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經絡和常用穴位] 1(1 / 3)

[第3章經絡和常用穴位] 1

一、經  絡  學  說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係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是祖國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和治療,其與針灸推拿關係尤為密切。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 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係統中的主幹;絡,有網絡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 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 溝通於髒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髒腑組織器官聯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並借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 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 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所以《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麵的重要意義,而為曆代醫家所重視。

經絡係統大都以陰陽來命名。 一切事物都可分為陰和陽兩方麵,兩者之間又是互相聯係的。經絡的命名就包含有這種意思。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相互之間具有對應關係(表裏相合)。

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外側的為手三陽(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內側的為足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手足(上下肢)陰陽的命名可以看出,經絡學說的形成與四肢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

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經脈為主,其“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 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溝通髒腑,加強表裏經的聯係。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 軀幹前、後、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裏和滲灌氣血的作用。奇經八脈,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經脈,對其餘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此外,經絡的外部,筋肉也受經絡支配分為十二經筋;皮膚也按經絡的分布分為十二皮部。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於髒腑;外部,分布於軀體。又因為經脈是“行血氣”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說的“脈行之逆順”,後來稱為“流注”;各經脈之間還通過分支互相聯係,就是所說的“外內之應,皆有表裏”。

1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2十二經脈的分布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麵、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後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