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田岑娣等報道:用捏脊配合點穴法治療小兒厭食症140例,療效較好。方法:捏脊,從長強至大椎穴,將皮下脂肪捏起,隨捏隨推隨搓,自第2遍起每捏至腎俞、脾俞、胃俞部位,用重手法提拉,可聽到“啪嗒”的清脆聲響,連捏6次,然後再從命門向雙腎俞方向推捏數次。經治療顯效59例,占423%;好轉67例,占48%;無效14例,占97%(田岑娣,等點穴配捏脊治療小兒厭食症140例中國針灸,1991;4:15)。
【典型病例】
柴某,男,5歲。1989年9月就診,患兒自幼胃納欠佳,3個月前患猩紅熱,病愈後食欲下降,每日食量不足120克,口渴喜飲,便幹成球,形體消瘦,身高105厘米,麵色萎黃,體重15千克,發枯成束;舌紅苔有花剝,發鋅含量95微克/克,木糖排泄率為7320%,血紅蛋白為983克/升。經用捏脊療法配合點穴法治療後,每日進食200克,大便成形,麵色紅潤,發有光澤,體重增至1811千克,發鋅含量112微克/克,木糖排泄率為1812%,血紅蛋白為1199克/升。病痊愈,隨訪正常(田岑娣,等點穴配捏脊治療小兒厭食症140例中國針灸,1991;4:15)
【注意事項】
伴發熱者不宜用捏脊法。或僅同小兒推拿中清的手法配合。捏脊時手法宜輕徐,稍用力而不猛;宜在空腹或進食2小時以後進行;治療期間忌食肥甘厚味及零食。
五、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排大便堅澀不暢難以排出的一種病證。《內經》稱為“後下利”、“大便難”《傷寒論》、《金匱要略》稱為“脾約”、“閉”、“陰結”、“陽結”。本病可單獨存在也可繼發於其他疾病的過程中。
【病因病機】
便秘分實秘和虛秘兩種。實秘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熱厚味,以致食物停結,積熱腸胃,氣滯不行;或於熱病後耗傷津液,導致腸道燥熱,津液失於輸布而不能下潤,燥結腸道,傳導失司,於是大便秘結,難於排出。虛秘多因小兒髒腑嬌嫩,氣血未充,若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病後體虛,氣血虧損,運化無能,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大腸無津,失於滋潤,以致大便排出困難。
【臨床表現】
1實秘大便幹結成硬塊狀,三五日排便1次,排出困難,甚至秘結不通,腹脹不適或兼嘔吐,口臭唇皰麵赤身熱,口臭唇亦幹裂,口幹渴欲飲冷水,煩躁不安,哭鬧不休,喜冷惡熱,腹痛拒按,胸脅痞滿,納食減少,小便黃赤;舌苔厚膩或燥,脈數有力,指紋色紫滯。
2虛秘大便不暢通,二三天排便1次,時有噯氣,腹內膨脹,時有便意,大便不硬、努掙乏力,腹痛喜溫喜按,麵色白無華,形瘦乏力,神疲氣祛,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象沉細澀,指紋色淡。
【治療方法】
1實秘
(1)治則:順氣行滯,清熱通便。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6~8遍,重提胃俞、大腸俞、大椎穴。配合清大腸、退六腑、摩腹、按揉足三裏穴等小兒推拿手法。
2虛秘
(1)治則:益氣養血,滋陰潤燥。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6~8遍,重提脾俞、大腸俞。配合補脾經、清大腸、推三關,揉腎俞、按揉足三裏穴等小兒推拿手法。
【注意事項】
糾正偏食和吃零食習慣;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飲食以稀軟易消化食物為主,不宜吃油、煎、炙煿之品。
六、脫肛
脫肛又稱為“截腸痔”、“重疊痔”,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或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的一種疾病。為兒童常見病證,多見於2~4歲的幼兒,隨年齡增長多可自愈,男女發病率相等。
【病因病機】
