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1(1 / 3)

[第5章兒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1

一、疳積

“疳積”是中醫兒科四大症(麻、痘、驚、疳) 之一。“疳”有兩種含義, 一為“疳者甘也”,由於多食肥甘所致;二為“疳者幹也”,指形體消瘦, 津液幹枯之意。“疳積”是疳症和積滯二症的總稱, 是虛實並見的夾雜證候, 故有“積為疳之母, 無積不成疳”以及“疳之為病,皆虛使然”之說。此病與現代醫學的小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良, 某些腸寄生蟲病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等相似。

【病因病機】

1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小兒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之品,損傷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積滯不化,氣行受阻而成積滯之症。積滯又分乳積、食積和蟲積。

2喂養不當,營養失調疳症多因小兒喂養不當,脾胃受損,運化失權;或因積滯日久,阻礙氣機,致使營養失調,氣液虛衰,發育障礙,患兒羸瘦。

3病後失調,藥物所誤多見為長期吐瀉或慢性腹瀉,以及病後失調,傷及脾胃之氣,氣血失養而產生疳症;用藥不慎,誤虛為實,損脾及胃,日久成疳。

【臨床表現】

1積滯傷脾形體消瘦,麵色萎黃少華,毛發稍稀,體重不增,腹部脹滿,納食不香,食而不化,精神差,夜眠不安,噯腐吞酸,大便不調或穢臭,舌苔厚膩。

2氣血兩虧麵色萎黃或白,頭發稀疏幹枯,骨瘦如柴,腹大堅硬,頭大頸細,精神不振,嗜睡,嗜食異物,有時吐下或便下寄生蟲,便溏或穢臭,尿如米泔水,舌淡苔薄,指紋色淡,脈多沉細無力。

【治療方法】

1積滯傷脾

(1)治則: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2)手法:捏脊,用常規捏脊手法(具體操作參閱第4章一,下同)6~8遍,一般自患兒尾椎骨端的長強穴起, 沿督脈向上捏拿至大椎或風府穴, 病情較輕者拿至大椎穴即可, 如伴口角及鼻下糜爛者應拿至風府穴。重提脾俞、胃俞。夜眠不安者加按心俞。可配合摩腹,揉臍,按揉足三裏、中脘穴等小兒推拿手法。

2氣血兩虧

(1)治則:健脾益氣,養血。

(2)手法:常規捏脊手法6~8遍,重點提脾俞、胃俞、心俞、腎俞穴,捏最後一遍時改由大椎穴捏向長強穴,並用雙手拇指指腹在雙腎俞、長強穴上做順時針方向按揉1、2分鍾。以補瀉兼施,防止虛不受補。可配合推拿手法如摩腹,揉臍,按揉足三裏、中脘穴,分推陰陽,推三關等小兒推拿手法。有蟲積者配服驅蟲藥。

【治驗集錦】

1馮泉福、汪月琴等報道:用捏脊療法治療57例疳積患兒,捏脊後臨床症狀好轉,尤以食欲缺乏、口渴、煩躁不安、夜寐不實、手心熱多汗改善為顯著,體重平均上升095千克。並觀察了患兒血清促胃液素和木糖吸收的數據變化,經統計學處理,顯示有非常顯著意義(P<0001),證實捏脊確實能明顯改善疳積患兒的促胃液素水平,改善小腸吸收功能(汪月琴,等。捏脊療法對疳積患兒促胃液素分泌功能的觀察中醫雜誌,1981;7:26)。

2潘國鵬,孟祥英報道:用捏脊療法治療98例疳積患兒,捏脊後臨床症狀好轉。方法:術者從尾部長強穴開始, 用拇指和食指的二、三節將患兒皮膚捏起, 雙手交替捏脊至大椎穴, 如此反複進行3 次, 在第4 次和第5 次的術中, 每捏3 次後用力將皮膚向上提1 次, 最後以雙手拇指分別按揉雙側的脾俞、胃俞、腎俞穴各3~ 5 次。一般每日治療1 次, 連續6 日為1個療程。治療後痊愈66 例,占6735%;好轉29 例,占2959%;無效3 例,占306%,總有效率為9694%。並認為捏脊療法具有時間性,以上午10∶00~ 11∶00 為施術的最佳時間,因此時近於日中,為陽中之陽,心火主運,火生土而助脾陽,因勢利導,效果顯著(潘國鵬,孟祥英捏脊療法治療小兒消化不良98 例中國民間療法,1998 ; 8:18)。

3馬緒東報道:用捏脊療法配合針刺“四縫”治療66例積症患兒,厭食、拒食、嘔吐、腹脹、腹痛、大便不調、消瘦、煩躁、多啼等症狀均有明顯的改善。方法:術者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抵脊背上,合力夾住肌肉提起做翻卷動作,自長強穴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複5遍。當捏至第3遍時,每捏3把將皮膚提一下,每天做1次,6天為1個療程,休息1天,以後每隔1天捏1次,再捏5~7次。消毒後,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在示指、中指、環(無名)指及小指中節針刺約一分深,刺後擠出黃白色黏液,每日1次,直至針刺後不再有黃白色黏液為止。其中痊愈54例,占8182%;好轉9 例,占1364%;無效3 例,占454%,總有效率為95 46%(馬緒東捏脊針刺治療小兒積症66例光明中醫,200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