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捏脊療法的基礎理論] 2(1 / 3)

[第2章捏脊療法的基礎理論] 2

二、作  用  原  理

捏脊療法是通過捏、推、拿等手法作用於人體脊背部而治療疾病,其理論基礎和治療原則就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髒腑經絡學說、衛氣營血學說、八綱辨證等為基礎的。

(一)調整陰陽

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認為陰陽代表著人體內兩種不同的屬性。陰指陰精,代表著人體內的營養物質;陽指陽氣,具有功能的性質。陰和陽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這種對立統一關係達到了平衡,人體就健康無病,一旦這種平衡失常並出現偏差,人體就會出現疾病。陰陽之間具有互根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旦形成陰陽離決的狀態,生命也就要終結了。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人體可分陰陽,體內的各髒腑、各部位也都可以分成陰陽。如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肢體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髒為陰,腑為陽。各髒腑經絡本身又可分為陰和陽兩方麵,如腎分腎陰腎陽,肝分肝陰肝陽等等。陰陽調和,人體就處於健康狀態。

如因六因、七情或跌仆損傷等因素使陰陽的相對平衡狀態遭到破壞,就會導致一係列“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又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臨床可表現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等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病證。而對患者診病施術時亦必須“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根據辨證分型,醫生采用不同刺激量的手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等改變人體陰陽不平衡狀態,使邪去正複。如臨床上對一些心髒病患者(如冠心病),術者常在患者心俞、厥陰俞、膈俞等處采用捏脊療法以補益心氣,改善心肌血供,同時刺激相應脊髓節段以改善症狀。捏脊療法是以調整陰陽平衡為指導原則。

(二)調整經絡與髒腑功能

中醫髒象學說認為,髒腑是藏於體內的心、肝、脾、肺,腎等髒器。髒腑雖藏於體內,但其活動和變化必定通過外表的證候變化而體現出來,即所謂“藏諸內,必形諸外”。髒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之所以能夠表現出來,是因為人體內最基本的物質——精、氣、血、津液,由於髒腑的變化,通過經絡的傳輸而達於體表,髒腑經絡之氣彙聚於體表的某一點,則稱為該髒該腑的俞穴。俞穴是髒腑經絡之氣在體表輸注的特定點。因此,經絡不僅是傳輸氣血的通路,也是病邪傳導的途徑。外邪入侵必先侵及經絡,再入髒腑,造成髒腑病變的發生。《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髒腑也。”總之,正如《醫學源流論》中所說:“髒腑有病,而現於肢節;肢節有病,而反觀於髒腑。”

背部屬陽,為胸中之府,前麵有心肺居處,所以《素問·脈要精微論》稱:“背者,胸中之府。”腰內有腎,所以《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也”。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背。腰背前還有其他髒腑如脾、胃、肝、膽、膀胱、三焦、女子胞等。由於腰背與髒腑經絡的密切聯係,所以腰背脊部的病變可影響經絡和髒腑;經絡和髒腑的病變也可以循經傳至脊背。所以說“五髒之係,鹹附於背”。

背為主陽,督脈循脊而上,《難經·十八難》說:“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其經脈中大椎穴為三陽經交會之穴,所以說督脈為“陽脈之海”,統領一身之陽,全身的陽氣運行皆與其有關。而足太陽膀胱經又夾脊(督脈)而行,與督脈交於大椎,會於目內眥,五髒六腑之俞穴皆在其經。足太陽膀胱經上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下與足少陰腎經相連。十二經脈之間循環相通,其八條分支又作為奇經八脈分布全身,十二經又有十二經別和十五絡等貫通聯絡成網。因此,髒腑通過經絡及背俞穴等的連屬關係,構成了經絡相連,氣血相注,陰陽相貫,互相通應的統一體。故五髒有病,觀其背俞穴,則知病之所髒所腑,取其俞穴而治之,即可以使陽經之氣血達於陰經,陰經之氣血達於陽經;使在裏之氣達於肌膚,在表之氣達於髒腑。正像李東垣在《脾胃論·陰病治陽、陽病治陰》中論用背俞穴所說:“治風寒之邪,治其各髒之俞”、“六淫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在背之腑俞”、“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夫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髒俞,”故治其“六淫濕、暑、燥、火,皆五髒所受,乃筋骨血脈所受邪,各有背上五髒俞以除之。……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俞;中濕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腸俞。”因此,捏脊療法可以振奮督脈,疏通經絡,調和髒腑,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達到以手法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調整氣血與髒腑功能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是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氣為陽,血為陰。陽氣與陰血之間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氣能生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所以說“氣為血之母,血為氣之帥。”