小兒先天不足,氣血未旺,加之久瀉傷脾、久痢傷陰、久哭耗氣等原因最易發生脫肛。或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收攝而脫出;或因肺腎兩虛,固攝無力而致脫出;或因氣血兩虛,濕熱下注,固攝失權而脫。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脫肛是因兒童時期骨盆腔內支持組織發育不全,不能對直腸承擔充分的支持作用,以及兒童骶骨彎曲尚未形成,影響直腸與肛管之間的角度形成,直腸成垂直狀態,容易活動。如果久病體虛,或者營養不良,直腸黏膜下層鬆弛,容易與肌層分離,形成直腸黏膜脫垂。長期的腹瀉、便秘、咳嗽等持續性增加腹壓,也是造成脫肛的誘發因素。
【臨床表現】
脫出物僅為直腸黏膜者為Ⅰ度脫垂,脫出物包括直腸各層者為Ⅱ度脫垂。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脫出為Ⅲ度脫垂。
中醫分為氣虛和實熱兩種。
1氣虛肛門直腸脫出不收,腫痛不甚,兼有麵色白或萎黃,形體消瘦,氣短倦怠,納少便溏,精神委靡;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2實熱肛門直腸脫出,肛門墜脹,紅腫刺痛瘙癢,兼有麵赤唇紅,口幹苔黃,大便幹結,小便短赤,指紋色紫。
【治療方法】
1氣虛
(1)治則:補中益氣,升提固脫。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5~7遍,手法要輕柔和緩,速度先慢後快,最後加重手法,重提脾俞、大腸俞、命門、腎俞穴,順時針按揉長強穴。可配合補脾經、推三關、補大腸、推上七節骨等小兒推拿手法。
2實熱
(1)治則:清熱利濕,升陽固脫。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6~8遍,手法可稍快,重提脾俞、大腸俞穴,並在捏完第3遍後每遍加用重手法按揉大腸俞穴。配合清脾經、清大腸、揉龜尾等小兒推拿手法。
【治驗集錦】
1王慶林報道:用捏脊法治療脫肛每每收效顯著。方法:由龜尾處開始,順脊柱向上,將皮膚、肌肉往上推,然後以兩手拇指指腹交替往下壓捏,示、拇二指相互配合,向上推捏,直至頸部大椎穴止,是為平捏,平捏2遍,做第3遍時,一邊如前法推捏,一邊間歇地用力把皮膚往上提拿,捏拉時可聽到“啪、啪”聲響,如此捏5遍。最後用兩大拇指同時從命門穴向腰外側腎俞穴外慢慢按壓,是謂1次(王慶林捏脊療法的臨床應用按摩與導引,1988;6:39)。
2 周宣報道:捏脊治療配合灸百會小兒脫肛22例,均獲痊愈。方法:捏脊從尾骶部開始, 在下髎、中髎、次髎和上髎, 及腰椎間隙處拿提各3 次, 並在大椎處拿提1 次以增陽益氣, 再在各骶孔處、腰椎間隙及其夾脊處用大拇指輕揉。8 天為1 個療程。百會穴行雀啄灸, 時間為15 分鍾, 病程長, 病情重則延長至25 分鍾, 早晚各1 次。22 例患兒經1 個療程治療, 全部痊愈, 16 例半年隨訪無複發(周宣灸百會捏脊治療小兒脫肛上海針灸雜誌,
1999;8:45)。
【典型病例】
徐某某,男,3歲3個月。患者因飲食不節,瀉後起病,瀉出酸澀不消化爛便,便中脫肛,未經正規治療,間斷求醫,症狀時作時止,纏綿半年未愈。診見瘦弱,神疲懶言,麵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證屬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水濕內停。治則:補脾,化濕止瀉,補益中氣。經捏脊法每日2次,加服參苓白術丸,12天後瀉止脫肛輕,食欲增加,繼續治療後諸症均消,腹瀉脫肛消失,隨訪3個月,未見複發(林少仁捏脊法臨床應用舉例按摩與導引,1990;4:26)。
【注意事項】
注意肛門護理,每次大便後清洗脫肛部分及肛周,並輕輕托回;注意營養調理和飲食衛生,防止腹瀉和便秘的發生;內衣褲要勤洗勤換,質地以柔軟的棉布為佳;久治無效者應考慮注射消痔靈注射液或手術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七、咳嗽
咳嗽是指肺氣上逆作聲,或兼見咳吐痰液者,是小兒肺髒疾病的常見證候,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咳嗽。咳嗽一證,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為多。以咳嗽為主症的現代醫學疾患、主要見於急慢上呼吸係統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
【病因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