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劉某,男,5 歲,1992 年10 月7 日就診。不思飲食半年餘,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腹部脹滿,手足心熱,唇幹口渴,神疲肢倦,夜臥不安,大便溏薄,小便黃濁, 舌苔濁膩,脈象滑細。經西醫診斷為“消化不良症”, 常服多酶片、胃酶合劑、乳酶生、山楂健脾丸等藥, 效果不著,病情漸而加重,體重明顯減輕。行捏脊治療1 個療程,諸症皆消,麵色紅潤,為鞏固療效休息2個月後,又行捏脊治療6 次,隨訪1 年,未再複發(潘國鵬,孟祥英捏脊療法治療小兒消化不良98 例中國民間療法,1998 ; 8:18)。
【注意事項】
忌食芸豆、醋、螃蟹及難消化的食物;捏脊時,手法要輕快;積極治療並發症及慢性疾病;應配合中藥治療。
二、泄瀉
泄瀉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尤以2歲以下嬰幼兒更為多見,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本病四季皆見,以夏秋季節為多。臨床表現以排便次數增多,便稀,甚則如水,夾有不消化的乳食及黏液為主證。
【病因病機】
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薄弱,故素有脾常不足之說。脾虛則消化運輸功能失職,排泄水濕功能失常,因此易被乳食所傷,被濕所困而導致泄瀉。常見原因有四:
1感受外邪小兒髒腑嬌嫩藩籬不密,易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胃受邪困,運化失職,升降失調,水穀不分,合汙而下,則為泄瀉。
2內傷飲食多因喂養不當,饑飽無度,或食入生冷油膩之物,或飲食不潔,損傷脾胃,水穀失運,脾傷則運化失職,胃傷則不能消磨水穀,宿食內停,清濁不分並走大腸,因而成瀉。
3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護失宜,或久病遷延不愈,皆可導致脾胃虛弱。水反為濕,穀反為滯,水濕停留,下注大腸而為腹瀉。
4脾腎陽虛脾以陽為運,腎寄命門真火。若因小兒稟賦不足,或久病、久瀉,均可傷及脾腎之陽。命門火衰,水不暖土,陰寒內盛,水穀不化,並走大腸,而致洞瀉不禁。
【臨床表現】
1傷食瀉腹痛脹滿,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大便稀溏,雜有殘渣和乳塊,氣味酸臭,口臭納呆,或伴嘔吐酸餿;苔白厚或垢膩,脈滑。
2寒濕瀉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麵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苔白膩,脈濡,指紋色紅。
3濕熱瀉腹痛即瀉,瀉利如注,糞色深黃,臭味異常,身有微熱,口渴不多飲,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
4脾虛瀉大便稀溏,食後即瀉,色淡不臭,多吃多瀉,麵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弱。
5脾腎陽虛久瀉不止,麵色蒼白無華,食入即瀉,完穀不化,四肢厥冷,脈搏無力,甚至四肢厥逆,脈微欲絕。
【治療方法】
健脾燥濕、散寒消積為主法。
手法:常規捏脊法,從長強至大椎來回捏10次,重提脾俞、胃俞穴、按揉大腸俞、長強穴、命門穴,捏完後從命門穴向腎俞穴以拇指指腹左右推壓,並輕叩長強穴3~5次。寒濕型加揉外勞宮穴、100 次,推三關300 次,推上七節骨100 次;濕熱型加清大腸3 分鍾,清小腸500 次,退六腑300 次,推下七節骨100 次;傷食型加清大腸3 分鍾,推下七節骨100 次;脾虛型加補脾3 分鍾,推上七節骨100 次法。驚瀉,加清肝經300 次,搗小天心100次。腹痛者加揉天樞穴、拿肚角;大便遺出而不自知,加揉龜尾50 次。
【治驗集錦】
1李江報道:用單純捏脊法治療90例小兒消化不良,年齡13天至3歲,病程3~7天,最長者4個月。臨床表現:大便每日5~10次,呈稀水、蛋花樣,多泡沫,部分伴嘔吐,溢乳,體溫正常或不正常。腸鳴音亢進,鏡檢為不消化便,脂肪球+~,無白細胞。治法用捏脊法,從長強至大椎來回捏10次,然後用示(食)、中兩指叉開按小腸俞10分鍾,嘔吐者加按脾俞2分鍾,每天1次,3天為1個療程。結果全部在24小時內大便減為1、2次,72小時內98%大便形態正常(李江捏脊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90例觀察按摩與導引,198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