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王曉玉等報道:捏脊治療配合穴位推拿嬰幼兒泄瀉19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方法:患兒俯臥,醫者用拇指指腹頂住皮膚,示(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捏拿皮膚,兩手交替向前移動,邊推邊捏邊提拿。自長強穴開始,沿著督脈向上至大椎穴為1 遍,每捏5~7遍,為增強刺激,可從第2 遍開始,每捏3 次,向上提拿1 次,即“捏三提一”法。末遍手法同第1 遍。以上手法均采用滑石粉作遞質,手法操作每日1 次,3 次為1個療程。配合運八卦500 次,清胃經500 次,清補脾3 分鍾,清補大腸3 分鍾,清小腸500 次,清天河水500 次。經治192 例,1個療程治愈128 例,2個療程治愈47 例,好轉11 例,無效6 例,總有效率96 3 %(王曉玉等捏脊治療配合穴位推拿嬰幼兒泄瀉針灸臨床雜誌,2002;9:47)。
3端木香鳳、潘榮霞等報道:采用捏脊療法配合自擬中藥止瀉方熱敷神闕穴,治療本病,療效較好。方法:術者兩手握拳,二示(食)指抵於脊骨之上,兩拇指垂直,將皮膚輕輕提起,沿督脈自下而上不斷地捏拿至大椎穴為止。以捏為主、推為輔。捏到脾俞、胃俞、腎俞穴時用拇指與示指將皮肉向外側上方重提一下。捏力大小以患者能忍受及捏後皮膚紅潤為度,每次捏6遍即可。手法完畢後,取適量止瀉散細末,用溫開水拌濕敷臍,外用傷濕止痛膏覆蓋即可,24小時取下,每日1次,3天為1個療程,觀察療效。50例經治療2個療程,治愈45例,顯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端木香鳳、潘榮霞,等捏脊療法配合中藥穴位熱敷治療嬰幼兒脾虛泄瀉50例中國民間療法,2003;8:35)。
4 劉建忠、劉娟等報道:自1989 年以來采取捏與水針、穴位按摩結合治療嬰幼兒慢性泄瀉好轉快,療效滿意。方法:患兒取俯臥位,暴露背部,醫者雙手示指半屈,拇指伸直,餘指握半拳,拇、示指捏起皮肉自長強穴兩旁,雙手同時交替向上撚動,捏至大椎穴處,捏到腎俞穴和俞穴處向外輕提3 下,每捏2遍時用一拇指指腹自長強穴向上沿正中線推至大椎穴兩遍,每次如法6 遍。捏完後,雙手拇指自命門穴至腎俞穴按壓3 遍。上法完5~10 分鍾後,在雙側足三裏穴分別緩緩注射山莨菪堿(6542)液。178例經治1 療程後,痊愈128 例,占71 9 %;好轉43 例,占24 1 %;未愈7 例,占3 9 %;總有效率為96 1 %(劉建忠、劉娟,等捏脊配水針及穴位按摩治療嬰幼兒慢性泄瀉178 例寧夏醫學雜誌,1999 ;11 :673)。
【典型病例】
1湯某,女,1 歲,1999 年6 月26 日初診。患兒10 餘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每日5、6 次,自服“小兒利寶”效不佳。漸至大便每日10 餘次,食後即瀉,夾蛋花樣不消化物,納差。檢查:精神倦怠,麵色微黃,腹軟,舌淡紅、苔薄白中部苔厚,指紋淡紫至氣關。大便常規:脂肪球( + ) 。診為泄瀉,證屬脾虛型。用基本手法加脾虛型手法治療1 次,至次日瀉4、5 次,守方推拿1 次,大便略成形,再1次而痊愈。隨訪半個月無複發。
2王某,男,1歲,大便溏瀉,每日10次以上,其母訴小兒逐漸消瘦,經某醫院治療17天,效果不佳,前來就診。經用基本手法加脾虛型手法捏脊1次,顯著好轉,大便1日為5次;第2次捏後大便減為1日1次,鞏固療效1次,痊愈。半個月後隨訪,患兒安康(周子軒淺述捏脊治療嬰兒泄瀉按摩與導引,1990;2,16)。
【注意事項】
嚴格控製飲食時間,以4小時1次為宜,適量進食米粥或米湯,病情嚴重者應禁食12小時左右;若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應及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