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節 中老年病症(2 / 3)

治則:溫腎助陽補虛。

4、腎精不足型:患部酸楚隱痛,筋骨痿弱無力;表現為早衰,發脫齒搖,健忘恍惚,舌紅,脈細弱。

治則:滋腎填精補血。

5、氣血不足型:患部腫脹,沉重乏力,有壓痛。表現為少氣懶言,乏力自汗, 麵色萎黃,食少便溏,舌淡,脈細弱。

6、氣滯血瘀型:患部青紫腫痛,凝滯強直,筋肉攣縮。表現為痿弱麻木,口唇爪甲晦暗,肌膚甲錯,舌質紫暗, 脈細澀。

治則:行氣活血化瘀。

7、風邪偏盛型:患部瘙癢,可見紅斑。表現為遊走性關節疼痛,入夜稍安,肢節屈伸不利,手足不仁,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痹止痛。

預防骨質疏鬆症除藥物治療外,同時要應用營養、飲食、運動等方法同時並用,常可取得滿意的效果。

——糖尿病

糖尿病一直是一個很難醫治的疾病,隻能利用胰島素的注射來控製血糖,這個方法主要來自於目前醫學界認為血糖失控是由於胰髒的功能出了問題所導致。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曆史源遠流長,隻是古代沒有“糖尿病”這個病名,中醫學將具有多飲、多食、多尿,久則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病症稱為“消渴”。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的範疇,現代中醫學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病。

中醫治療糖尿病,從髒腑病機論治,認為上焦宜潤肺養陰、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瀉火或清胃潤燥,以治消穀善饑;下焦宜滋補肝腎、育陰清熱,使水火相濟、陰平陽秘。

因此,中醫治療糖尿病,原則上常宜滋補,慎用攻伐及寒涼藥物,根據病程長短,因人施治,實行個體化治療,從而達到防治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目的。

如果我們從中醫的血氣理論來分析糖尿病的成因,便知道當人體的血氣在長期處於消耗大於生產的下降趨勢,也就是長期的血氣透支狀態時,人體就必需抽取身體儲存的養份來使用。這就是中醫常說的 “陰虛” 體質,這時使用儲存能量的透支情形,就稱之為 “火”。 所以中醫說到 “陰虛” 時,都會加上 “火重” 或 “火旺” 兩個字,就是這個道理。此時人體髒器內的血液會逐漸減少,骨頭中的骨髓也會日漸衰減。由於儲存的能量必定有用盡的時候,到了中醫所說的 “陰陽兩虛” 的狀態時,就是 “火” 也已用盡了。

當人體到了 “陰陽兩虛” 的狀態時,可以透支的能量均已用盡,隻好開始抽取肌肉裏的能量。這時人體會分泌一種物質,來分解肌肉以產生醣份,做為代用能源。由於分泌出來的醣立即被用掉,因此,在靜脈中的血液裏並不會有剩餘的醣,也沒有多餘的糖從尿中排出,血糖不會發生異狀。在這個階段,進行血糖的檢查,並不會顯現糖尿病的症狀,主要的症狀是肌肉逐漸減少,原來應該有肌肉的部位,逐漸變成一團團鬆垮的爛肉。這種現象患者如果不注意,並不會發現,隻感到愈來愈沒有力氣,通常都會將之歸咎於老化的自然原因。

這時,由於原來血氣透支來源的 “火”,已經用盡,因此,亢奮的精神狀態消失,體力大不如前。原來難以入眠的情形會得到改善,相反的身體變得很容易疲倦,睡眠會逐漸增加,患者還是很自然的將之歸咎於老化的原因,而沒有任何疾病來臨的警覺。

怎麼治療糖尿病呢?

1、控製飲食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生和飲食有關,飲食控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治療的效果。孫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飲食治療的先驅,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麵。”唐王燾還提出了限製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們均強調,不節飲食“縱有金丹亦不可救!”

曆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也總結出不少藥膳驗方。如豬胰子1隻,低溫幹燥,研成粉狀,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飲:綠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湯服用;苦瓜炒肉:鮮苦瓜100克、瘦豬肉50克,武火炒後食用等等。但服用這些驗方時也應將其計算在每天攝入的熱量之中。

2、配合運動

《諸病源候論》提出,消渴病人應“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外台秘要》亦強調:“食畢即行走,稍暢而坐”,主張每餐食畢,出庭散步。說明適當運動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這一點和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

對於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的選擇要適當。應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以不疲勞為度”,“不能強所不能”。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極拳、滑冰、遊泳、老年迪斯科等。運動強度過大或活動時間太長引起勞累,會使病情加重。尤其是嚴重缺乏胰島素的患者及合並冠心病、腎病者,應該限製活動量。但運動強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療作用,特別值得推薦打太極拳,它具有輕鬆、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點,是糖尿病患者最為適宜的運動形式。

——高血壓

高血壓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是以動脈壓升高尤其是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長期精神緊張、有高血壓家族史、肥胖、飲食中含鹽量高和大量吸煙者發病率高。臨床上以頭暈頭痛、耳鳴健忘、失眠多夢、血壓升高等為基本特征。晚期病人常伴有心腦腎等器質性損害。