人體中最基本的氣是元氣,它的生成有賴於腎中的精氣、水穀精微之氣和自然界清氣的結合,其生理功能的發揮有賴於氣機的調暢。血是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之氣化生而成。血與營氣共行於脈中,在心、肝、脾的作用下流注全身,起到濡養全身髒腑、四肢百骸的作用。因此,氣與血的生成都需要水穀精微的充分供給,而又有賴於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及脾的運化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及輸布精微等,因此脾又稱為後天之本,由於飲食失節或病後失調均可造成脾胃功能的損傷。

捏脊可以振奮督脈之陽氣,使各髒腑之經脈與之相通,陽氣得以統血而行,使氣血旺盛,調節髒腑功能,尤其是脾胃功能,促使人體氣血的生成,同時通過疏通經絡,加強肝的疏泄功能,促進氣機的暢調,這樣又加強了氣之生血、行血、攝血的功能,促進或改善人體生理循環,使人體氣血充盈而暢調。通過手法的直接作用還可以改善氣血循行,促進氣血循行。刺激各髒腑的背俞穴,使髒腑氣血陰陽和脾胃的功能得到調節,胃腸中的積食通過大腸排到體外,疾病得愈。

三、現  代  研  究

捏脊療法同推拿按摩療法一樣,都是通過手法刺激人體體表的某些特定部位,產生解剖學、生物力學、生物化學、生物電變化以及循環係統等方麵不同程度的變化。由於這些方麵的變化,促進人體內部的各種生理功能趨向正常,消除病理變化,達到增強人體體質、治病保健的目的。

捏脊手法對人體主要是力的作用,這種力可以是壓力,如按壓、捏擠、推擠等產生的力;也可以是摩擦力,如揉按、摩法、擦法等產生的力。根據能量轉換定律,一個物體向另外一個物體做功,另外一個物體在接受力的同時也就獲得了能量。能有動能、勢能、化學能、熱能、電能、磁能之分。能與能之間的轉換使捏脊手法作用於體表的動能轉換成熱能,使局部皮膚發熱,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也可以轉換成電能,引起人體神經係統產生生物電的變化,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使體內各係統發生生理、病理的變化。當然最直接的變化是手法的力量使局部解剖學方麵發生的變化。

(一)捏脊療法作用途徑

1神經反射捏脊療法具有三種作用,即機械刺激、電位形成和由於細胞損傷釋放出生物活性物質的作用,捏脊療法部位的神經於是發出向心神經衝動。機體對這樣的刺激作出局部的、節段的和全身的應答反應,通過軀體神經係統、自主神經係統以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係統增強機體內環境的適應性和防禦機製,消除中樞神經係統中的“病理灶”。

2體液調節捏脊療法使局部組織損傷,產生一係列化學物質,如組胺、激肽、5羥色胺、前列腺素E等的釋放和變化,再引起一係列的刺激反應。這些介質引起的刺激反應,包括:①血管反應;②細胞內cAMP和cGMP水平改變引起的細胞反應和免疫反應的變化;③通過體液和自主神經反射途徑再影響細胞內cAMP和cGMP,控製免疫學反應。

3自主神經的作用捏脊療法既可產生擬交感、擬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又可產生抗副交感神經作用,其作用是通過自主神經途徑來實現的。

4“氣生物能”“氣”是生命的能量,有人認為經絡就是“氣”運行全身的通道。實際的解剖通道可能由自主神經纖維所組成,因而“氣”的運行就是動作電位在自主神經纖維上的傳播,而推動動作電位的則是ATP水解釋放的能量。也有認為體內“氣”的電位是不均勻分布的,經絡是場力的聚集,髒腑是人體“氣”的原始產生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氣”的變化是第一位的,而神經係統僅起第二位的作用。捏脊療法也被認為是此機製。

(二)捏脊療法對人體各係統的影響

捏脊療法是臨床治療多種疾病行之有效的醫療措施之一,它可以治療小兒疳積、食滯、厭食、腹瀉、痢疾、腹痛、脫肛、遺尿、維生素D缺乏症(佝僂病)、嘔吐、便秘、咳喘、夜啼、多汗症、成人的失眠、神經衰弱、腸胃病症以及月經不調、痛經、逆經、排尿功能異常、不孕、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內、婦、骨傷、兒科病症。近年來人們運用現代醫學方法對捏脊療法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初步觀察了它對人體各係統的影響。

1捏脊療法對神經係統的影響捏脊療法的實施,主要是手法對脊背部的作用。通過捏脊療法的解剖基礎,我們知道,脊柱既是支撐人體的骨性主幹,又是腦脊髓通向軀體各髒器組織發出神經根的地方和通道。捏脊的手法除了作用於局部皮膚、皮下組織外,亦對中樞神經係統產生相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