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捏脊療法的操作方法](1 / 3)

[第4章捏脊療法的操作方法]

及適應證、禁忌證

一、捏脊療法的操作方法

捏脊療法的操作方法主要分施術前準備、施術步驟、治療體位、輔助手段和常用手法等五個方麵。

(一)施術前準備

1施術室內溫度要適中,切忌溫度過高過低。

2施術應飯後2小時進行,切忌過飽或饑餓。

3施術時應避開室內的桌邊、床角,以防患兒由於哭鬧,掙脫而發生撞傷。

4術者應態度和藹,爭取患者的合作。

5施術時將患者腰帶鬆開,暴露出整個脊背,體位要求自然,舒適。

(二)施術步驟

捏脊療法是術者用雙手運用各種不同的手法施術於患者脊背的一種治療方法。具體的步驟是術者用雙手的中指、環(無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狀,食指(規範名稱:示指)半屈,拇指伸直並對準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緊。施術時應從患者尾椎下的長強穴開始,術者用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輕推患者皮膚的基礎上與拇指一起將長強穴的肌膚捏拿起來,然後沿著督脈,自下而上,左右兩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撚、放、提的先後順序,自尾椎下的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有時還可根據病情將施術部位延至到項後正中發際內的風府穴,這叫捏一遍,如此循環。根據病情及體質可捏拿4~6遍。從第二遍開始的任何一遍中,術者可根據患者出現的不同症狀,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針對性地刺激某些背部的髒腑俞穴,以便加強療效。最後—遍捏拿結束後,術者可用雙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揉、按同時並做的手法,對腰部的腎俞穴揉按數次,到此,施術的過程全部結束。

(三)治療體位

1.患者體位捏脊時,患者的體位必須舒適,把脊背放平,全身放鬆,這樣既能使治療者便於操作,又能使患者堅持治療而無痛苦之感。成人捏脊時多采用屈肘俯臥位,偶用坐位。兒童患者根據年齡的大小可以采取多種姿勢,常用的有以下4種姿勢。

(1)俯臥屈肘位:適合於7歲以上又能主動配合的患兒。7歲以上的患兒,因年齡較大,完全可以獨立的接受治療。因此不需要家長的配合,具體的做法是,囑患兒鬆解衣、褲後,俯臥於床邊,身體要自然放鬆,雙上肢可屈肘上抬使兩手伏於頭部,術者可將後背的上衣撩到頸部。采取這種體位時應該注意的是,床位不宜過高,否則會影響術者的操作。

(2)俯臥懷抱位:適合於5~7歲的患兒。這個年齡組的受術患兒,一般來講都能與術者配合施術,而且身高均已達到或超過1米,因此施術時采取直立的體位。具體的做法是,患兒的家長坐在一個椅凳上鬆解患兒的腰帶,上衣最好脫下來,囑患兒站在家長的雙下肢中間,這時家長可用雙手攙扶患兒的肩部,使患兒的頭、肩部依附在家長的胸前。

(3)俯膝懷抱位:適合於3~5歲的患兒。患兒一般能很好地與術者合作進行施術,因此這個年齡組的患兒,可不必采取過分的被動體位。具體的做法是:患兒的家長坐在一個椅凳上,鬆解患兒的衣、褲,並露出患兒的脊背,然後囑患兒從家長一側大腿的外側,俯臥於家長的雙側大腿上,家長的雙手可協助術者將衣、褲撩開,暴露出患兒的施術部位。

(4)橫俯膝蓋位:適合於3歲以下的患兒。由於患兒年齡小,不能很好的與術者相配合,因此要求受術患兒的家長要一起配合施術者進行施術,具體的做法是:家長坐在床上或椅凳上,鬆開患兒的衣、褲,並露出小兒的脊背,然後將患兒俯臥於家長的一側大腿上,患兒的雙下肢由家長的雙腿夾緊,施術時,家長用靠近患兒頭部的一隻手幫助向項部撩開衣服,另一隻手可將患兒臀部的褲子向下扒開,這樣就可暴露出患兒脊背的整個施術部位。

由於捏脊治療時常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因此患者的體位還可以采用仰臥位、側臥位、坐位等,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但應以患者舒適、施術部位放鬆以及適合術者操作為原則。

2.術者的體位術者的體位要求要自然、舒適,便於操作。因此,術者在施術時體位,可以靈活掌握,不要拘泥於某一種體位,一般來講,術者的體位要看受術患兒所采用的受術體位而定。像前麵所介紹的4種受術患兒的體位中,後3種比較適合於術者用站在患兒正後方的體位進行施術,而前1種,術者適合於采用站在患兒側後方的體位進行施術。

(四)遞質的應用

遞質就是捏脊時借助的輔助介質,如粉劑、油劑、水劑、膏劑等。推拿捏脊時應用遞質有著悠久的曆史,古代應用各種藥物製成膏作為治療時的遞質,稱為膏摩。應用遞質不但可以加強手法的作用,提高療效,而且還可以起到潤滑和保護皮膚的作用,同時遞質本身多為藥物製成,通過手法的作用,滲透到皮膚中,吸收後對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要根據病情選用遞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