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經絡和常用穴位] 1(2 / 3)

3十二經脈的功用

十二經脈具有聯係髒腑和肢體的作用。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的內外上下保持著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種相互聯係,有機配合主 要是依靠經絡係統的聯絡溝通作用實現的。由於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入裏出表、通上達下聯係了髒腑器官,奇經八脈溝通於十二經之間,經筋皮部聯結了肢體筋肉皮膚,從而使人體的各髒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係起來,如《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人體的各個髒腑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溫養濡潤,才能夠發揮其正常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全身各髒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如營氣之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這就為五髒藏精,六腑傳化的功能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所以《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就指明了經絡具有 運行氣血,調節陰陽和濡養全身的作用。由於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 陽”,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使營衛之氣密布於周身,加強了機體的防禦能力,起到了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故《靈樞·本 藏》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4十二經脈學說的臨床應用

(1)說明病理變化:在正虛邪乘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當體表受到病邪侵襲時,可通過經絡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如外邪侵襲肌表,初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由於肺合皮毛,外邪循經內舍於肺,繼而可見咳嗽、 喘促、胸悶、胸痛等肺的病症。《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髒,散於腸。”指出了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於髒腑的轉變途徑。此外,經絡也是髒腑之間、髒腑與體表組織器官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渠道。例如,心移熱於小腸,肝病影響到胃,胃病影響到脾等,這是髒腑病變通過經 絡傳注而相互影響的結果。內髒病變又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組織器官,如肝病脅痛,腎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瘡,大腸、胃腑有熱可致牙齦腫痛等等。都說明經絡是病邪傳注的途徑。

(2)指導辨證歸經: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髒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髒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係的髒腑,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例如,頭痛一症,即可根據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別,其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頸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陰經有關。又如脅肋與少腹是肝經所過,故兩脅疼痛或少腹痛,多與肝經有關。此外,某些疾病的過程中常發現在經絡循行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明顯的壓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和皮膚形態變化、皮膚溫度、電阻改變等,也有助於對疾病的診斷。如腸癰患者,有時在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出現壓痛;長期消化不良的患者,有時可在脾俞穴見到異常變化。臨床上采用循經診察,捫穴診察,經絡電測定等方法檢查有關經絡、腧穴的變化,可作診斷參考。

(3)指導針灸推拿臨床治療:

針灸推拿治病是通過刺激腧穴,以疏通經氣,恢複調節人體髒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針灸推拿選穴, 一般是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除選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經取穴為主, 即某一經絡或髒腑有病,便選用該經或該髒腑的所屬經絡或相應經脈的遠部腧穴來治療。《四總穴歌》所說:“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麵口合穀收”就是循經取穴的很好說明,臨床應用非常廣泛。而經筋的病候,多表現為拘攣、強直和抽搐等症,治療多以局部取穴,所謂“以痛為輸”。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衝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歧”,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麵;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