2緩解期
(1)治則:健脾宣肺,固腎納氣。
(2)手法:常規捏背手法,從長強至大椎穴捏椎5~8遍,重點提捏時肺俞、脾俞、腎俞穴,捏完每遍後對上述三俞穴按順時針方向按揉1~2分鍾。配合推拿手法如補脾經,補肺經、揉板門,分推肩胛骨等。
【治驗集錦】
1孫德仁報道:用捏脊配推拿法防治小兒支氣管哮喘14例,療效較好。方法:從長強至大椎穴捏推5~10遍,重點提捏肺俞、脾俞、腎俞穴,捏完每遍後對上述三俞穴按順時針方向按揉1~2分鍾。配合推拿手法如補脾經,補肺經、揉板門,分推肩胛骨等。痊愈4例,占2857%;顯效5例,占3571%;有效3例,占2143%;無效2例,占1429%;總有效率8571%(孫德仁推拿預防小兒哮喘山西中醫,1992;2:54)。
2孟春梅、董愛玲報道:捏脊治療哮喘30例,療效滿意。方法:醫者雙手示指半屈,拇指伸直,餘指握半拳,拇、示指捏起皮肉自長強穴兩旁,雙手同時交替向上撚動,捏至大椎穴處,捏到腎俞穴和俞穴處向外輕提3下,每捏2遍時用一拇指指腹自長強穴向上沿正中線推至大椎穴2遍,每次如法3下,使患者脊背部有發熱感。推捏肺俞、膈俞、脾俞、腎俞、大椎穴時力度應加大。30例患者中,顯效5例,占167%;有效24例,占80%;無效1例,占33%,總有效率967%(孟春梅、董愛玲捏脊治療哮喘中國民間療法,1997;2:16) 。
【典型病例】
王某,女,7歲,1988年3月16日就診。患兒哮喘反複發作近6年,每年春季尤甚,曾用消炎、平喘藥物治療,效不佳,此女曾作過敏原試驗,對多種物質過敏,西醫無良法根治,故前來求治。診見形體消瘦,納食欠佳,少氣懶言,麵色稍白;舌淡苔白,脈濡無力。此乃肺脾腎虛,痰濕滯留之象。治以補肺益腎,健脾化痰,用捏脊配推拿法,治療4個療程,哮喘未發,且飲食增加,麵色較紅潤,體質增強。2年後隨訪,訴其哮喘未再發作(孫德仁推拿預防小兒哮喘山西中醫,1992;2:54)。
【注意事項】
加強體育鍛煉;藥物預防;避免接觸過敏藥物、食物及其他異物;注意氣候變化,做好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